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檐上的晨霧還未散盡,黃土塬上的窯洞已飄起炊煙。你看那后山的梯田,糜子彎腰時抖落一地秋陽,莜麥在風里唱著沙沙的歌謠;灶膛的火光躍動著,柴火噼啪聲驚醒了沉睡的胡麻油,鐵鍋上騰起的白霧里,藏著陽曲最古老的秘密:粗瓷大碗盛著的山藥湯,沒有任何的作料,這是山民對土地最虔誠的供奉。
今天,一起推開陽曲老屋的木門,看粗陶罐里封存的四季,聽石磨盤轉動時碾碎的晨昏,共同探尋一碗山藥湯背后的悠悠故事,這是屬于當地居民永恒的煙火情書。
時光流轉,陽曲的風味記憶
陽曲,這片被歲月輕撫的土地,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人文。曾幾何時,這里的農村還是“崖窯窟窟挺暖和,南瓜稀粥煮窩窩”的景象。而今,陽曲城鄉已煥然一新,“瓦房二樓鋁合金,吃的喝的頓頓新”。然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陽曲人對美食的熱愛與追求,卻始終如一。
山藥湯:流淌在陶甕里的乳白色歲月
若要問陽曲人的鄉愁是什么形狀,定是粗瓷碗里那汪乳白的漩渦——山藥湯。精選的“山藥蛋子”(馬鈴薯)褪去粗衣,在清水中舒展成玉。胡麻油在鐵鍋底暈開漣漪,土豆塊躍入沸騰的樂章,小火慢燉間,淀粉與時光共同熬煮出綢緞般的濃湯。手搟面如游龍入海,豆腐化作白玉沉浮,羊肉片在湯面綻開緋紅的云霞——最后點入的一盅白酒,是給這鍋“大地乳汁注”入靈魂的密鑰。
無需鹽醋點染,山藥的清甜、羊肉的鮮醇、胡麻油的馥郁,在唇齒間交織成三重奏。老中醫說這是“補氣生津的土方子”,游子卻說這是“扎進胃里的風箏線”。當晨霧再次漫過梯田,誰家灶頭又飄起那縷熟悉的乳白?
山藥湯里話古今:一碗湯的悠悠歲月
在陽曲,山藥湯不僅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段段故事的載體。老一輩的陽曲人總愛說,這湯是“會說話的”,圍坐在褪了漆的桌旁,粗陶碗里升騰的熱氣織成薄紗,湯勺碰觸碗沿的脆響,是開啟故事的密鑰,那些關于生活的艱辛與歡樂,都隨著這碗湯,流淌進了歲月的長河。
而對于你我這樣的年輕人來說,山藥湯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每當在外漂泊久了,望著外賣盒里的油脂凝結成冷硬的痂,總會想起那碗熟悉的山藥湯,鼻腔卻無端飄起山藥湯的清甜,那味道是具象化的思念,想起家鄉的味道,想起那些與家人共度的溫馨時光。
在陽曲這片如夢似幻、詩意縈繞的土地上,從崖窯到樓房,從石磨到破壁機,陽曲人的餐桌始終鋪展著黃土的底色。山藥湯宛如一幅靈動鮮活、徐徐展開的畫卷,將往昔與今朝的風情精妙地融為一體;它猶如一位沉默卻深情的見證者,目睹著陽曲的滄桑變遷與蓬勃發展,承載著這里的歡笑與淚水。現在,不妨懷揣著一顆敬畏且虔誠的心,逃離城市的喧囂,暫停匆忙的腳步,去細細品味這碗湯背后深藏的故事與熾熱的情感吧。
(素材來源:陽曲微訊)
(責編 黃晶 助編 董文玉 蘭亞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