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4月14日至18日,中國領導人訪問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三國,這是周邊工作會議后首次出訪周邊國家。
正值特朗普對全球揮舞"關稅大棒"之際,中國選擇這三國,如同在經貿棋盤上精準落子,形成對抗美國貿易戰的重要支點。
為何中國鐘情這三國?這些"鐵桿朋友"如何助力重構區域格局?
作者-凱
美國帶不走的"朋友圈"
當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狂舞全球,試圖把180個國家都打入冷宮時,中國卻在東南亞悄然構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貿易防火墻。
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這三個看似不起眼的東盟成員國,卻如同戰略支點一般,在中美博弈的風暴中紋絲不動。當美國對越南祭出46%的懲罰性關稅時,越南人眼睛都沒眨一下,他們心知肚明:與中國切斷聯系,無異于經濟自殺。
要知道,越南電子、紡織產業90%的零部件都靠中國供應,這種"前店后廠"的模式讓兩國早已捆綁成命運共同體。美國政客們滿臉嘲諷地指責越南是中國的"轉口貿易站",殊不知這恰恰是兩國合作的絕妙之處。
馬來西亞則握有一副更厲害的底牌。這個人口僅3300萬的小國,憑什么讓中美兩個大國爭相示好?因為它手中攥著全球第三大稀土儲量,中國新能源電池所需的稀有元素,有四分之一來自這里。更令美國膽戰心驚的是,2024年,當中美直接貿易額下降18%時,中馬貿易卻逆勢增長9.2%,狠狠打了華盛頓的臉。
至于柬埔寨,這個被西方人輕視的小國,其對華忠誠度堪稱典范。中國直接投資占柬埔寨外資的95%以上,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已吸引170家中企入駐。當美國對柬埔寨商品加征49%關稅時,中國控股的柬埔寨工廠只是悄悄把產品貼上"柬埔寨原產地"標簽,然后繼續暢通無阻地出口美國。
這三個國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在東南亞的戰略鐵三角,它們不僅守住了貿易通道,更向世界展示:在經濟實用主義面前,美國的分化策略早已破產。當美國試圖切斷全球產業鏈時,中國與東南亞的合作卻在悄然深化,從經貿領域延伸到戰略安全層面,形成了一個更加堅固的同盟網絡。
中國的海上"棋子"
如果說經貿合作是中國與三國關系的"軟實力",那么軍事戰略布局則是不可或缺的"硬支撐"。
2025年4月5日,一個震動國際軍事格局的消息傳來:中國-柬埔寨云壤港聯合保障中心正式啟用,成為繼吉布提之后,中國的第二個海外軍事基地。這個基地擁有650米長碼頭與5000噸級干船塢,足以停靠包括航母在內的大型艦艇。
云壤基地的戰略價值遠超想象,它距離馬六甲海峽僅有千里之遙,恰好扼守了泰國灣這一關鍵水域。美國人最怕的事情正在發生:中國海軍從單一航道依賴逐步轉向多點布局,當馬六甲海峽遭遇封鎖時,中國已經準備好了備選方案。
馬來西亞在這盤大棋中扮演著更微妙的角色。作為馬六甲海峽的"守門人",馬來西亞掌控著中國80%石油運輸的生命線。若美國在此搞所謂"航行自由"行動,實則是卡住中國的咽喉。然而,中馬合作建設的東海岸鐵路項目已經提供了戰略解藥——這條全長600公里的鐵路將貫通馬來半島東西海岸,形成對馬六甲海峽的陸路替代通道。
更令美國坐立不安的是,這條鐵路不僅是"一帶一路"的標桿項目,更暗藏軍事邏輯。建成后,它將連通泰國、新加坡,形成中南半島陸海聯運網絡,巧妙規避美國海上封鎖的風險。據美國戰略分析師評估:"中國正在構建能源運輸的Plan B,就像蜘蛛織網般精細。"
云壤基地和東海岸鐵路只是冰山一角。隨著中國與三國合作的深入,軍事交流也日益頻密。中柬"金龍"聯合軍演已成常態,越南海防港和馬來西亞檳城港也開始為中國艦艇提供補給服務。這些看似分散的舉措,實則構成了中國在南海周邊的戰略支撐網,為接下來更大范圍的經濟整合提供了堅實基礎。
23萬億美元大市場
當烏云密布的貿易戰天空下,一道耀眼曙光冉冉升起——《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
這個由東盟十國倡議,中國全力支持的超級經濟圈,已于2022年1月正式生效,堪稱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奇跡。RCEP覆蓋了約35億人口,GDP總和達到23萬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美國對此望眼欲穿卻無緣入局,只能在門外干瞪眼。
