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槍魚為了不被吃有多努力?一位60多歲的老漁民告訴我,它們進化了億萬年,練出了高達160公里的時速,可它們一旦停下來,就會被海水淹死。
生活在大海中的魚會被海水淹死?聽起來頗有些天方夜譚,可對于金槍魚而言,卻是真實存在的!
在一些裝修較為高大上的餐廳,常常能夠看到金槍魚的身影,深紅色的魚肉被切成厚厚的“薄片”,擺放在“冰盤”中,晶瑩剔透的冰和營養豐富的紅,交雜出視覺盛宴。
然而,最初的金槍魚可不是人類餐桌上的一道菜……
1758年,林奈將一種“尖嘴猴腮”的魚類命名為金槍魚,但金槍魚的歷史遠不止于此!
該種魚類,身體呈現紡錘形、橫切面類似于橢圓形,目前,最大的藍鰭金槍魚體長為430厘米,體重達到了驚人的800多千克,相較于這條金槍魚,其他金槍魚算是“小卡拉米”?
一般情況下,金槍魚體長在100厘米-300厘米,生活在深海海域,深度超過9850米,且是溫躍層的上方和下方,能夠承受相當大的溫度范圍。
早在恐龍時代,金槍魚的祖先們就已經在海洋中自由自在的“嬉戲”了,它們往往是成群結隊出現,尤其在幼年時期被表現出強烈的群游習性。
金槍魚在歷史長河中進化了6000萬年,也學會了一種必備技能“逃生”,一生似乎都在“逃亡”,而它們參加的“魚生馬拉松”,都是為了活著。
在金槍魚“拼命”的狀態下,金槍魚在海中的速度可以達到驚人的160千米/小時。
或許很多人對這樣的速度沒有什么概念,但想一想高速上限速120邁的交通規則,就明白,金槍魚有多么“勇猛”了。
在“逃亡”中爆發的潛力是無限的,但即便在平時,金槍魚也像是深海中的“小馬達”,游泳速度很快,這是為何?
金槍魚的身體構造,讓它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那順暢的流線型,可以幫助金槍魚在深海中減少水的阻力,阻力小了,速度自然就上去了。
金槍魚的尾巴,薄而銳利,呈現“豎”型,魚鰭多,可以幫助金槍魚在海中保持“平衡”。
千萬不要小瞧金槍魚的尾巴,雖然“小巧”,但發揮的作用卻了不得,就像是一個“發電機”,讓金槍魚在深海中高速穿梭的時候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
金槍魚平時在深海中的速度可以達到70千米/小時,這樣高速運轉的情況下,金槍魚需要獲取足夠多的能量來維持嗎?是否意味著金槍魚隨時隨刻都需要進食?
深海的海水“拔涼”,金槍魚為何能夠在深海中保持如此快的速度,而且身體不會被凍僵?
金槍魚的身體內部存在一個大大的“恒溫系統”,能夠比周圍的水溫高出10-15℃,這樣一來,就可以保證金槍魚在深海中的正常身體機能。
只是在高速運轉下,金槍魚需要攝入大量的能量來維持體內的“恒溫系統”正常運轉,游到哪吃到哪,雖然有些夸張,但也算是金槍魚一生的真實寫照了。
有著這樣的速度,深海中很少有魚類會是金槍魚的“對手”,但金槍魚為何還要一直游泳,奔波個不停呢?
并非是金槍魚為了“耍酷”,而是不得已而為之,金槍魚的鰓部結構十分特殊,不能夠主動吸水和排水,更像是一個“過濾芯”,當水流快速流入金槍魚鰓部時,它們會立刻獲取一定的氧氣。
如果金槍魚一直“不動彈”,水流如何快速經過鰓部?這意味著金槍魚需要時時刻刻保持高速游動,這樣才能獲得少許的氧氣,不至于在深海中被“憋死”。
金槍魚因為特殊的結構,進化出了特殊的技能,但時至今日,金槍魚卻被端上了餐桌,并未逃脫被吃的命運。
金槍魚的肉類彈牙油潤,富有汁水,幾乎達到了“入口即化”的地步,且營養豐富,因此受到群眾的大肆追捧。
金槍魚刺身在一些餐廳當中十分常見,尤其是在日本、韓國等一眾靠海的國家,金槍魚已經成為了這些國家群眾的“高級食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