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烏克蘭國家緊急情況局在社交媒體上稱,俄軍對烏克蘭蘇梅州首府蘇梅市的導彈襲擊已造成34人死亡,另有117人受傷。當天早些時候,蘇梅州軍事管理局在社交媒體上稱,俄軍向蘇梅市中心發射了兩枚彈道導彈,造成多人傷亡。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稱,這是今年以來烏境內遭受的“最致命的”襲擊,也是自2023年庫皮揚斯克遭襲造成51人死亡以來,烏平民遭受的“最嚴重的單次襲擊”。
澤連斯基(資料圖)
據烏克蘭獨立新聞社等媒體報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一場線上記者會上再次談及他希望美國總統特朗普訪問烏克蘭。烏克蘭獨立新聞社報道說,澤連斯基當天在線上記者會上稱,在美國選舉期間,他就希望特朗普能訪問烏克蘭。他稱,“我希望特朗普與他的團隊,或者與他需要的人員來烏克蘭。有一點很重要:看看我們的城市,看看他們如何戰斗,看看人們的生活如何……”報道說,澤連斯基還稱,“希望他能親眼看到這一切,親身感受這一切,并作為一個有經驗的人得出結論。這是我希望實現的事情,所以我提出那樣的想法”。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向外界證實,俄軍發射導彈打擊了烏克蘭和西方軍事領導人的聚集地。據悉俄羅斯發射了2枚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擊中了烏克蘭位于蘇梅的一個重要會議中心。據悉,當時烏軍包括“謝韋爾斯克”戰役戰術集群指揮人員在內的約200人都在會場內。在全新戰術和猛烈火力支撐下,俄軍在34公里正面戰場,取得4公里突破深度,正越過奧斯科爾河,下一步就逼近重要交通樞紐庫皮揚斯克。面對俄軍的攻勢,烏軍只能丟棄裝備選擇快速撤離,基本上缺乏相應的抵抗能力。
澤連斯基(資料圖)
襲擊事件發生后,澤連斯基在社交媒體上要求歐洲、美國關注此事并予以回應。此后,摩爾多瓦總統桑杜、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婭·卡拉斯、立陶宛總統吉塔納斯·瑙塞達、拉脫維亞總統埃德加斯·林克維奇斯、法國總統馬克龍、英國首相斯塔默、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加拿大總理卡尼等一眾西方領導人紛紛發文聲援烏克蘭,而澤連斯基則逐一轉發他們的推文并回復稱:“謝謝支持!”媒體注意到,西方領導人這次沒有呼吁增加對烏軍援以在沖突中擊敗俄軍,這也表明,西方國家現在的主流輿論已經和特朗普的訴求一致,即應盡快停火。
芬蘭國防部副部長維薩·維爾塔寧中將在接受德國媒體《世界報》采訪時指出:“克里姆林宮正在有意測試北約的團結性,試探觸發《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的底線。根據《北約條約》第五條規定,任何一個成員國遭受攻擊,都將被視為對全體成員國的攻擊,該條款是北約集體防御的核心。維爾塔寧將俄羅斯的行動形容為“精心策劃的挑釁”,并列舉了具體手段:從制造大規模移民潮、發動網絡攻擊、干擾GPS信號到信息戰,俄羅斯正在多領域試探北約的反應。
北約秘書長呂特(資料圖)
法新社報道,北約秘書長呂特在波蘭首都華沙警告稱,若俄羅斯對波蘭或其他盟國發動任何攻擊,北約將作出“毀滅性”回應。報道援引呂特的話稱,“如果有人誤判,認為他們可以攻擊波蘭或其他盟國而不受懲罰,他們將面臨這個強大聯盟的全力反擊。我們的回應將是毀滅性的。”他接著稱,俄羅斯總統普京和其他任何意圖這么做的人都必須對此非常清楚。呂特在接受彭博社專訪時說,他對目前談判形勢持謹慎樂觀態度,同時表示對待俄羅斯“不能天真”,北約仍需對莫斯科保持強大壓力以確保俄方認真參與和談。
呂特的強硬表態被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嘲諷為“用擴音器掩蓋恐懼”。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更直接回應:“北約的威脅毫無新意,俄方從未計劃攻擊北約成員國。”這種反差暴露出歐洲的尷尬處境——波蘭、立陶宛等東歐國家因長期高調反俄,如今擔心成為俄羅斯“清算名單”上的目標。立陶宛外交部長甚至公開承認:“若俄軍進攻,我們最多只能抵抗三天。”歐委會近日發布緊急文件,要求歐元區民眾儲備食品、飲用水和藥品等基本物資,理由是“防范俄羅斯可能發動的混合戰爭”。德國聯邦民事保護與災害救助署同步更新《民防指南》,建議每個家庭儲存至少10天用量的應急物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