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面。乙一:思惟業(yè)果。
佛教的修行,任何一個法門都是要以正見來做引導;所以佛法跟外道不同,外道他多分都是依止迷信,佛法都是要先思惟因緣,一切法的生起的因緣、還滅的因緣。依止這樣的正見來觀照,來當做整個行法的一個前導。修習懺法也不例外,你在懺悔之前,應該對罪業(yè)的因緣有正確的觀照。
罪業(yè)的因緣就是說,它的業(yè)有它的差別體性,它的確有罪業(yè)跟善業(yè)的差別,罪業(yè)一定是召感痛苦的果報,善業(yè)也決定召感安樂的果報,這個是決定不能有差錯的。第二個,業(yè)力在我們的心中,不管它經(jīng)過多久的時間,它決定不會消失。第三個,假設我們不加以懺悔,它會每天的增長廣大,這個是我們在修懺之前,就應該有的正見。
丙二、罪業(yè)之相
前面是一個理論,理論上的東西當然是一種概念,它不能去見聞覺知的。這以下是一個事相,從我們的身心世界的一個相貌,來判斷罪業(yè)是不是存在?這個是一種相狀。
我們看本文: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 。皆作孽之相也。茍一類此,即須奮發(fā),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我們看這段的解釋。在當中我們分成三段,第一段前言,“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我們一再強調,生命不是今生才開始,它是一個無止境的水流。我們曾經(jīng)有無量次的生命經(jīng)驗,那我怎么知道我過去生當中造了罪業(yè)呢?這當中有一些征兆。也就是說相由心生,你內心有什么狀態(tài),它就會從你的外在的身心世界,它就會表現(xiàn)出來,我們可以從這些相貌去判斷。這以下有六種的相貌,只要具足一種就是罪業(yè)之相。
一、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
就是有些人的明了性,他一天當中就是昏昧暗鈍,你跟他講什么話,他好像是沒有聽到。他這個明了性,整天就是昏昏沉沉的,一靜坐他就打瞌睡,當然這種昏昧就很類似畜生道。這種明了性,他已經(jīng)不能夠去修學佛法,他這個明了性已經(jīng)暗鈍、遲鈍了,他不能再去吸收外在的信息。其實這個所有的功能當中,這個暗鈍是最可怕的,因為你已經(jīng)不能進步了,已經(jīng)不能去做一些調整工作了。當然這個是有罪障,整天就是昏散。
二、或無事而常煩惱。
這個就是你也沒有什么事情,但是你就莫名其妙,經(jīng)常會感到躁動不安,這表示我們內心當中有罪業(yè),因為罪業(yè)的體性是躁動的。你內心當中背負這么多的罪業(yè),那就會使令我們的心感到躁動不安,這也是一個判斷方法。
三、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
君子,當然他的身口意有功德,有這個戒定慧的功德,本來是一個光明相,我們應該歡喜去親近,但是我們看到君子的功德,反而感到羞愧不安,表示我們內心當中德行有虧,我們內心當中有罪業(yè),所以我們看到君子會有一種羞愧不安的感覺,這也是一個判斷方法。
四、或聞正論而不樂。
佛法的真理它是一個生命的真相,我們聽到應該歡喜隨順。但是我們聽到佛法的真理,反而感到嗔恚排斥,這當然也是罪業(yè)之相。
五、或施惠而人反怨。
我們施恩惠與眾生,本來眾生應該感恩于我們,結果眾生反而對我們厭恨,這個就是造善,結果召感痛苦的果報。當然,這個意思就是說,你造的善業(yè),把這個罪業(yè)給重報輕受,把這個罪業(yè)逼出來了,應該是這樣講。
六、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
有些人內心當中,睡覺做一些顛倒、一些殺盜婬妄的夢,白天醒過來的時候講話也是語無倫次,失去控制,經(jīng)常講錯話。
這以上的六種都是造罪之相。從我們的身心的相貌,可以判斷我們內心當中已經(jīng)累積了重大的罪業(yè),應該怎么辦呢?
