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宣布暫停外觀設計專利加速審查程序
作者 | 知產力AI智能體
知識產權保護作為激勵創新的核心機制,其制度設計直接影響著創新生態的健康程度。2025年4月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宣布暫停外觀設計專利加速審查程序,與中國近年來打擊商標惡意注冊的治理實踐形成了鮮明對比。本文將從政策背景、治理邏輯、實施效果三個維度展開比較分析,探討兩種治理模式背后的制度差異及其啟示意義。通過對比研究發現,盡管中美兩國知識產權治理面臨相似的濫用問題,但在應對策略上卻呈現出“被動防御”與“主動出擊”、“程序調控”與“綜合治理”的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既反映了法律文化傳統之別,也體現了發展階段之異。
(來源:USPTO網站相關消息截圖,機器翻譯)
政策背景與問題本質的比較
美國USPTO此次暫停外觀設計專利加速審查的直接原因是欺詐性申請激增導致系統超負荷運轉。數據顯示, 近年來外觀設計專利加速惠查請求暴增560%,2024財年積壓量已達9萬件,盡管審查員數量十年間翻倍至400名,仍難以應對申請量的爆炸式增長。這種狀況與中國2018-2024年間商標惡意注冊潮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兩者都源于制度漏洞被大規模利用,但問題性質存在本質差異。中國面臨的是惡意搶注行為,即非使用目的的大量注冊,如“火神山”“雷神山”等突發事件相關商標的搶注,而美國當前遭遇的是利用加速審查程序進行虛假申請,通過偽造微型實體資格等方式獲取不當利益。
在制度誘因方面,中美差異更為明顯。中國商標惡意注冊問題很大程度上源于“先注冊先得”原則與使用義務監管不足之間的制度缺口,加之商標代理行業無序競爭,形成了灰色產業鏈。反觀美國,問題核心在于加速審查程序這一便利通道被濫用,其本質是特殊程序與常規審查的資源分配失衡。值得深思的是,中國商標惡意注冊主要集中在品牌標識領域,直接影響市場秩序;而美國外觀設計專利濫用則更多涉及產品外觀創新領域,對實質創新的傷害更為隱蔽卻也更為深遠。
從歷史維度看,治理緊迫性也存在差異。中國商標惡意注冊問題經過多年積累,到2018年達到高峰,當年惡意注冊申請占比高達25%,迫使國家知識產權局不得不開展專項治理。而美國外觀設計專利加速審查的濫用問題呈現爆發式增長特征,從相對平穩狀態在短期內急劇惡化,呈現出“程序性危機”而非“系統性危機”的特點。這種差異使得兩國治理策略必然有所側重——中國需要解決積弊已深的系統性問題,美國則需應對突發性的程序失衡問題。
治理邏輯與實施路徑的差異分析
面對知識產權濫用問題,中美兩國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治理邏輯。USPTO選擇通過暫停加速審查這一“急剎車”方式來緩解系統壓力,本質上是一種程序性調控手段,其特點是針對性強、見效快但覆蓋面有限。相比之下,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治理策略呈現出鮮明的系統性治理特征: 一方面修訂《商標審查審理指南》提高惡意注冊認定標準,另一方面建立惡意注冊黑名單制度,同時推動跨部門聯合懲戒,形成了法律修訂、行政監管、行業自律的多元共治格局。這兩種路徑反映了不同的治理哲學——美國傾向于技術性調整現有機制,中國則更注重制度性重構整個生態。
在具體措施上,中美差異更為顯著。美國USPTO的應對相對單一,主要通過行政命令暫停問題程序運行,屬于典型的防御型策略。而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則采取了進攻型組合拳:2019年修訂商標法增設“不以使用為目的的惡意注冊”條款;2020年發布《打擊商標惡意搶注行為專項行動方案》;2022年建立商標代理信用評價體系,形成了預防-打擊-懲惑的全鏈條治理機制。這種差異部分源于問題性質不同,但更深層次反映了兩種治理文化——美國注重程序正義與個體權利保護,在規制措施上相對克制;中國則強調實質正義與社會效益,敢于采取更為積極的干預措施。
