在清華園,秋天的時候,校園里梧桐葉光影交錯。交叉信息學院的實驗室里,39 個男生圍著 1 個女生熱烈討論課題。再看美院走廊,女生們色彩斑斕的創意作品擺滿了那里。這兩個場景放在一塊,視覺和文化上的反差特別大。這可不只是清華校園里的特別景象,其實它反映出整個高等教育里 “學科性別區隔化” 的問題。
看看全球 QS 排名前 50 的那些學府,這種情況到處都有,在中國頂尖高校里,這種差距更是明顯。
麻省理工學院 2019 年做過研究,發現孩子 6 歲的時候,就開始覺得 “數理學科是男生的”。在咱們中國的教育體系里,這種觀念通過很多方式被不斷強化。2022 年華東師大統計了全國 12 個版本、一共 102 冊中小學教材,書里科學家形象的插圖,83% 都是男性。在北京中關村的課外培訓市場,調查發現 78% 的機器人課程宣傳海報上,主角都是男生。甚至有個省的高考志愿填報系統,還把 “適合女生” 的專業自動推薦成師范類。就像 2023 年高考報志愿的時候,這個省有個成績很好、特別喜歡計算機專業的女生,她打開志愿填報系統,首頁推薦的 “適合女生” 專業全是師范類,這可把她和家人給難住了,差點就放棄計算機專業了。
從學科報考數據上看,2024 年全國高考志愿填報大數據顯示,理工科專業,男生報考比例平均 68%,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男生報考比例高達 75%;文科專業,女生報考比例大多在 60% 以上,漢語言文學專業女生報考比例達到 72%。這么一套系統的觀念影響下來,選計算機這些理工科專業的女生,不光得突破自己心里的障礙,就好像還得挑戰大家默認的觀念。
現在社交媒體很發達,大家對多元性別認知的討論越來越多。在一些熱門社交平臺上,關于兒童教育里性別刻板印象的話題,經常能收到幾千甚至上萬條評論。家長們都在反思,以前給孩子灌輸 “男孩適合理工科,女孩適合文科” 這種觀念到底對不對。比如說微博上有個 “孩子興趣培養應打破性別限制” 的話題,閱讀量超過 5000 萬,討論量有 3.2 萬。好多家長在分享自己孩子突破傳統性別興趣限制后的成長故事,這說明大家都在挑戰傳統的學科性別觀念。
在河北有個重點中學,有個現象挺有意思,但也讓人思考。物理實驗室的使用情況,明顯有性別差異。到了競賽的時候,男生都在物理實驗室忙著準備實驗,女生大多在語言實驗室。這種看起來不怎么起眼的資源分配差別,經過馬太效應放大,影響可不小。斯坦福大學教育公平研究中心跟蹤美國多所中學發現,學生接觸實驗設備的時間長短,和選 STEM 專業的意愿關系很大,相關系數達到 0.67。在國內,浙江有個中學,給參加物理競賽的學生額外的實驗設備使用時間,數據顯示,有額外實驗時間的學生,選物理相關專業的比例比沒有的學生高出 35%。
再看看高校專業錄取數據,2024 年清華大學錄取新生里,人工智能專業男女比例 12:1,核工程專業男女比例 15:1;美術學院專業錄取新生男女比例是 1:5。從幼兒園孩子選樂高玩具,到高中實驗室資源使用有差別,教育資源按性別分配慢慢形成了一個圈,最后大學里出現像 39:1 這么大差距的性別比例,就是這個過程的結果。
現在 “教育資源公平分配” 是大家都關注的熱點,這種因為性別導致的資源分配不均就更受關注了。有些地方開始改革,像有些學校按興趣分配實驗資源。可實際做起來,遇到好多問題,傳統觀念、管理流程這些都有阻礙。比如說江蘇有個中學嘗試按興趣分配實驗資源,有些家長覺得女生不適合物理、機器人這些實驗項目,多次向學校施壓,改革就進行得很慢。這也讓大家開始思考,到底怎么才能真正實現教育資源公平。
密歇根大學做過群體動力學實驗,發現當一個群體里單一性別的占比超過 80%,這個群體就會形成自己獨特的亞文化。在清華航院,男生們組成 “兄弟聯盟”,北師大女生宿舍有 “學霸姐妹團”,這其實是群體在適應環境壓力時產生的自我調節方式。這種方式一方面產生了特殊的互助網絡,像機械系男生一起開發自動簽到系統,還互相分享學習資料、幫忙輔導作業;但另一方面,也讓跨性別協作能力變弱了。
