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決策部署以來,成都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承接落實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部署,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全面統籌、高位推進,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成都不斷走深走實、成勢見效。2024年,推動成渝雙核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4.87億元,占雙城經濟圈比重提升至55.83%,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193億元,占西部地區的比重為30.3%,相當于長三角的26.9%、大灣區的58.4%、京津冀的78.5%,是全國人口第四承載地。
一
加快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
著力提升公園城市示范區發展能級,發布首個公園城市指數,成功舉辦公園城市論壇,連續16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大力培育共建成都都市圈,壓茬推進《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圓滿完成2020—2022年起步期三年行動計劃,建立起現代化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舉辦成都都市圈建設論壇;推動雙核引領相向發展,建立起國內首個非毗鄰直轄市與省會城市直接協商協作的重慶成都雙核聯動聯建“三級”合作機制,聚焦“五個共建”領域謀劃實施三批次共計112項合作項目事項,形成了一批全國首創典型合作經驗。
二
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
成都天府、雙流國際機場“兩場一體”協同高效運營,成渝中線高鐵、成渝高速擴容加快建設,成渝間高鐵動車日均開行頻次縮短至平均每5—10分鐘開出一列,實現雙城乘坐對方軌道交通、公交“一卡(碼)通”。
三
協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培育形成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2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5個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設立近百億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開通成渝“氫走廊”示范線、開放自動駕駛測試道路超1500公里,入選國家首批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
四
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編制發布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等成渝重點優勢產業技術創新圖譜,西部首個國家實驗室組建,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建成投用,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正式揭牌,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總數達146個。
五
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
聯合舉辦成渝雙城消費節,發布“成渝雙城核心商圈指數”,共同打造“寬洪大量” “點石成金”等特色文旅IP,推出世園會成渝主題、大都市大三國等系列雙城文旅特色精品線路,開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題列車,互送旅客超100萬人次。
六
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抓實大氣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和錦江、岷江、沱江流域水生態治理,推進“碳惠天府”碳減排量開發和消納擴面提量,協同德陽、自貢、瀘州、內江、資陽編制印發《沱江綠色發展經濟帶總體方案》、開展經濟帶發展規劃編制,全面建立林長制,修復大熊貓棲息地6萬畝。
七
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
共同拓展中老、中越、中緬印國際班列,中歐班列(成渝)實現運營標識、基礎運價、車輛調度“三統一”,開行規模和運行質效保持全國領先,實現馬拉運控中心共用、杜伊斯堡海外倉共享;開展“關銀一KEY通”一站式服務,實現全國范圍內首個電子口岸業務跨關區通辦,業務辦理時間壓縮2/3以上。
八
共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取消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成都西部片區積分入戶,試驗區推動人才入鄉、深化“農貸通”服務等10余條經驗在全國推廣,組建農業農村部天府種業創新重點實驗室、四川現代種業研究院、成都種業集團,獲批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改革試驗區。
九
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深入實施267項成渝通辦事項和32項便捷生活行動事項,推動兩地328家醫療機構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推動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理時限由15個工作日縮短至1.5個工作日,全國首個城鎮職工醫保繳費年限實現跨省互認,在全國率先實現信用報告代替有無違法違規證明互認,實現“一份報告替代一摞證明”。
? 來源 | 市發展改革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