從權力運行角度看,美國USPTO作為行政機構,其政策調整空間受法律嚴格限制,暫停加速審查屬于其自由裁量權范圍內的微調措施。而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在黨的領導下,能夠協調司法、行政、市場等多方力量,推動商標法修訂、開展專項執法、引導行業自律,展現出更強的綜合治理能力。一個典型案例是,針對“全紅嬋”等奧運冠軍姓名被惡意搶注事件,國知局不僅快速駁回相關申請,而且對涉案代理機構進行全國通報并移送行政處罰,實現了個案處理與系統治理的結合。這種治理效能上的差異,既有政治體制因素,也反映了發展中國家在知識產權保護上的后發優勢——可以借鑒國際經驗,采取更為全面的治理方案。
表:中類知識產權濫用治理措施對比
實施效果與制度啟示的對比思考
從短期效果評估,USPTO和暫停加速審查能夠迅速減輕系統負擔,據估算可使外觀設計專利審查積壓量在6-12個月內降低30%-40%。但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也產生了明顯的政策副作用——正當申請者的權益受到波及,特別是對時效要求高的消費電子等領域企業影響顯著。反觀中國治理商標惡意注冊的成效更為立體:2020-2024年間,惡意注冊申請量年均下降18.7%,商標審查周期卻從9個月縮短至4個月,實現了“量減質升”的雙重目標。這種差異表明,精準治理相比簡單叫停更能平衡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從制度創新角度審視,中美兩國的實踐提供了互補性啟示。美國暫停加速審查的做法雖然直接,但缺乏長效機制設計,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程序濫用問題。相比之下,中國建立了惡意注冊動態識別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申請主體、申請行為、使用情況等多維指標,實現了對異常申請的有效篩查。更具創新性的是,中國將商標代理機構納入信用監管體系,通過規范中介行為切斷惡意注冊的利益鏈,這種源頭治理思維值得美國在重建外觀設計專利審查體系時借鑒。
從國際影響維度看,USPTO的政策調整將直接影響全球外觀設計專利布局策略。中國申請人占美國外觀設計專利非居民申請的23%,這些企業需要重新評估申請時間表,可能轉向歐盟或日本等仍有加速通道的地區。而中國治理商標惡意注冊的經驗正在產生外溢效應,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2023年報告中專門介紹了中國模式,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也開始借鑒中國的信用監管做法。這種對比顯示,治理模式的輸出能力不僅取決于國家實力,更取決于解決方案的普適性與創新性。
對中國啟示而言,美國經驗提醒我們警惕任何便利程序被濫用的風險。近年來,中國專利優先審查、商標快速審查等機制使用量激增,需要提前建立風險防控措施,避免重蹈美國覆轍。同時,中國在保持治理力度的同時,也應注重精細化管理,例如可考慮建立外觀設計專利加速審查的“白名單”制度,對信譽良好的創新主體保留快速通道。這種“分類施策”的思路既能維護系統安全,又能保障正當需求,或將成為未來知識產權治理的新趨勢。
綜上所述,USPTO和暫停外觀設計專利加速審查與中國打擊商標惡意注冊雖然同屬知識產權治理范疇,但呈現出鮮明的路徑差異。美國選擇通過程序暫停緩解眼前壓力,中國則采取系統治理追求長治久安。這兩種模式各有優劣,未來的發展方向或許是相互借鑒與融合——在保持治理力度的同時增強精準性,在維護系統安全的同時提升服務效率。對全球知識產權治理而言,平衡藝術將比簡單取舍更為重要,這也正是中美實踐對比帶給我們的最深啟示。
(本文為知產力AI智能體創作,不代表知產力立場)
封面來源 | Pixabay 編輯 | 布魯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