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的理論體系中,發作性睡病的發生與人體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尤其以心脾兩虛、陽氣不振為核心病機。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脾主運化,若心脾兩虛則氣血生化不足,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如同體內“晝夜節律”被打破,導致患者出現難以自控的晝夜顛倒性嗜睡。
這種病癥常伴隨猝倒發作、睡眠幻覺等癥狀,仿佛身體的“警報系統”失靈,無法正常調控覺醒與睡眠的界限。
追溯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早有“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的論述,強調陰陽消長對睡眠覺醒的調控作用。
元代醫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痰濕困脾,蒙蔽清竅”的理論,為后世治療多寐證(發作性睡病)提供了重要思路。
針對心脾兩虛、痰濕內阻型發作性睡病,有兩味經典藥材配伍常能標本兼治——人參配伍石菖蒲,二者看似尋常,卻暗含調陰陽、醒神竅的深意。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歸心、脾、肺經。其大補元氣之功可充盈心脾兩虛之根本,推動清陽上達頭目。
《本草綱目》記載人參能“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對于發作性睡病患者日間昏沉、精神萎靡之癥,恰似為疲憊的“身體時鐘”注入動能。現代研究亦證實,人參皂苷可通過調節下丘腦-垂體軸改善睡眠覺醒周期紊亂。
石菖蒲,味辛、苦,性溫,歸心、胃經。此藥尤擅化濕開竅、醒神益智,猶如為混沌的腦竅撥開迷霧。
《重慶堂隨筆》稱其能“舒心氣、暢心神、怡心情、益心志”,針對痰濕蒙蔽清竅所致的猝倒、睡眠癱瘓等癥狀,石菖蒲可直搗病所,恢復神明之府的清明。其揮發油成分對中樞神經系統的雙向調節作用,與中醫“醒神開竅”理論不謀而合。
介紹一個典型案例
一位22歲大學生,三年來飽受突發性嗜睡困擾,上課時常突然入睡,情緒激動時更會突發全身無力(猝倒),夜間多夢易驚,伴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記憶衰退。
經李慧英中醫師辨證,屬“多寐證”范疇,證屬心脾兩虛、痰濁內阻。
于是,李大夫開了一個方子:
處方以人參、石菖蒲為君藥,輔以茯苓健脾滲濕,遠志交通心腎,黃芪補中益氣,半夏化痰降逆,佐以酸棗仁寧心安神。
方中人參補益心脾,重建氣血生化之源;石菖蒲滌痰開竅,掃除神明之府的陰霾;
茯苓、半夏組成“二陳湯”核心,切斷痰濕生成鏈條;遠志與酸棗仁形成“醒睡雙相調節”組合,既改善日間嗜睡又緩解夜間睡眠質量。
李大夫還叮囑患者,每日晨起練習八段錦以升發陽氣,飲食增加山藥、薏苡仁等健脾之品,避免肥甘厚味加重痰濕
用藥結果怎么樣呢?
患者服藥一個療程后,日間嗜睡發作頻率減少60%,猝倒現象也少了很多,食欲及面色明顯改善。
持續調理三個療程后,已能完整參與全天課程學習,記憶力恢復至病前水平。隨訪半年病情穩定,實現了從“失控沉睡”到“自主覺醒”的轉變。
大家有任何睡病方面的問題,都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預約李慧英醫生看診,她會結合大家具體癥狀來辯證調理,相信也會有不錯的結果。
李慧英預約:172-0032-9760(同微信)
了解更多關于發作性睡病的治療,可以關注公眾號:解除嗜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