RCEP與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形成鮮明對比。當特朗普一聲令下退出TPP時,美國失去了主導亞太經貿規則的機會。而中國則順勢而為,與東盟國家共同打造出更具包容性的RCEP,巧妙化解了美國的遏制。
在RCEP框架下,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與中國的經貿關系更上層樓。中國與東盟貿易規模從2000年的1667億美元飆升至2021年的1.87萬億美元,增長了約11.2倍,年均增速達12.9%。最讓華盛頓心驚的是,即使在關稅戰陰影下,中國-東盟貿易依然保持強勁增長,減輕了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沖擊。
RCEP最大的魔力在于,它通過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最終將實現90%以上貨物貿易零關稅。更天才的設計是"原產地規則累積制度",允許企業跨國生產或制造貨物時進行價值累積,大幅降低了產品獲得優惠關稅的門檻。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中國與東盟可以構建更緊密的產業鏈,將"中國制造"變為"亞洲制造",巧妙規避美國的關稅壁壘。
RCEP還首次加入了電子商務規則,為區域內數字經濟融合鋪平道路。2020年被確定為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年,雙方在金融、交通、文旅等多個領域的合作駛入快車道。隨著中柬簽署數字經濟合作協議,柬埔寨已被納入中國主導的東南亞數字支付體系,悄然削弱美元在區域內的霸權地位。
東南亞的微妙平衡術
面對中美兩大國的激烈博弈,東南亞國家展現出一種令人贊嘆的戰略智慧。
泰國專家利德森一針見血指出:"中國是'以和為貴'的國家,但一旦撕破臉,態度則十分強硬。"這句話道出了東南亞國家的共同認知:中國不欺負別國,但也不會任由他國欺凌。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東盟各國在中美之間開始了一場精妙絕倫的平衡表演。
當特朗普向全球揮舞關稅大棒時,東盟并未像西方預期的那樣"選邊站隊"。相反,在馬來西亞這個2025年東盟輪值主席國的協調下,東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馬來西亞拉曼大學的華裔教授鐘志強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正在得罪全世界的貿易伙伴,而中國一直團結這些世界上的貿易伙伴。"
太平洋足夠大,能夠容得下中國和美國——這幾乎成了東盟的官方立場。越南總理在接受采訪時巧妙地表示:"越南既需要美國的市場,也離不開中國的零部件。"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更是公開表態,將協調東盟共同應對美國關稅戰,而不是各自為政。
然而,東盟內部對華態度也存在微妙差異。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這三國對華立場最為友好,而菲律賓、印尼等國則相對搖擺。這種差異恰恰為中國提供了外交空間:通過深化與三國的合作,影響其他國家的戰略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親美的菲律賓,在經濟領域也不能完全脫離中國。當特朗普宣布對菲律賓產品加征關稅后,馬尼拉政府立即表示希望加強與中國的貿易合作。這一幕再次證明,在經濟實用主義面前,意識形態的鴻溝也會被填平。
隨著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與中國合作不斷深化,其他東盟國家也開始將目光投向北京。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東盟國家越來越清楚:美國可以遠離亞洲,但中國永遠是不可移動的鄰居。中國對三國的重點訪問,無疑將進一步強化這一認知,推動區域合作向更高層次發展。
結語
中國此次訪問三國,不僅是為了應對貿易戰的戰術舉措,更是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戰略布局。在大國博弈日趨復雜的今天,中國正通過經貿合作、基建互聯和戰略互信,與周邊國家共織安全網絡。
面對西方陣營的圍堵與分化,東盟國家究竟是選擇明確站隊,還是堅持"東盟中心性"原則?這或許是未來區域格局演變的關鍵所在。
參考信源: 央視新聞2025.4.13——時政微觀察丨親望親好,鄰望鄰好
觀察者網2025.4.8——越南遞出零關稅“橄欖枝”示好,特朗普顧問不屑一顧:這對美國毫無意義
信息來源:【澎湃新聞】【國際在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