看第三段,茍一類此,即須奮發(fā),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
罪業(yè)既然講業(yè),它自然是一個因地。一般來說,罪業(yè)還沒有成熟之前非常好懺悔,你只要掌握它的方法,它就很快會消失掉了。但是當這個罪業(yè)已經(jīng)變成果報的時候,你幾乎沒辦法懺悔了,你說你現(xiàn)在身體有殘缺,這是個果報,你現(xiàn)在身體上有很大很大的病痛,你要怎么懺悔?很難,很難。就是它已經(jīng)變成果報的時候,你要懺悔就很難,修懺應該要趁早,因為它轉成果報的時候,你就沒辦法懺悔了,所以我們可以從這些罪業(yè)的征兆,要趕快在我們一口氣還在的時候,把這個罪業(yè)消失掉,否則到來生的時候你根本沒辦法懺了。這個是在修懺之前,我們對于業(yè)果的理論,還有罪業(yè)相貌的一個事先的判斷。
乙二、生起懺心
我們透過前面正確的觀照,生起這個懺悔之心。懺悔之心有三種:一者畏懼心,二者羞恥心,三者勇猛心。
我們先看第一個,
一、畏懼心
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xiàn)福,吾何可以不懼?
你要修懺之前,一定要對罪業(yè)感到畏懼。中國的古人說,在天地之間有這個所謂的天地鬼神,天地鬼神就是負責我們人類的賞善罰惡。當我們罪業(yè)造得太多的時候,天地鬼神就會重則降之百殃,輕者損其現(xiàn)福,他會降臨種種的災難給我們,或者會折損我們的福德。本來我們今生可以享用很多很多的功名福報,結果因為有罪業(yè),福報就折損了,所以我們對這個罪業(yè),它會折損我們的福報,會召感災殃,要感到畏懼。
修習懺法如果要簡單的說,它的成敗的重點,一言以蔽之,就是畏懼心。就是你在那個地方拜八十八佛,你對罪業(yè)也不知道怕,你這個八十八佛拜下去效果就不大。你一邊拜八十八佛一邊打妄想,這個八十八佛拜下去效果非常有限,有些人他在拜八十佛之前,一些準備工作都做得很好。他一到佛堂的時候,內心當中觀察自己的罪業(yè),生起畏懼心,他這一部八十八佛拜下去,滅除無始罪障,這就是成敗關鍵,不是說你在那邊拜佛就能夠消業(yè)障。
過去有一個殺人犯,他殺了很多人,到臨命終的時候要被槍決之前,他本來是信佛教,后來改信基督教。記者問他說你以前信佛教,現(xiàn)在為什么改信基督教呢?這個殺人犯說:我以前信佛教,我要看到這個因果的道理,我內心感到害怕;現(xiàn)在信基督教,內心不害怕,所以我改信基督教,會讓我感到快樂一點。這個眾生要顛倒的時候就這種相貌!
你感到害怕,這個非常重要,因為你害怕,正是滅罪的主要因素,你造了罪業(yè)不知道怕,這表示什么呢?表示你這個罪業(yè)更堅固了;所以我們不明白佛法的道理,就會讓很多事情越弄越糟,你造了罪業(yè)你本來就應該感到怕,這是正常的,結果你造了罪業(yè)你不知道怕。所以你在拜懺之前,你對于已造的罪業(yè)一定要有畏懼心,這是第一個懺悔的心態(tài)。
二、羞恥心
我們看他的內容:
思古之圣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 ? 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于禽獸而不自知矣 !
這個羞恥心就是你內心當中對自己,要有一種自我期許,要能夠有一種希圣希賢的增上的心情。我們想想看,一個人你不要老是跟壞的人比,你跟誰比呢?古代的這些先圣先賢,他們也都是跟有現(xiàn)前一念心性,也有一個清凈明了的心性能夠造很多的業(yè),我也是有這個現(xiàn)前一念心性,能夠成就廣大的功德。古人他把這個心性用來成就廣大的善業(yè),成就廣大的功德,而我為什么要愚癡?把這一個寶貴的心性來造作殺盜婬妄的罪業(yè)呢?由這個罪業(yè)結果召感的三惡道的果報,這不是非常可惜嗎?人家古人用心性來修善,成就廣大的功德。我用心性來造罪業(yè),召感三途的果報,我們這一想就感到一種羞恥心。
