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場國際外交風暴席卷全球,英國飛速調整對華政策,高官專機直抵北京,仿佛在向美國政府傳遞一個明明白白的信號。
你們這些年對中國的“圍堵大戲”,英國不奉陪了,美國似乎正被中英之間來了個左右夾擊,把昔日的“特殊關系”變成了尷尬關系。
作者-甜 編輯-甜
英國這一操作不只是尋常的外交互動,它背后透著一股濃濃的“背刺”味道,特朗普執政期間,從貿易爭端到跨大西洋同盟,美國無疑占據主導地位,英國則作為“老牌盟友”,積極響應,“英美特殊關系”幾乎成了固定詞,本身具有某種象征意義,但如今情況急轉直下。
曾經站在美國一邊對中國頤指氣使的英國,不再甘心扮演美國的“小跟班”,而是開始從自身利益出發,重新審視對華關系,英國的這次“反水”,對美國來說無疑是一次措不及防的打擊,尤其對特朗普外交遺產構成強烈沖擊,英國選擇重返與中國的直接對話,意圖重新校準兩國關系。
未嘗不是對特朗普時期對華政策的一種反思,特朗普的外交策略總以單邊強權為軸心,務求全面制衡中國,全球范圍內施壓,在他看來,各種盟友必須跟隨他的腳步,否則就是背叛,這種鐵腕姿態雖能讓人短時間內有所屈服,但長期來看,很難維持。
英國最終選擇優先考慮國家利益,宣布高官訪華,就說明其外交政策已開始脫離美國的牽引,在國際關系中,“背刺”從來不是單一行為,而是復雜利益的結果分析,英國此時轉向中國,絕不是突如其來的沖動,反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執行策略,首先,對英國來說,經濟是繞不開的話題。
自脫歐以來,英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面臨挑戰,國內市場缺乏大規模增長點,對外貿易成為重中之重,而在這個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經濟巨頭,就算美國和歐洲對中國冷著臉、比比劃劃搞“跨國包圍圈”,英國卻承受不起對華關系長期冷凍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
貿易數字可是實打實的現實啊,甩賬單說話最直接,其次,英國的外交自主性也越來越顯著,脫歐后,英國宣稱進入所謂“全球化英國”時代,這不僅指全球貿易擴展,更涉及外交多元化,過去跟著美國跑的日子早已過去,英國深知依靠單一同盟無法保持靈活性。
如今它必須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找更多可靠的合作伙伴,優先考慮哪些國家對它發展更為關鍵,中國在全球格局中位居前列,也就成了英國的新目標,換個角度講,英國的轉向并非單純是投向中國的懷抱,它更像是在國際舞臺上實現一種平衡選擇。
英國想要在中美之間玩技巧,把壞賬分攤到兩邊,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說白了,這是典型的“墻頭草,但站得高”,與中國接觸是為了經濟利益,與美國合作則依然是軍事和安全方面的關切,面對英國這種“墻頭改變方向”的行為,坐擁全球絕對話語權的美國毫無疑問感到憤怒。
在他們的劇本里,英美同盟永遠在“同氣連枝”的狀態下共同對抗所謂的霸權挑戰者,英國的“插刀”無異于讓美國的戰略布局流了血,這種轉變將直接削弱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聯合力量,尤其是對抗中國時的團結陣線,而更痛的一點在于,此行動背后還有一種對實用政治的揭示。
英國高官訪華無疑意味著它不再全然接受美國的對華定調,它背后是各國對特朗普外交遺產的一種逐漸抽離,從強行“逼站隊”、動輒用壓力外交,到一意孤行的“拳頭政策”,這些策略固然看著霸氣,但從長期來看,它割裂了盟友之間的互信,削減了共同利益的協調。
如果連英國都開始朝中國微笑,美國還能指望多少其他盟友?這是一種逐漸流失中的全球話語霸權危機,而中英之間的互動就像一場不同質的演出,一個是正在逐步恢復聯系的英國,另一個是穩步吸引國際合作的中國,兩者合作無疑會蠶食美國在全球事務中的核心位置。
英國的轉向或許讓人覺得有點“出圈”,但這其實是新階段全球外交博弈的典范,一方面,是美國單邊對抗政策走到疲憊的邊緣,開始暴露協調失當的問題,另一方面,其他國家慢慢踢掉了曾經的“緊跟意識”,摸索出更貼合本國利益的獨立外交道路。
最后必須承認,國際關系跟“背刺”一樣,是一種動態調整的結果,英國直奔中國可謂是給美國上了一課,全球政治不能只靠單邊氣場,也不能肆意調動盟友站臺,利益才是最佳的紐帶,當沒有了共同收益,曾經所謂的關系再特殊,也會成為無力感的回憶。
美國該如何在被“夾擊”的困局下調整姿態?這或許才是今后真正值得關注的事,而對英國而言,它的新方向能走多遠,能否拿到真正的籌碼,也將決定它在未來全球政治棋盤上的話語權比例,中英之間的微妙互動,才剛剛開始。
參考信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