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地圖公然作妖,竟然將我國自古便稱呼的南海,改名為所謂“西菲律賓海”,菲律賓人對此興奮不已,認為這是全體菲律賓人的勝利。這種混淆視聽的做法,我國斷然不可能接受。那么,在中美關稅博弈持續升級的當下,谷歌突然給南海改名究竟有何目的?對此我們又該如何反制?
谷歌地圖為何篡改南海名稱
南海是被中國大陸、中南半島、菲律賓群島、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等島嶼、陸地包圍的半封閉海域,南北跨度2000公里,東西橫越1000公里,整片海域面積高達350萬平方公里,西側通過馬六甲海峽等水道連接印度洋,東側則穿越巴拉巴克海峽、巴士海峽等水道可深入太平洋,因此這里自古便是兩大洋溝通的關鍵樞紐。而南海的特殊性在于,依據歷史文獻、法理條例、地理特征等,南海21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都屬于中國領海,雖然南海權益邊界畫法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曾發生過改變,但無論是最初的十一段線,到后來的九段線,還是如今的十段線,我國對南海的權益都從未發生過更改。十段線內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自然也都是我國固有領土。
至于南海的名稱,則最早可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漢朝《異物志》、《漢書·地理志》等典籍文獻中,包括對南海的島嶼、礁石都有記錄,只是不同時期對南海以及南海島礁的稱呼有所不同,比如《異物志》中將南海稱之為“漲海”,三國時期的《扶南傳》中將南海諸島稱為“珊瑚州”,到了宋代官方開始稱西沙群島為“千里長沙”,南沙群島為“萬里石塘”。
而西方則是在16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始,便普遍將這片海域稱呼為“南中國海”,并且這一名稱出現在各種國際航海圖上,時至今日,“南中國海”一名仍被聯合國以及國際地理研究機構長期采用,因此這一名稱是國際社會普遍公認的通用地名,并不存在歧義。
但近日,谷歌地圖卻將菲律賓西部水域也就是原本名稱顯示為“南中國海”,改成了“西菲律賓海”。
實際上所謂“西菲律賓海”并非第一次出現,早在2012年,菲律賓便開始推動所謂“西菲律賓海”命名運動,并耗資2.3億美元,試圖將我國南海十段線內的黃巖島等爭議海域納入自己主權范圍。而自從美國提出所謂“亞太再平衡”戰略后,也開始傾向于使用“西菲律賓海”這一稱呼,通過自身影響力進行宣傳,改變外界對這一海域的歷史認知。
相關專家分析認為,此次谷歌地圖修改地圖稱謂,與菲律賓游說活動,以及美國等西方國家官方和媒體配合有著一定關系。
再結合近年來美菲在南海的一系列動作和輿論手段,也就是說,這種看似名稱的變化背后,實際上是美國試圖進一步助力菲律賓侵占南海島礁的投石問路。
我國如何應對谷歌篡改南海名稱
此次“改名”事件,本質上還是南海地緣博弈下的縮影,中菲在南海的主權爭議、美國等域外勢力的干預,由此也反映了南海局勢的復雜性。不過專家指出,這不必太當回事。畢竟南海這一名稱才是國際社會普遍公認和廣泛接受的稱呼,無論美菲再怎么改,歷史是永遠無法改變的,因此,我們不需要在這些小伎倆上過多耗費精力。目前最重要的還是如何穩定南海局勢。就在谷歌地圖改名之際,菲律賓在4月14日,又一次派船只擅闖黃巖島海域,并未經允許危險接近我國中南艦,妄圖“碰瓷”擺拍,不過第一時間遭到了我國海警合理合規的驅離。不只是這一次,在過去兩年里,菲律賓多次擅闖仁愛礁、黃巖島、仙賓礁等我國南海島礁,無一例外均以失敗告終,由此也反映出我國在南海的戰略布局早已堅如磐石,固若金湯,菲律賓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突破的。
而在南海方向,我國則一直在與東盟國家積極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和落實,日前,中越還發布了聯合聲明,明確提及將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等具體措施,由此也彰顯了越南對解決相關爭議的誠意。在中國與東盟各領域合作越發深入背景下,菲律賓的行為可能會引發更多東盟國家不滿,繼續一意孤行,只會將自己推入更加被邊緣化的境地,最終落得一個可悲的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