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特朗普政府上任后持續威脅歐洲,如今又施壓歐洲在中美技術之間“選邊站”。英國《金融時報》最新報道,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主席布倫丹·卡爾接受采訪時,在衛星技術領域打起了“中國牌”。卡爾施壓歐洲選用星鏈技術,為達目的,在此議題上強扯中國。采訪中,他指責歐洲正“夾在”中美之間猶豫不決,并聲稱“中國崛起”是西方共同威脅。
顯而易見,在美歐關系因為特朗普的關稅大棒而緊張升級之際,美國還在施壓歐盟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只不過這一次不是在經貿方面,而是在技術領域。采訪期間,卡爾卻強行扯上中國,一邊炒作中國崛起是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的長期共同威脅,一邊指責歐洲在人工智能和衛星技術領域加在中美之間猶豫不決。他還表示,歐洲不該對美國科技公司存在偏見,中國的技術才更應該令人擔心,現在歐洲是時候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了。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主席布倫丹·卡爾(資料圖)
卡爾并非政壇新人,他從2017年起就擔任FCC委員,是特朗普政府推動中美科技“脫鉤”的核心人物。卡爾的政治標簽極其鮮明:他主張禁止華為參與美國通信網絡建設,稱TikTok是“數字芬太尼”,甚至以FCC委員身份竄訪臺灣。他的目標很明確——切斷中國科技企業在美國的生存空間,同時扶持馬斯克的星鏈等本土項目。特朗普曾公開稱贊卡爾是“言論自由的斗士”。
歐洲智庫分析指出,中美關稅戰正在形成"雙向擠壓":美國關稅讓歐盟制造業成本飆升,而中國對美反制措施可能加速中國商品涌入歐洲市場。某德國商會負責人無奈表示:"我們像被夾在核桃夾里的杏仁,兩邊都是壓力。"更棘手的是,歐盟內部在對華政策上分歧嚴重,波蘭等國力主強硬,而法德則堅持"戰略自主",這種分裂讓歐盟在國際博弈中屢屢失聲。
究其根源,跨大西洋關系劇變是導火索。在關鍵軍事技術乃至戰略安全領域,歐洲長期依賴美國及北約。特朗普再度上臺后,美歐關系迅速惡化。近期,歐洲媒體披露,美國可能通過F-35戰斗機內置的后勤信息系統,對歐洲盟友裝備的F-35戰斗機實現“一鍵關機”。該事件與歐洲版“星鏈”構想看似沒有關聯,背后的邏輯卻完全一致:嚴峻的現實讓歐洲國家意識到,來自美國的尖端科技與裝備,并非保障歐洲安全的盾牌,更像是“特洛伊木馬”。
歐美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文化、科技和軍事等眾多領域的同盟。今年1月20日,特朗普重新擔任美國總統后,其出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卻讓這一同盟逐漸走向分化。德國波恩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終身講座教授、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表示,未來一個新的爆發點,一定是在歐洲和美國之間。歐洲準備收取數字稅,像谷歌、亞馬遜這類高科技企業的營業額特別大,但在德國很少交稅,這是歐盟留在手上準備對美國進行報復的重要手段。
如今,從“全球南方”峰會到金磚擴員,拒絕站隊、謀求發展已成共識。美國越揮舞制裁大棒,越加速“反霸權統一戰線”的形成。正如外媒所言:“21世紀不屬于任何一個帝國。”當美國還在用19世紀的殖民思維恫嚇世界時,中國與歐洲已攜手書寫21世紀的合作范本。這場跨越大陸的握手告訴我們:霸凌終將被時代拋棄,而開放、平等、互利的潮流,誰也阻擋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