有個 985 高校的校企聯合項目數據顯示,混編團隊的創新指數比單一性別團隊高出 42%。比如說有次校企合作搞產品研發,男女混合的團隊想出了 15 個創新方案,全男生團隊只提出 8 個,全女生團隊提出 6 個,很明顯混編團隊在創新成果數量上優勢很大。
從職場反饋的數據來看,智聯招聘 2024 年發布的職場性別差異報告說,在團隊協作的時候,來自性別比例失衡專業的畢業生,跨性別溝通出現障礙的概率,比來自性別均衡專業的畢業生高出 30%。高校里這種因為性別隔離形成的 “技能繭房”,和社會對人才綜合能力的要求對不上,教育的效果就打折扣了。
在現在鼓勵創新、特別強調團隊協作的職場環境里,高校里因為性別隔離導致跨性別協作能力變弱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不少企業招聘時發現,有些高校畢業生在團隊合作項目里,跟異性溝通有明顯障礙,這可影響工作推進。就像 2024 年,有個知名互聯網企業新員工入職培訓,組織團隊協作項目,發現一些來自性別比例失衡專業的畢業生,跟異性溝通工作任務、協調進度的時候很不適應,項目整體進度都受影響了。這種情況讓高校不得不重新思考,怎么打破這種群體隔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好讓他們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上海中學開展的 “無性別課堂” 實驗,讓我們看到了改變認知的可能。參加機器人課程的女生,空間想象測試得分提高了 37%;學服裝設計的男生,色彩敏感度提升了 29%。這種去掉性別限制的能力培養方式,正在培養出有跨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清華建筑系有個班級,男女比例 1:1,這個班級里那些拿到 A + 評級的課程設計作品,都是用參數化設計這些前沿技術,打破傳統建筑性別隱喻,做出創新的成果。像班級里一個女生設計的智能養老社區方案,把建筑美學和適老化科技結合得特別好,在課程設計評選里很突出;還有個男生設計的女性主題藝術展館,從空間布局到色彩運用,都特別符合女性審美,評價也很高。
從就業市場反饋的情況看,這幾年,跨學科、跨性別的人才在職場上更有競爭力。獵聘網數據顯示,2024 年那些有跨學科背景,還突破傳統性別職業限制的求職者,平均薪資比同行業同資歷、背景單一的求職者高出 22%。這些例子都應證了法國哲學家波伏娃說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是男女,是后來被塑造的。”
現在,有些有想法的教育者察覺到時代的需求和趨勢,開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 “無性別教育” 的成功案例。這些案例一發布,就吸引了好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關注,大家都在討論、學習。比如說抖音上有個教育博主,分享了自己學校開展無性別教育活動的視頻,里面有男生參加舞蹈社團、女生組建機器人戰隊的畫面,這個視頻點贊量超過 100 萬,評論區好多家長留言說很受啟發。同時,一些高校也行動起來,積極探索開跨學科、無性別限制的創新課程,鼓勵學生突破傳統性別界限,培養多種能力。這種新的教育發展趨勢,已經成了教育領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不知道大家對于頂尖學府中的性別隔離現象,以及打破這種隔離的方法,有沒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或者親身經歷呢?歡迎大家積極發言,一起參與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