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75載雪域長歌,75度山河煥彩。在喜迎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75周年之際,巍巍貢嘎見證高原巨變,滔滔大渡奔涌奮進豪情。值此歷史時刻,甘孜州傳媒中心特別策劃“輝煌75載·奮進新甘孜”專欄,與全州110萬各族兒女共溯團結史詩,同繪時代新卷。
本欄目將聚焦歷史回眸、發展成就、人物風采、未來展望,共同開啟這場穿越75年的時空對話,見證甘孜大地以更堅定的步伐,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以改革為動力更好推進甘孜現代化建設,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甘孜新篇章。
今天,推出《從泥石廢墟到產業新村:阿娘溝一村五年書寫鄉村振興答卷》。
2020年6月17日,一場泥石流讓甘孜州丹巴縣阿娘溝一村30余戶房屋倒塌、190余畝耕地化為廢墟;五年后的今天,這里的高科技大棚拔地而起,移民新居變身網紅民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百萬元。這個曾經的受災村,如何在黨建引領下實現涅槃重生?記者走進阿娘溝一村,探尋答案。
4月12日,記者來到丹巴縣半扇門鎮阿娘溝一村安置點,從山腰處遠眺,風貌統一、整齊劃一的安置小區在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美觀整潔。通過“科技+產業”雙輪驅動,同步發展現代化肉牛養殖產業,如今的阿娘溝走出一條生態修復與集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振興之路。
在不遠處,阿娘溝村集中連片的田地內建成投資2700余萬元的高科技大棚40余畝。據悉,這座高科技農業綜合體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將由傳感器實時監測大棚內溫濕度,實現自動噴灌系統精準灌溉,采用“智能溫控+水肥一體化+立體種植”技術體系,實現周年化生產,帶動周邊村民轉型為“技術農民”,預計每年為村集體增收超100萬元。
“我們讓每寸土地都發揮最大效益。”阿娘溝一村黨支部書記馮興富介紹,項目選址是原本受災沖毀的土地,去年縣委、縣政府通過爭取浙江援建資金,對在這里進行了土地整治、設施升級,建成示范種植、研學體驗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基地。羊肚菌和其它應季蔬菜種植形成無縫銜接,開啟了“四季不斷檔”的產業發展新模式。
與此同時,村集體經濟還投資100萬辦了養牛場,引進55頭優質品種牛,牛糞發酵為有機肥反哺農田,形成“種養結合”綠色模式,“產業多元化讓風險可控、收益可持續。”馮興富介紹,2023年村集體收入較災前增長近10倍,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萬元。
“支部強,人心齊,就沒有跨不過的坎!”馮興富的這句話道出阿娘溝巨變的密碼。村黨組織創新“黨員包片聯戶”機制,從土地流轉矛盾調解到大棚技術培訓,黨員始終沖在一線。為攻克高科技大棚建設難關,邀請農業專家駐村指導;如今,阿娘溝一村黨支部已成為市級“紅色堡壘”示范點。
馮興富表示,下一步阿娘溝一村將以黨建引領為抓手,繼續做好種養殖業和旅游服務業,不斷壯大集體經濟,為老百姓最大限度提供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全力以赴推動鄉村振興在阿娘溝一村開花結果。
全媒體記者/ 2025融媒新聞行動第一組
編輯/ 黃星潔
校對/ 馬儷伲
責編/ 毛莉泓
審核/ 白馬
監制/ 譚榮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