我們中國古代的這些圣賢,他們要培養(yǎng)內心的德行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從文學上,我們一般說的教育。古代的這些《論語》、《孟子》的這些圣賢之書,孔孟之道,來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來斷惡修善。第二個就是要研究歷史,因為從古代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能夠找到一個學習的榜樣。
比如說,孔夫子他一生當中就以周公為榜樣,所以孔夫子他要一段時間沒有夢到周公,就感到慚愧了,表示他跟他的上師已經(jīng)不相應,他自己懈怠。比如說我們今天,我們內心想到關公,我們內心當中就容易生起忠義,忠義參天的心情。就是說你在學佛過程當中,前面不能沒有目標。你想想看,你學佛你自己沒有一個上師,沒有一個古代的圣賢做榜樣,那你怎么樣都無所謂了,你對你自己沒有任何的期許,你就很難抗拒你無始的欲望,因為你什么樣都無所謂了,這樣子也可以,那樣子也可以,所以不管我們能做多少,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個目標,一種自我期許的心情。
三、勇猛心:
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
當我們有畏懼心跟羞恥心以后,就是要勇猛,精進勇猛,一個人知道過而不想改,主要的原因就是因循退縮,懈怠,一天過一天的懈怠。我們對這個懈怠應該怎么對治呢?古德他想出一個觀想的方法,說是我們造的罪業(yè),這個罪業(yè)當然就保存在心中,這個罪業(yè)如果是小的罪業(yè),就像是芒刺在肉。我們觀想這個罪業(yè),就像是一個針,刺在我們身體,你不把它拔掉,它自己不會消失,而且這個針刺在肉上,你一天一天過去,這個肉它紅腫的情況是越來越厲害,所以應該趕快消除。
如果是大的罪業(yè),就像這個毒蛇嚙指,毒蛇咬到我們的指頭,這個指頭如果不趕快砍掉,毒液跑到心臟就要死掉了,時間非常的緊迫。這就是風雷這種堅決的意志力,是主要的成功因素。說是我們造罪業(yè),你等待的結果是更糟糕,是這個意思。前面的思惟業(yè)果,生起懺心,都是你在修懺之前,你都應該把這兩個工作準備好。
乙三、正修懺法 (分二:丙一、懺悔種類。丙二、具足五緣。)
丙一、懺悔種類
有前面的正見跟懺心,我們就可以開始修懺了。修懺有兩種方法。第一個是事懺。這個事懺當然是事相,有為的事相它是針對罪業(yè)來懺悔。第二個是理懺;這個理懺它是在針對內心的煩惱,一個心地法門。
好,我們先看:一、事懺
這個事懺有兩種,一者責心懺,二者作法懺,三則取相懺。先看第一種,
下品罪
責心懺:自責己心,令生厭離。
這個責心懺是屬于下品的罪,下品的罪就是說我們只是起心動念,還沒有正式的付諸身口,只是一種惡念的活動,這個時候我們用呵責的心態(tài)。呵責惡念使令這個惡念消失,這個罪業(yè)就消失掉了。擇心懺非常重要,就是我們一天做完功課,晚上睡覺之前,你要把你今天身口意的業(yè)行做一個總檢討。因為你所釋放的任何的業(yè)力信息都會被內心保存。當然,你還能夠憶念的時候它還沒有定案,你可以在睡覺之前,把今天所做的身口意的過失做個檢討。只要是過失的地方你,就把你自己的心態(tài)一一的呵責一下,然后再去睡覺。就是說讓這個業(yè)力變成不堅固。你睡覺之前要把今天的每一個過失,都把它呵責一次,使令我們對這個過失產(chǎn)生厭離,這個非常重要。
第二個作法懺。
中品罪
作法懺:向清凈大小乘僧,發(fā)露懺悔。
向清凈大小乘僧發(fā)露懺悔。前面的責心懺是下品,這是中品,就是你已經(jīng)付諸身口的造作了。這個就不是內心的呵責,那就是要發(fā)露,要找一個同梵行的大小乘僧,把你自己的過失發(fā)露出來,表示你自己的慚愧跟厭離。
第三是取相懺。這個取相懺是針對于殺盜婬妄的上品根本重罪。
上品罪
取相懺: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見好相為期,此須至誠懇切, 外假壇儀,內資理觀,凡法華、方等、大悲、占察、八十八佛等一切行法,皆屬于取相懺攝。能滅根本重罪,令凈戒復生,亦能消七逆罪,使重報輕受 。
