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給大家簡單測算分析下:
目前國內客機大概是4000架左右,而目前C919的交付速度大概是一個月一架左右。按目前產能,波音加空客、巴航等等,全部替換得330年,但這是純粹的刻舟求劍式算法。
而且還有個問題,國內一些客機是支線客機,包括龐巴迪和巴西航空,要替換也是用ARJ21,現在更名叫C909了,而不是C919。按照新聞上報道的ARJ21交付超過了150架。
當然,國內目前有很多不切實際的鼓吹文,說什么四條年產能50架的火力全開總裝線之類的口號體。就算設計產能真到50架四條,賽峰發動機的供貨速度也難以跟上。
印象中2017年訂的空客300架飛機,今天也沒全部交付完畢,更何況2023年馬克龍來北京之后,又訂了幾百架。還有個變數是商飛發動機公司的長江1000和長江2000發動機。目前沒有看到任何裝機的可能,也就是國產化還很慢。
商飛發動機當初選址上海是沒問題的,研究院,大學,港口,配套的鐵路公路,電力保障,都是齊備的。但飛機制造資源大多集中在西安,沈陽,成都,壓根沒法形成集群,這和珠三角龐大的電子產業群完全不同。
上海又沒有航空人才的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的全套保障。對普通員工而言,商飛的工資可能交了房租水電,就剩下吃飯錢了。對于航空這種需要傾國之力的項目,完全不成正比。
目前商飛的最大問題是集中所有資源,提高效率。同時上海這個位置,戰時的風險實在太大,哪怕只是總裝線,分配件由其他部分生產。
如果真要全面擴產的話,應該集中西安、沈陽、成都的所有資源,在武漢開第二總部,這個第二總部甚至應該比上海的總裝規模還要大上許多倍,以類似舊國營大廠的方式,至少保障住宿、食堂、小型診所,才能從根本上突破。
所以,此時談全部替換反倒是次要目標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