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北境,有一座你可能從未聽說過的城市——它不在今天的中國境內,卻曾是中國版圖上最北、最遠的一座重要城市。它的名字,也許你會覺得奇怪,叫做:“買賣城”。
名字很直白,意思也很明確:這是一個為“買賣”而存在的城市,是清朝在草原邊陲專門設立的中俄邊貿重鎮。
但你可能想不到,這座曾經繁華的城市,早在一百年前就被大火燒毀,永遠消失在了歷史中。如今,它的名字連中國人自己都快忘了。
直到一組老照片的出現,讓這座“失落的清朝邊境之城”,再一次浮現在世人眼前——
一位挪威人,帶回了一段中國的歷史
時間回到1913年,一位名叫邁門(Carl Lumholtz)的挪威探險家,踏上了亞洲草原。他是個攝影發燒友,也是一位民族志學者,對中國北部邊境文化充滿興趣。
當他走進買賣城時,這座中俄邊貿城市正處于命運的十字路口:
- 它屬于大清,但清朝已經覆滅;
- 它是中俄商賈云集的熱鬧市鎮,卻也暗藏火藥味;
- 它有中國城門、蒙古帳篷、俄式藥店、滿人風俗,是多重文化交匯的窗口。
邁門在這座城市拍下了大量照片,真實記錄了當時這里的生活——漢人、滿人、蒙古人、俄國人穿梭其間,市集熱鬧非凡,寺廟莊嚴肅穆,城門牌匾上寫著“慈云護佑”四字。
然而沒想到,僅僅十年后,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將買賣城幾乎燒成灰燼,連地名都被從地圖上抹去。
所幸,這批照片在邁門后人手中得以保存,直到2016年,才由其后代捐贈給挪威奧斯陸博物館,終于重見天日。
從這些百年老照片中,我們能看到什么?
這些照片如同時光機,讓我們窺見一個消失已久的世界:
- 三位壯年男子在街頭摔跤嬉戲,身后是草原與木屋相間的市集,融合了蒙古與滿族風格;
- 牽馬的大爺,馬鞍上掛著槍,展現出邊境生活的粗獷與警覺;
- 城門上書“慈云護佑”,牌匾莊嚴,背后卻是戰火將至的隱憂;
- 一座精致的戲園子,觀眾云集,仿佛置身于天津或開封;
- 一位蒙古族父親牽著孩子,在中俄混合風格的豪宅前留影;
- 市場上擠滿駱駝、商販和俄國商品,中俄交流熱絡得仿佛國際展銷會;
- 金融街也已成形,買賣人頻繁借貸,資本流動充滿活力;
- 俄國商人開的藥鋪,門頭掛著四種語言:漢字、滿文、俄文、蒙古文——一眼望去,便知這是東西文明交匯的節點。
這一切,都發生在距今112年前的中華北境之地
買賣城的前世今生:南恰克圖,草原貿易的咽喉
其實,“買賣城”并非正式地名,它的本名是“南恰克圖”,是清政府設在中俄邊境的官方通商口岸之一,對應俄方的“恰克圖”(Kyakhta)。
這里曾是清朝控制中俄邊貿的“對口城市”,商隊從張家口出發,途經庫倫(今烏蘭巴托),最后抵達買賣城,與俄國進行毛皮、茶葉、瓷器等交換。
清政府專門設置了“買賣衙門”管理貿易,城市也由此得名。隨著清朝衰落,控制力減弱,商貿繁華雖仍存在,但城市治理已露疲態。
1920年代的那場大火,徹底終結了它的輝煌。
今天的地圖上,買賣城早已不存在。原址所在的區域,歸屬蒙古國的色楞格省。雖然后來蒙古政府在它南邊新建了一座城市,叫“阿勒坦布拉格”,但那已經是另一段歷史了。
一座城市的消失,也是一段國界的消逝
買賣城的命運,是近代中國邊疆命運的縮影。
它曾是大清極北的門面,掌握著通往俄國的咽喉,卻在政權更替與外部勢力擠壓下走向終結。它的消失,不只是城市的隕落,更是國家版圖的變化。
但好在,一位異國探險者留下的鏡頭,為我們留下了這段珍貴的回憶。
- 歷史就像老照片,雖然褪色,但永不消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