取相懺所對治的罪業(yè)是上品的根本罪。時間上就比較長,或者二七、三七,總之以見好相為期。如果你都沒有見好相,也可以以一年為基礎,就是你懺一年也能夠滅罪。方法就是內心要至誠懇切,這個至誠懇切就是要具足懺悔之心,有懺悔之心你到了壇場以后,要外假壇儀內資理觀。這個外是指的身業(yè)跟口業(yè),你的身口要遵守懺法的儀軌,該禮拜要禮拜,該讀誦要讀誦。你的內心要生起一種理觀,這個地方的理觀,因為它是事懺,所以主要是業(yè)果,你要思惟這個罪業(yè),它會召感痛苦的果報,而且它在內心當中是不會失掉,乃至于增長廣大,依止這樣來呵責自己。或者是《法華懺》、《方等懺》、《大悲懺》、《占察懺》乃至于《八十八佛》都是屬于取相懺所收攝。
取相懺有什么功德呢?這以下說明了他有兩個功德,第一個,能夠滅除我們已經(jīng)造作的殺盜婬妄的根本重罪,它有滅罪的功德。第二個,令凈戒復生,它能夠讓你已經(jīng)殘缺的戒體,使令它恢復清凈、完整,乃至于能夠滅除殺父、殺母、殺圣人的這種七逆的重罪,使令重罪能夠重報輕受,這就是取相懺所表現(xiàn)出來的功德。
修取相懺這個地方我說一下,一般我們在大乘佛法的修學,不管你有沒有罪業(yè)都是要先修取相懺。因為你今生不造作,也可能前生會有造作,所以拜《八十八佛》,拜《大悲懺》,變成我們大乘的學者一個固定的定課,那你在拜這個取相懺的時候,這當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你一定要知道,就是說我們的內心有兩種的功能,一種是邪惡的功能所帶動的罪業(yè),這是一部分的功能;另外是一個善良的心所帶動的善業(yè),就是善的功能。我們內心當中是有真妄兩種的功能。
你在拜懺的時候,你要永遠相信一個真理,在《楞嚴經(jīng)》很強調說,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要深信這個善心的功能是真實的,是隨順本性的,這個邪惡的功能是不真實的,那是一個虛妄心所表現(xiàn)的一種影像,它是違背我們的心性。所以真實的功能能夠破壞虛妄的功能。你如果在拜懺的時候有這樣的概念跟認知,對你拜懺有很大很大的加持力。你相信這個煩惱是一念的虛妄心生起的,它不是真實的;你這個善心是因為覺悟的心,隨順佛性的心而生起的,它是真實的功德,就像光明一樣,光明絕對能夠破除黑暗。這個是我們拜取相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二、理懺
言理懺者,既在智人,則多方便,隨所施為,恒觀「無性」。
─ 糅合《 業(yè)疏 》、《 菩薩戒懺悔行法 》─
前面的事懺它是一個有為法,有為法是一個對立的有善有惡,善能夠破惡,當然這個觀法非常重要。理觀是一個平等觀,是無生懺,我們看它的內容:
言禮懺者,即在智人,則多方便,恒所施為,恒觀無性,這個理懺修行的人,是一個有般若智慧的人,有般若智慧他能夠觀察,他在修持的時候,就不一定說是有一定的章法,他有很多很多的方便,總之他行住坐臥隨所身口意的造作,觀察無性,一切法是因緣所生,它本性是畢竟空。這個地方的無性,它的所緣境主要是觀察業(yè)性本空。
業(yè)性本空這句話我們說明一下。我們一般人的心情,認為這個業(yè)是怎么來的呢?是由“我”來造作的。就是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這個有明了性的“我”,他能夠造出業(yè)力出來,最后也是由這個“我”來懺悔這個業(yè)障,當然這樣子也不錯了。但是這樣的懺悔,智者大師說不能夠圓滿究竟,如石壓草,春風吹又生。
你說這個沒有“我”,生命當中沒有“我”,那沒有“我”是誰能夠造業(yè)呢?誰來懺悔呢?佛法業(yè)性本空的意思: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就是這個業(yè)不是我造作,因為根本沒有這個我。沒有這個我是誰能夠造業(yè)呢?就是在無始的生命當中,突然間有一念的顛倒心生起,突然間。那個剎那剎那生滅的虛妄顛倒的心,它去造業(yè)的。不是“我”去造業(yè),是那個心去造業(yè),心造完業(yè)以后,在我們心中累積了罪業(yè)的功能,累積了煩惱的功能。
