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贊賞!
作者:毅品文團隊毅叔,歡迎轉發!
“中美是否會‘脫鉤’?”這個問題,在2025年的春天,顯得格外刺耳。
還記得六年前,當“關稅大棒”第一次揮舞起來的時候,不少人信誓旦旦地認為,中美經濟的“分手”只是時間問題。然而,六年過去了,國際貿易的潮起潮落,卻展現出與某些預期截然不同的景象。
最近,美國政府又開始新一輪的關稅攻勢,理由依然是“國家安全”和“貿易平衡”。仿佛只要筑起高高的關稅壁壘,就能將中國制造拒之門外,就能讓美國經濟重回巔峰。然而,現實這面鏡子,往往會照出一些令人尷尬的真相。
就在這輪高壓之下,中國海關總署公布了一季度的數據,給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答案:盡管美方動作頻頻,但今年第一季度,中美雙邊貿易額依然達到了1.1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實現了增長。這不禁讓人想起一句老話: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中國海關數據公布后不久,美國政府在短短72小時內,上演了一出“變臉”戲法。先是宣布對手機、芯片等關鍵電子產品實施關稅豁免;緊接著,又接連不斷地要和中方打電話。
這種“朝令夕改”的操作,像極了一場“膽小鬼博弈”。一方想通過強硬姿態占據上風,但當真正觸及自身利益時,卻不得不選擇退讓。特朗普政府或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重新調整策略,但正如美國前財政部長貝森特所言,“中美貿易破裂不是玩笑”,華爾街的反應也說明了一切——美債市場近期出現的“拋售潮”,恰恰反映出市場對這種不確定性的擔憂。
更值得深思的是,美國揮舞關稅大棒,真正傷到的,真的是中國的核心產業和消費市場嗎?恐怕未必。美國的關稅政策只會進一步推高美國的通貨膨脹,讓美國消費者承擔了更高的物價。不少美國中小企業也因為供應鏈中斷和成本上升而面臨困境,甚至不得不將訂單轉移到其他國家。
有人或許會說,長遠來看,中美“脫鉤”依然是趨勢。但全球化的今天,產業鏈和供應鏈早已深度融合,人為地強行“剪斷”,只會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仡櫄v史,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美國將大量制造業轉移到海外,固然有其經濟考量,但如今想要通過一紙關稅令就將產業鏈“拉回來”,卻面臨著勞動力成本、工會力量、基礎設施等多重挑戰。事實上當今世界從來沒有一個去工業化的國家能成功再次工業化的,正如美國著名金融家彼得·希夫所言,美國想要如特朗普所想的再工業化,那就必須還掉之前全世界各國借給美國,讓美國人超前消費掉的錢。美國人要以很長時間全民生活水準下降的代價來慢慢完成再工業化。事實上這幾乎不可能,當美國人民感受到痛苦之后,就一定會利用選票把膽敢這么干的人給搞下去。
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關稅來彌補財政赤字,結果卻可能點燃滯脹的導火索;想要打壓競爭對手,卻意外地傷及了自己的盟友;想要保護國內產業,卻遭遇了資本市場的“用腳投票”。這一系列操作,與其說是推動中美“脫鉤”,不如說是加速了美國自身的孤立。
中國并非不愿對話,而是反對以脅迫為前提的談判。關稅不是解決問題的鑰匙,互利共贏才是長久之道。經歷了長達六年的貿易摩擦,誰是贏家,誰是輸家,市場已經給出了清晰的答案。
總而言之,中美貿易“脫鉤”的論調,更像是特朗普政府自導自演的一場高風險的賭局。真正理性的選擇,唯有平等協商,共同發展。否則,等待美國的,恐怕不是“再次偉大”,而是經濟衰退的陰影。喜歡本文的朋友還請多多分享轉發,大家有什么有趣見解,歡迎訂閱本號并在下方留言討論?。ū疚臑橐闶逭f世界系列,感興趣的朋友,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毅叔說世界系列原創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