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出行方式,但因智能駕駛引發的交通事故甚至嚴重車禍,掀開了當前汽車行業力推全民智駕背后的深層困局。當科技企業不斷標榜“重新定義出行”時,我們有必要冷靜地思考,技術狂飆突進是否已將安全這一汽車工業最基本的命題拋諸腦后?
智駕引發的交通事故猶如一盆盆冷水,澆醒了沉醉于“智能駕駛無所不能”幻象中的行業與公眾,清晰地揭示了當前智能駕駛技術存在的局限性。智能駕駛依賴攝像頭、雷達等傳感器感知環境,但這些設備在極端天氣、復雜光線條件下能否保證安全有效?
此外,車企過度營銷造成的公眾認知偏差同樣不容忽視。不少汽車企業在宣傳智能駕駛功能時,往往突出“自動駕駛”“解放雙手”等字眼,卻將風險提示放在不顯眼的角落,這種營銷策略容易讓消費者高估系統的智能效果,從而放松對汽車安全駕駛的警惕。對于公眾而言,消費者教育不到位,智能駕駛功能的復雜性與普通用戶的理解能力之間存在鴻溝,大多數消費者難以準確區分自動駕駛與輔助駕駛的本質區別,也不完全了解系統的能力邊界。
智駕引發的事故絕非一個個孤立事件,而是當前汽車行業推行全民智駕的一個縮影。2025年被稱為“智駕元年”,各大車企紛紛將智能駕駛作為核心賣點:比亞迪提出全民智駕概念并發布天神之眼系統;吉利推出千里浩瀚智駕系統;奇瑞發布獵鷹智駕系統10……在車企開啟技術競賽的背景下,尤其應該注意,不能因為過度營銷而忽略安全考量。
科技進步的終極目標是為人類謀福祉,而非制造新的風險源。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重構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倫理,將安全置于商業利益之上。技術宣傳的誠實性是首要任務,車企必須謹慎使用“自動駕駛”等術語,明確告知消費者系統的實際能力邊界,宣傳材料應突出風險而非隱藏風險。只有當消費者對技術有清醒的認知,才能合理使用并保持必要警惕。
對于整個行業而言,安全冗余的系統設計是技術層面的當務之急,智能駕駛系統不能只優化陽光明媚的理想場景,必須針對極端情況設計多重保障。在監管層面,建議由國家認可的第三方機構實時監控智能汽車的運行數據,在事故發生后獨立分析責任;參考食品標注營養成分的做法,立法要求車企公開智能駕駛系統的基本性能參數和安全閾值。
智駕引發事故所造成的悲劇
應當喚醒我們對技術本質的深刻反思
智能駕駛不是炫技的玩具,而是關乎生死的社會技術系統。
當我們賦予機器思考能力時,必須時刻牢記:科技的價值不在于它能做什么,而在于它應該做什么。汽車工業超百多年的發展史告訴我們,安全從來不是技術突破后的副產品,而是必須前置的首要條件,從三點式安全帶到ABS防抱死系統,從氣囊到車身吸能結構,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是以保護生命為核心。
如今的智能駕駛革命不能背離這一傳統,不能為了顛覆而顛覆、為了智能而智能。在實驗室里可行的技術,未必在復雜現實中可靠;在法律上無責的設計,未必在道德上無愧。只有將安全置于速度之上,將責任置于利益之前,智能駕駛才能真正造福人類,而非成為統計數據中的悲劇注腳。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智能駕駛技術的邊界,堅守安全底線,確保每一次技術迭代都不會成為對生命的冒險,在科技與生命的權衡中,答案永遠清晰:智能可以無限接近萬能,但安全必須絕對確保全能。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記者/黃劼
編輯/李曉雨
監制/何永鵬 任震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2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 - 883154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