那么既然是由心生起,也能夠由心來消滅。所以,心若滅時罪亦亡。我們現(xiàn)在清凈覺悟的心,假借懺法的方便,就能夠把這些邪惡的功能消失掉,為什么呢?因為真實能夠破除虛妄,所以不管造業(yè)不管懺悔,“我”不可得,我”不可得,是誰造業(yè)誰懺悔呢?就是我們一個明了的心性,由顛倒的心造業(yè),由覺悟的心來懺悔,這個就是無生懺。你能夠在修懺的時候,知道這樣的道理,對我們滅罪生善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其實佛法的概念雖然很多,但重要的概念你要掌握得住,你在修行的時候會覺得諸多方便。
我講一個小故事。在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姓張的居士,張居士他家里面是做農(nóng)的非常貧窮,但這個人人窮志不窮,奮發(fā)讀書,他十五歲就考上秀才。經(jīng)過五年的準備,到了二十歲的時候,南京就有一個很重要的會考,就考這個舉人,他經(jīng)過五年的苦讀,覺得這次非常有把握,就跟幾個同參道友到南京去考試。當然路途遙遠,也就提前到了,到南京以后離考試還有兩個禮拜的時間,這在這空閑當中,有人就提議說,在某一個寺廟前面有一個算命先生算得很準,大家就去給他算命。
這個算命先生的確是有一點門道,他就從你的相貌當中知道,你這個人會考上五十八名,這個人考上第幾名,等等。這個算命先生一看到這個張居士的時候,突然間嚇了一跳,他說你把你的手也給我看看,這個手相一看,他就更加地確定了,他說:先生你不要考試了。他說你從家里面來到這個地方要多久?他說我從家里來到南京剛好花一個禮拜時間,算面先生說你現(xiàn)在趕快回去還來得及,你的死相現(xiàn)前,七天以后一定會死亡。古人當然是落葉歸根,你要死總是要回到家鄉(xiāng),張居士是想我既然要死了,考試也就沒有意義了,同參道友也非常的同情他,就資助他一些費用讓他回去。
張居士在回去的途中,到第三天,他停在一個湖泊的旁邊,黃昏的時候他感到悶悶不樂,幾年的苦讀,結果是沒有因緣來考功名。他就到這個岸邊去散步,散步的時候,遠遠就走來一個婦人,這個婦人挺一個大肚子了,左邊帶了個小女孩,右邊帶了一個小男孩,哭哭啼啼地就往河岸的地方走過來。張居士一看哭得很傷心,恐怕是要出事,就問這個婦人說:某某人,你為什么那么傷心呢?
這婦人說:我們家是養(yǎng)豬賣豬的,我今天跟我先生帶著四頭豬到市場去賣,一個早上好不容易賣掉了兩頭豬。中午的時候,我先生幾個酒肉朋友來帶他去喝酒去了,我先生要離開的時候,再三地告訴我說:這兩頭豬每一頭至少要賣五兩銀子,兩頭要十兩銀子才能夠賣,否則就干脆不賣。到了下午的時候,有兩個年輕人來給我買豬,經(jīng)過討價還價十兩銀子成交,這兩頭豬就帶走了。帶走以后,我看這個銀子比一般的銀子還輕,就拿到嘴巴一咬,原來是假的。外面鍍上銀,里面是一個破銅爛鐵,一想這糟糕了,我先生平常脾氣很暴躁,平常有什么事情不順利就拳打腳踢,這十兩銀子可不是小數(shù)目,一定會把我打死的,與其這樣我也不想活了,干脆跳河自殺算了。
張居士一聽就動了慈悲心。他說你這個十兩銀子還在嗎?這個假的還在嗎?可以借我看看嗎?他一看,果然是假的。張居士就在這當中,就把自己最后的十兩銀子,本來要辦后事的十兩銀子,把它調包過來,就把新的銀子還給她,他說某某人你看錯了,這是真實的銀子,你再咬咬看。她再一看果然是真的,她說哎呀遇到你真是貴人,要不然冤枉死了四條生命,就歡歡喜喜的就帶著子女回去了。
這個張居士造了善業(yè)以后心情就快樂多了,但是這么一折騰天也黑了,找不到回到船上的路了,就在旁邊一個土地公廟,這土地公廟看起來看起來是很破舊,就在里面休息。睡到半夜的時候,這個關公現(xiàn)前,關公就把他叫醒說你不要睡覺,趕快起床。他一起床的時候,關公就叫他趕快出去,他也沒有聽懂意思,關公就用手把他一推,就推到土地公廟外面去了,他一出去的時候整個土地公廟就塌下來,逃過一劫。
逃過一劫以后,這個人的心情就不同了,他以前那個非常悶悶不樂,那種沉悶的心情就豁然開朗,他知道他的生命有變化了。第二天回到這個船上的時候,跟這個船夫說,我們今天不回去了,往南京走,考試去!他到了考試的地方,一去就去找算命先生。這個算命先生一看到他說:先生你不用講,我知道,你的死相消失,而且你還陰德現(xiàn)前。你現(xiàn)在去考試,一定有功名。果然去考考到第三名,而且后來做到翰林,活到八十幾歲。
