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打仗的機會越來越少,很多部隊干部都轉業(yè)到地方上工作。周冠五就是其一。周冠五,曾用名李均,1918年2月23日,出生于山東金鄉(xiāng)縣城南王丕莊。解放前,曾任江西貴溪軍分區(qū)參謀長等職務。
新中國成立后,周冠五因鼻腔有病到北京治療。期間,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安子文找他談話,問他可不可以轉業(yè)。“毛主席說進城了,如果不能領導工業(yè),那就站不住腳。”
周冠五說,“那我就去工廠。”
“鋼鐵行嗎?”安子文問。
“行,到哪兒去都行。”
周冠五是學生出身,認為自己能從學生變成軍人,也能從部隊到工廠。于是,他就來到了石景山鋼鐵廠(首都鋼鐵公司前身),從副職干起。
有一位一直關心他的領導每年都來看他一次,問他“能不能站住腳”。等到第四年時,周冠五的回答是“行了,沒問題了”。從那以后,他被中央書記處任命為鋼鐵廠廠長。
1949年周冠五轉業(yè)
1955年,周冠五在鋼鐵廠
在這句“沒問題”背后,周冠五付出巨大努力。他每天早上6點,總會準時出現(xiàn)在辦公室里,向專家請教。專家專長各有不同,煉鐵、機械、鐵路等等,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學。弄懂了各門技術后,他開始有針對性地考問下屬,督促他們學習。就這樣,周冠五完成了共和國的開國軍人到企業(yè)家的身份轉變。
大躍進時期,首鋼從鞍山調來7000多人,生活設施跟不上,大家都“先生產(chǎn)后生活”。建高爐時,沒有水泥、工人們就磨碎灰渣替代;沒有腳手架,就到南方砍竹子、運回北京。
1962年,冶金部前來鑒定灰渣代替水泥的實際效果,結果牢固程度比普通水泥還高。周冠五后來很有感慨地回憶說,在大躍進中、人們涌現(xiàn)出的智慧是無限的。
有一次,要立一根45米高的水泥柱子,已經(jīng)做好了,但沒辦法把它吊起來。按普通使用吊車的方法,柱子會開裂甚至折斷。后來,一個8級工圍著那根躺在地上的柱子“轉悠了兩個禮拜”,終于想出了辦法:用鋼絲繩把柱子分段捆住,并插入角鋼,使柱子受力均勻,“安安穩(wěn)穩(wěn)地吊了起來。”
1959年,新中國10周年大慶、在建的人民大會堂的柱子遇到同樣的問題,周冠五給項目負責人介紹了這個辦法后,大會堂工程順利完成。而之前,“數(shù)百位專家”歷時數(shù)月得出的結論是“這種柱子根本就不應該在地上預制”,甚至有人還專門去給毛主席講其中的道理。
退休后,周冠五和妻子
后來,周冠五曾獲“全國優(yōu)秀企業(yè)家”稱號,被評選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這個可敬的共產(chǎn)黨人,可惜的是孩子不爭氣。周冠五的兒子周北方犯下了巨額受賄罪、行賄罪,1996年11月被判處死緩。
據(jù)主席的女兒李敏回憶:“1965年,父親曾一再對我們說:‘干部子弟是一大災難。’”(《毛澤東女兒李敏和外孫孔繼寧講述領袖家風》人民網(wǎng))
有消息稱,卷入周北方一案還有其他有通天本領的高官子弟。案發(fā)后,躲到國外、一去不回。周冠五2007年4月20日逝世,享年89歲。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此去經(jīng)年、愿逝者安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