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眾眼里,有一類演員是影視作品最好的品質保障。
那就是像張國立、陳寶國這一類演技精湛、代表作層出不窮的“老戲骨”們。
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老戲骨”出現在熒幕上的次數卻越來越少了。
偶爾現身影視劇里,要么是客串角色,要么接到的劇本本身就有硬傷。
演技再好也沒有發揮的空間。
比如下面這幾位實力派演員。
明明“寶刀未來”,在現在的娛樂圈卻越來越沒有用武之地,這到底是為什么?
一提到老戲骨里的“鐵三角”。
觀眾想到的一定會是張鐵林、張國立、王剛這三位多次在古裝戲合作出演君臣的演員。
但事實上張鐵林是在2000年左右才大紅大紫。
在此之前王剛和張國立早已有了另一位“黃金搭檔”,那就是李保田。
在1996年上映的《宰相劉羅鍋》里,張國立演乾隆皇帝,王剛則仍然是“和珅專業戶”。
而飾演男一號“劉羅鍋”的就是李保田。
李保田的演技的確精湛,于嬉笑怒罵間把“劉羅鍋”的機警正直演繹的淋漓盡致。
從此之后,李保田在觀眾心里幾乎成了“劉羅鍋”的代名詞。
很多演員塑造出一個經典角色后,便恨不得把角色帶來的紅利吃一輩子。
李保田卻不屑于干這樣的事。
后來有人想翻拍《劉羅鍋》,便邀請李保田再度出演,他卻果斷回絕:
“劉羅鍋就這么些故事,沒必要重復拍。”
從這種態度中,不難看出李保田的確是位愛惜羽毛的藝術家。
更可貴的是,李保田不但對自己要求高,面對業內一些亂象時,他也從不怕“得罪人”。
像是拍《欽差大臣》時,李保田眼睜睜的看著制作方給劇集“注水”。
三十集就能講完的故事硬是剪輯出了33集。
李保田一怒之下,不惜撕破臉皮把對方告上了法庭。
雖然官司打贏了,但李保田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后來接到的戲越來越少,但他并不后悔,沒戲拍就在家里畫畫和做雕塑。
他雖然甘于淡泊、自得其樂。
但這樣一位演技出眾的老戲骨不能經常出現在熒幕上。
實在是觀眾的損失。
陳寶國
陳寶國可謂是“老戲骨”中的代表人物。
無論形象還是演技,他的可塑性都很強大。
能演不怒自威的漢武大帝,也能演叛逆不羈的民國少爺,如此強大的演技,誰看了都得嘆服。
但陳寶國之所以把角色演得這么好,靠的不光是演技,還有為藝術甘愿犧牲的決心。
先是在八十年代,陳寶國在電影《神鞭》里扮演一個瞎子。
那時候的妝造還不像現在這么以假亂真。
為了讓自己像個真正的盲人,陳寶國索性把一只紐扣磨薄,做成假眼珠放進眼睛里。
拍戲的時候,陳寶國的眼睛被磨的又紅又痛,但為了對得起觀眾,他從來不叫苦。
可惜的是,這樣一位有演技、有態度的好演員,現在拍戲也越來越少了。
他的上一部電視劇還得追溯到去年夏天。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陳寶國對藝術要求嚴格。
如果沒有經得起推敲的劇本和角色,他寧可一年只拍一部戲甚至不拍。
李幼斌
提到李幼斌塑造過的經典熒幕角色。
大部分觀眾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亮劍》里的李云龍,再不要就是《闖關東》里的朱開山。
雖然在戲里總以這種粗魯豪放的“莽英雄”形象出場。
但現實中的李幼斌性情其實更偏向于細膩和低調。
尤其是對于拍戲這件事,李幼斌甚至帶著點“理想主義者”的固執和清高。
別的演員一有機會就要出現在鏡頭前,想盡辦法給自己多爭些曝光度。
李幼斌卻渾不在意,只要沒有自己的新戲開播,他連采訪也不參加。
更讓人吃驚的是,時至今日,李幼斌甚至連社交平臺都沒開通。
可以說是娛樂圈里少見的“流量絕緣體”。
還有挑選劇本時,李幼斌也非常有原則。
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要挑“拍完了你認為它是有意義”的好作品去演。
有媒體問他這樣選擇會不會犧牲了作為演員的曝光度,他卻斬釘截鐵的回應:
“我要那個曝光度干啥?為了虛的東西拍的戲,拍出來自己也會把它斃掉”。
抱著這種嚴格的態度拍戲的李幼斌,的確對得起藝術和觀眾。
可代價就是與當下浮躁的影視市場格格不入。
最近三年時間里,他只有四部新劇上映,幾乎是在慢慢淡出演藝圈。
實在讓觀眾感到不舍和惋惜。
張國立
比起上面三位為了追求藝術的品質,而或主動、或被動的減少拍戲的演員。
同為“老戲骨”的張國立倒是仍然活躍在熒幕上,但他卻反而因此引來了不少爭議。
而爭議的起因。
是因為張國立最近幾年拍的作品實在良莠不齊,以及個人無底線行為頻發。
像是去年上映的《老家伙》。
打著反映養老社區現狀的噱頭,又找齊了當年的“鐵三角”一起助陣。
無論題材還是演員陣容原本都有爆火的潛力,奈何輸在了劇情上。
整部戲到最后,還是變成了披著生活劇外衣的“老年瑪麗蘇言情戲”。
完全脫離了現實,觀眾當然不可能買賬。
還有最近上映的《我的后半生》。
張國立更是演了一個前腳妻子剛去世。
后腳就跟年輕護士長眉來眼去的“老年渣男”。
已經70歲的他,竟然在戲里被三四個女人倒追。
無論張國立的演技再怎么自然無比,這樣的情節落到觀眾眼里還是太“懸浮”了。
因為這幾部戲,張國立引來不少詬病。
可一部作品的失敗的責任并不能完全都推到主演的頭上。
倘若整個劇組在劇情的打磨、角色的設定上更加求真、求實,精益求精一些。
演員的發揮空間想必也會大得多。
結語
老戲骨們的“告別”,是被動而無奈的,他們或許也曾興致勃勃日日的篩選著劇本。
可面對著一系列日漸“快餐化”的作品,最后也只能徒呼奈何。
或許只有等到整個演藝行業找回追求藝術的匠心,以及為觀眾奉獻的初心。
這些老戲骨們才能心甘情愿的回到熒幕,到那時候他們一定能在精良的作品里與觀眾重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