這個意思就是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我們會因為過去的一念的惡心而累積罪業(yè),我們也會依此一念的善心來對治、消滅這個罪業(yè)。蕅益大師經(jīng)常強調一個觀念,少善能破多惡。我們無始劫來造罪業(yè)時間非常的長,修習的時間非常短暫,但是你不要怕,因為罪業(yè)是虛妄,再怎么多它的體性也是虛妄,而我們在憶念三寶,念佛、念法、念僧的時候,那個心力是真實的功德,雖然短暫,但是他能夠破除虛妄。就如房間里面雖然黑暗,但是只要有光明就能夠破除,所以我們在修懺的時候一定要觀察,隨所施為,恒觀無性,業(yè)力是無自性的,是可以消滅的。
丙二、具足五緣
一 、請圣明證。二、說己罪名。三、立定誓愿。四、讀誦禮拜。五、如教明證。
—釋甲二、[懺悔方法]竟—
這個是講到這個取相懺的因緣。
第一個、請圣明證。你在作取相懺的時候,要有一個懺悔主,《大悲懺》是觀音菩薩,《八十八佛》是普賢菩薩,要先禮請懺悔主的降臨。
第二個、說己罪名。在懺悔之前你要先發(fā)露自己的罪業(yè),這個懺悔的所緣境是罪業(yè),你一定要先把它發(fā)露出來。
第三個、立定誓愿。這個很重要,我們在懺悔的時候一定要斷相續(xù)心,發(fā)愿要防護未來。
第四個、讀誦禮拜。我們的身口二業(yè)要遵守懺法的儀軌。
第五、如教明證。根據(jù)教法的指示,來證明罪除之相。這個是懺悔的方法。
甲三、罪除之相
這個是講到懺悔功德的一個判斷方法:
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 回瞋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圣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 。
─ 《 了凡四訓 》 ─
我們加以解釋,這以下提出有八種的情況,只要有一種出現(xiàn),就是罪滅之相。
1、 或覺心神恬曠:我們懺悔以后,感到心情很開朗快樂,以前那種悶悶不樂的心情消失了,這個是罪滅之相;
2、 或覺智慧頓開:我現(xiàn)在看經(jīng)聽法能夠聽得懂;
3、 或覺處冗沓而觸念皆通:就是說,我在這種繁忙的人事當中感到很順利,以前很多事情處理不好,現(xiàn)在很快能夠處理的好;
4、 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看到冤家,他看到你不但不嗔,還反而歡喜,就表示我們自己有功德了;
5、 或夢吐黑物:在夢中能夠吐出黑物,在密宗當中說你在修懺的時候,如果是夢到洗澡,這也是一個好事情;
6、 或夢往圣先賢,提攜接引:你能夠在夢中夢到智者大師、蕅益大師;我們能夠跟祖師感應道交,那表示你已經(jīng)具足了祖師的某一部分的功德;
7、 或夢飛步太虛:你感到內心很輕。這個輕飄是善業(yè),所以你要做夢,夢到你從樓上掉下來,這個就不好了;
8、 或夢幢幡寶蓋:你夢里看到三寶的一些清凈莊嚴的相貌。
以上種種勝事, 皆過消罪滅之象也。就是我們在修懺的時候,可以從日常生活的狀況,乃至在夢中判斷是不是罪業(yè)消除。
這個修習懺法有三種的差別,智者大師說:第一種是復本。恢復本來,也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這個復本就是擇心懺跟做法懺,透過擇心跟做法成就持戒的功德,恢復清凈的戒體。第二個是過本,就是超過本來的相貌,你懺悔以后,不但滅罪還生善,比以前更好。這個過本是指取相懺,成就禪定的功德,增加對佛法的信心跟定力。第三個是增善過本,就是我們在修懺的時候能夠修無生懺,成就智慧的功德,增長對煩惱的抗拒跟調伏,有這個智慧的觀照。這有三種差別。
我們看最后一科,
甲四、結示勸修
在修懺的時候我們要掌握兩個重點。
(1) 事懺
第一個是事相,這個事相就是罪業(yè)。
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
我們在修懺的時候,第一個就是要對罪業(yè)的呵責跟防護,對過去的罪業(yè)的呵責,對未來的一種防護。所以在修懺的時候,第一個所緣境是罪業(yè),那個心情是呵責、防護的。
