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被懂王攪得不得安寧,他頻頻出幺蛾子,致使市場大幅震蕩。而 GJD 在尾盤強勢拉升,力挽狂瀾。這兩者之間的博弈究竟要持續多久?A 股后續的走向,真的只能依賴 GJD 嗎?下面為大家梳理一下相關思路。
大家需留意文末部分,其中包含了本文的精華要點,萬不可錯過。
一,GJD大戰懂王
tariff war對我國的干擾仍在持續:一方面,英偉達的 H20 芯片供應上,懂王再度變卦,禁止向我國出口;另一方面,白宮舊事重提,營造出美國要將對我國關稅提升至 245% 的氛圍,令各方心生憂慮 。
實際上,這些都屬于tariff war的后續影響,大家對此逐漸習慣便好。當下懂王在與我國的較量中未討到好處,耍些小手段挽回顏面,這再正常不過。
這種情形在貿易摩擦 1.0 階段就頻繁出現,到了 2.0 時代,懂王權力擴張且受到的制衡減少,引發的動蕩自然更為劇烈。
如今全球都熟知懂王這一特性,大致就是東方大國正面強硬應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則采取拖延策略。
在這樣的博弈局面下,懂王常常靠不斷放狠話來增加自身談判籌碼,這無疑給全球市場增添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不過,美債問題和通脹壓力卻如同沉重的枷鎖,時刻牽制著他,使其無法肆意妄為。每當這些壓力發揮作用,市場的確定性便會提升一些。
說白了,懂王只是嘴上厲害,但其行為確實會導致市場產生波動。很多人或許會認為,既然市場處于震蕩期,那就觀望等待。可關鍵在于,震蕩過后,你真的能肯定市場必然會迎來上漲行情嗎?
二,機構的調倉換股
實際上,我們心里都明白,震蕩過后,股票走勢各異,有的會上漲,有的卻反而下跌。
當人們審視自己持有的股票時,往往會受心理因素影響,只留意利好消息,而對負面因素視而不見,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稟賦效應。
要破解這一難題,核心在于能否洞察股價背后真正的變動情況!
我們清楚,決定股價漲跌的關鍵,在于是否有資金介入。可大多數人難以察覺機構資金的動向,并且市場越是震蕩,機構資金越會借此波動調整持倉結構。
所以,時常會出現這種狀況:同樣面臨震蕩,別人的股票能漲,自己的卻毫無起色,原因就在于震蕩期間,部分股票已被機構舍棄。
那么,怎樣才能看清機構資金的操作呢?這就得借助大數據工具了。它能夠對原始交易數據開展收集、篩選、梳理與深度挖掘工作,再通過模型進行對比分析,如此一來,就能發現其中的特殊情形,例如「交易行為」數據。
特別是機構的交易行為,具備連續性、規模性以及重復性等特點,具體情況可參考下圖:
大家仔細觀察圖里的橙色柱體,這便是「機構庫存」數據,它源于我用了十多年的獨特大數據系統,主要用于展現機構資金參與交易的意向。
倘若 「機構庫存」數據存續的時長越久,那就表明參與交易的機構資金數量越多,同時也反映出機構資金對該股票的前景越看好。
以上面展示的兩只股票為例,前期它們都處于震蕩態勢,在半個月的時間里漲幅都僅在 3% 左右,這其實和當下多數股票的表現類似。
然而,后續二者的走勢卻大相徑庭。左邊的股票在震蕩之后,漲幅高達 45%;右邊的股票震蕩之后不但沒有上漲,反而在短時間內出現了近 15% 的跌幅,對比極為鮮明。
從數據上能清晰地看到,左邊的股票 「機構庫存」 數據持續保持活躍狀態,而右邊的股票在股價震蕩期間, 「機構庫存」數據已然消失不見。
所以說,在市場震蕩之時,要是無法掌握機構資金的動態,很可能行情都結束了,自己卻沒能從中獲利!
三,機構資金的動作
在市場的 5000 多只股票里,每天花費大量時間緊盯走勢研究,實則不如直接洞察背后機構資金的動向,詳情請看下圖:
觀察上面這張圖能夠發現,截至昨日收盤,市場里擁有機構庫存的股票數量不足 1000 家。其中,連續多日具備機構庫存的個股超 800 家,而擁有 2 - 3 日機構庫存的個股數量更是連續多日呈現增長態勢。機構資金此番又有怎樣的新動向?具體情況請看下文圖示:
聲明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收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同時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敬請知曉。
此外,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不收會員,沒有社交群,也從不與任何人發生利益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