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離譜!越南的面積只有中國的三十分之一,人口過億,為啥越南還能出口大米?況且越南地形狹長多為山地高原,這么多大米是怎么種出來的?
根據越南糧食協(xié)會統(tǒng)計,截至到2024年11月15日,越南大米出口產量達到了805萬噸,為越南創(chuàng)匯50.5億美元。
前段時間,越南農業(yè)和農村發(fā)展部(MARD)的數據顯示,預計越南在2025年將出口大約750萬噸以上大米,這些大米的產地主要是湄公河三角洲。
MARD向工業(yè)和貿易部提交的供需報告中顯示,預計湄公河將種植378萬公頃水稻,而產量可以達到驚人的2396萬噸,這其中包括1508萬噸商品大米,剩余的則是糙米。
越南,國土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相較于地大物博的中國,面積僅為三十分之一,為何越南能夠出口大量的大米?
越南人口過億,人口密度并不算小,自身需求也很可觀,但卻是全球第二大大米出口國,越南糧食協(xié)會的數據一公布,很多國家都暗暗吃驚。
光明網也曾發(fā)文《越南人口快億了,地兒那么小,咋還賣大米呢?》,對此,不少看到文章的中國網友們也是滿臉的疑惑,莫非,越南還有什么“超能力”不成?
越南,地形狹長,多為山地高原,這樣的地形并不適合種植水稻,且不說產量的問題,水稻能不能存活都是“老大難”。
不過,越南也卻是沒有想過“逆天而行”,在這些高原、山地種植水稻,越南在氣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此更傾向于“順勢而為”。
越南的氣候特點以及氣候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熱帶季風氣候特性,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普遍在24℃以上,年降雨量大概在1500-2000毫米。
越南北部氣溫較低,季節(jié)明顯,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而自北向南開始,氣溫逐漸升高,雨旱兩季分明,5-10月為雨季,11月-4月為旱季。
合適的氣候,充足的雨水,為越南種植水稻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水稻喜水,雨量充足的地帶,水稻長勢喜人,而且較為高產。
再加上,越南南部一年四季如春,讓水稻能夠更好的生長、成熟,這樣一來,越南種植水稻的產量瞬間就上去了,而且是一年可以種植三季稻。
這一點,即便是中國的南方,種植水稻的地區(qū),也無法與越南媲美,中國南方一年最多種植1-2季稻。
兩相比較之下,越南水稻產量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除了氣候以及雨水的原因之外,越南種植水稻,還有一個極為有利的因素。
越南所有占地面積加起來,只有33萬平方公里,而平原的面積就幾乎占據了三分之二,高達20萬平方公里,這意味著,越南就是一個“天生”的農業(yè)國家。
更重要的一點是,越南國內的這些大面積平原幾乎都是河流“沖”出來的平原,土壤肥沃不說,還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隨便將水稻往平原上一插秧,水稻就能存活,而且長勢喜人。
單是湄公河三角洲那一塊平原,面積就高達4.4萬平方公里,占據了越南平原的近四分之一。
湄公河三角洲是越南平原當中的重中之重,相比于中國的海南島,都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土壤肥厚,對于種植在那里的水稻,幾乎不需要任何打理,都能夠生機勃勃。
越南的這些平原地帶,無疑是種植水稻的“VIP”包廂,再加上,越南十分重視農業(yè)發(fā)展,提供了不少高科技,使得越南的水稻產量愈發(fā)喜人。
越南經濟來源放在第一位的便是農業(yè),而水稻便是越南大力發(fā)展的農作物,也算是因地制宜,將劣勢轉為優(yōu)勢了。
越南盛產的水稻,不僅可以滿足越南群眾的日常所需,還有不少的余量,而這些余量就被當成“商品”傾銷到一眾國家。
越南盛產的大米,每年大約有150-200萬噸都出口到了菲律賓,菲律賓地形崎嶇,耕地面積有限,但人口破億,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糧食,基于這些原因,菲律賓成為了越南出口大米的大客戶。
除了菲律賓之外,越南大米出口國家眾多,當然,也包括中國,中國進口越南大米,并不是因為國內盛產的大米不夠吃,而是為了讓中國群眾換換口味,“嘗個鮮”罷了。
對此,你們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