(二)理懺
第二個是理懺,是修我空法空觀,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懺悔之意義與方法》講表竟—
就是我們觀察過去在造業(yè)的過程當中,“我”不可得。只是一念的虛妄的生滅心所作,現(xiàn)在由于隨順于戒、定、慧的真實心來消滅它,這個就是修無生懺。修這個空觀;一個是觀察業(yè)力,一個是觀察這個空性,這個是我們在修懺的兩個重點。
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我們任何的行法在修行之前都要先懺悔。比如說我們今天從高雄到臺北,從高雄能夠到臺北,除了你有一個車乘以外,你要先把道路上的石頭先撥開來。雖然你心中有一個根本法寶,或者念佛、或者持咒、或者修止觀,這都是一個根本法門;但是你在修習根本法門的時候要注意,罪業(yè)會障礙你,如果你不修懺,就會感到障礙重重。所以我們不管你修什么法門,你的三寶的所緣境是你的正行,這個懺悔就是助行,因為它扮演一種破除身心障礙的一個重要角色,讓你修行的正行操作得更加順利,這就是我們修懺的主要目的。
這堂課就跟大家學習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我們簡單的回答幾個問題:
【學員提問】:第一個:敬請法師慈悲開示:無我無我所,跟不在乎很相近,之間是一樣的或不一樣?如何來分別跟拿捏?
【師父答疑】:就是你修我空觀,有些人他什么都不在乎,外表是很像,不過內心當然不同,因為你不在乎,內心是跟愚癡相應的,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東西南北,你也就不在乎,你不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但是修我空觀他內心是有智慧觀照。他觀察在生命當中,“我”不可得。“我”不可得,就是一個明了的心性去造業(yè),也是一個明了的心性去得果報,所以這個修我空觀的人,他是深信業(yè)果,他善知取舍。那么你什么都不在乎,這個當然差別很大。
一個是修我空觀了以后,通達生命的緣起:什么是一個清凈的緣起,什么是一個雜染的緣起,什么樣因緣是成就安樂的果報,什么因緣又成就痛苦果報;他是很清楚的。所以這兩個,一個是愚癡,一個是智慧,當然是差很多了。
【學員提問】:懺悔有何殊勝功德?
【師父答疑】:我剛剛說過懺悔就是破障,它的功能就是破障。你開車的時候路中間有石頭,我不相信你的車子力量大就能過去,你再怎么沖沖不過去,還是乖乖的先把石頭搬開來,再開過去。
【學員提問】:請問法師,如果一個人犯罪是由過去的業(yè)力跟習氣所造,當他成為一個習氣的時候,就不太可能只犯一次,去發(fā)愿永斷。
【師父答疑】:不太可能?你最好不要這樣想。就是說你應該相信這個心可以改變;我們修行,你很多的觀念很重要,你觀念一錯誤就很難修行了。你沒有養(yǎng)成一個正確的人生的觀念,修行你就是不得力,所以你不要認為說這個煩惱習氣是不太可能改變的,不要這樣想。
【學員提問】:那請問業(yè)障現(xiàn)前的時候又不能馬上永斷,造作者要懺悔嗎?還是等到自己還不確定不會再造罪?
【師父答疑】:你最好馬上懺悔。即使你的效果不好,但是好過沒有懺悔。就是說我造了罪業(yè),我現(xiàn)在還沒有斷相續(xù)心,但是你呵責一下也不錯,好過沒有。我們不要要求說一百分或者零分,我三十分也不錯,五十分也不錯嘛!我們修善,你只要肯踏出一步都好。所以你只要造了罪業(yè),不管你是不是一時改得過來改不過來,先呵責自己。先勉強自己去呵責它,對你永遠有好處,好過你完全不去處理。
【學員提問】:請問法師慈悲開示,慚愧心會因為過度強烈而形成憂惱。
【師父答疑】:這什么事情都是要中道,你一天到晚思惟你的罪障,你就容易有憂郁癥,那怎么辦呢?你要思惟你也有功德,你內心當中你不要老是看著黑暗面,你也有很多功德,你這個人也有很多好處。所以如果你有這個問題的時候,你要多思惟你的功德面。
【學員提問】:法師慈悲,凡夫在爭執(zhí)的時候容易起嗔心,遇到事情心中不平,口難免會說出,事后很快就后悔,向對方懺悔。請問這樣會增長業(yè)果嗎?
【師父答疑】:如果我們很真心的懺悔,我們說過,第一個呵責已經(jīng)造的罪業(yè),第二個發(fā)愿不再造作,絕對滅罪。我們一定要深信古德的開示。就是說古人他們走過這條路,我們遵守這個路去走,就對了。這的確是業(yè)障的一個還滅的因緣,這個罪業(yè)絕對能夠消除。
【學員提問】:請問法師,常聽人說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嗔心會將功德全部燒光嗎?或者會燒到什么樣的程度?
【師父答疑】:我想佛法我們不做定量分析。因為只有佛陀才能把緣起法做非常明確的定量分析。我們只能夠做定性分析,就是嗔心會折損你的功德。但折損到什么程度沒有人知道,只有佛知道。就是說你造善業(yè)又起嗔心,以后你得果報的時候,你要得到這個安樂的果報,障礙重重,不容易得到,就是帶業(yè)。所以你既然要做,我勸大家你就用歡喜的心情,你得果報的時候要順利一點。
【學員提問】:請問法師,如果在二樓行走的時候,樓下放有經(jīng)書,這樣時常跨過經(jīng)書,是不是不夠恭敬?
【師父答疑】:是不恭敬。沒錯。這個事情要避免。
問題很多,這個地方提出有十個問題。我想找懺悔有關的我們就提出一點來討論。蕅益大師說,破戒之罪,雖由取相懺滅,不墮三途,然其世間性罪仍在。是的,懺悔以后有這個性罪。故至因緣會遇之時,仍須酬償夙債,除入涅槃或生西方,乃能脫之,不受報耳。我們懺悔,我們造的罪業(yè)有兩個:一個是三界的總報,第二個,你跟眾生結的惡因緣。你懺悔能夠把這個三界的總報消除掉,你不墮惡道。但是你曾經(jīng)侵犯到對方,對方是不是原諒你,這個不是你能夠做到的。
就是說我這部分清凈了,我不到三惡道去了,但是你跟他的惡因緣,你以后遇到他,他可能會傷害你,也可能。所以佛陀為什么他的應化身,還是有人會去誹謗他,傷害他,當然佛陀有自在力,他有我空、法空觀,他于法自在,但起碼,我們懺悔是懺悔我們自己生命的障礙,但是我們跟眾生這種錯綜復雜的因緣,不是你懺悔能夠清凈的。因為他要不要原諒你是他的問題,這個我們不能做主。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的確是有殊勝的妙用。
這個地方有一個講實相觀,實相觀就是講我們一念心,為因心、為不因心,為異因心、為異不因心,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這個地方的因心就是造作意思了,因就是有召感義,就是它是有為的心,還是不是有為的心,或者亦有為心亦不有為,或者非有為非不有為,這都是古人用四個角度,是有、是亦有、或者是非有,亦非有,從這四句當中來判斷,其實它是無生。
【學員提問】:請問法師,念佛法門是否也是懺悔法門,經(jīng)云,念一句佛號能夠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那是不是念佛就自然能夠滅罪而不需另修懺法?
【師父答疑】:念佛能不能滅罪就看你的心態(tài),我們講諸法無性,盡隨心轉,心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心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阿彌陀佛的圣號是一個廣大的功德,這是真實的。但是你操作的那一念心很重要,你在念佛的時候,沒有生起慚愧心,當然不能滅罪了,這個佛號對你是一個生善。所以你懺悔的重點就是:于彼罪業(yè)能夠呵責、防護,這個是關鍵,你這個心態(tài)如果生起,你就算拜阿彌陀佛也能夠滅罪。
這個佛號是一個萬德洪名,能夠滅罪也能夠生善,但是你要把它能滅罪生善的因緣找到,就是說這個是一個功德相,但是你要進入這個功德,就要找到它的密碼,找不到密碼你就進不去。你沒有生慚愧心,佛號就不能釋放一種滅惡的功能,你沒有生皈依心,佛號就不能釋放一種生善的功能,到底這個阿彌陀佛的圣號對你扮演什么角色,就看你用什么心態(tài)來跟他感應,是這個意思。
今天的課主要是破惡,破除惡法,我們下一次是講到念佛法要,就是生善,如何來對阿彌陀佛的圣號升起皈依的心,來成就臨終的正念,我們下一堂課來討論這個主題。
好,我們今天到這個地方。回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