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是一位青島知青,在濰坊下鄉插隊期間,她認隊里的“地主婆”李大娘做干媽,結果給自己帶來了很大影響,差點就不能回城。有關王海英老師那段鮮為人知的知青往事,聽我慢慢給大家講述。
1968年12月份,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一篇“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的社論,再次把上山下鄉運動推向了高潮。當時高中還沒畢業的王海英就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跟隨大批下鄉知青離開了青島,開始了她下鄉插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知青征程。
圖片來源網絡
那年12月份的最后一天,王海英和同學們一起乘坐汽車來到了距離青島近二百公里遠的濰縣,最終他們十二名青島知青被分派在濰河沿岸的李家莊八隊,八隊隊部的那三間西廂房成了他們九名青島知青的臨時住所。
李家莊八隊的隊長姓孫,叫孫續成。孫隊長當年四十多歲,是一位憨厚樸實又善良的中年人,他安頓好知青們的住處,又安排了一位女社員臨時幫知青們做飯,讓初來乍到的知青們感到很溫暖,也有了一種家的感覺。
元旦前后的天氣很寒冷,冰封的濰河冰面上可以滑冰,也可以通行。當時正處在冬季農閑,隊里沒啥要緊的農活,社員們基本就是半天出工干零雜活,半天在家歇著。
初到農村,王海英他們非常不適應農村的生活,吃住方面都不習慣,對于農活更是一竅不通。鄉親們的熱情關愛和照顧,就像冬日里的暖陽,讓一幫城里來的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鄉親們的熱情。特別是鄉親們自發地給知青們送菜、送咸菜的情景,更是令知青們感動。
來到李家莊的第二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驅散薄霧,就有一位年輕小伙子給知青們挑來了兩桶水,幫知青做飯的那位大嫂也從她家挎來一籃子水蘿卜,還有一包她自己攤的煎餅。
過了幾天,那位小腳的大娘又挎著一籃子蘿卜和白菜給知青們送來了,幫忙做飯的大嫂告訴知青們,那位小腳大娘是隊部前院的李大娘,李大爺家是李家莊的地主,李大娘自然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地主婆”。
李大娘就是因為家庭成分,她走路總是低著頭,兩次來給知青們送菜都沒說一句話。臨近春節的時候,李大娘又給知青們抱來了四棵白菜,讓知青們剁餡包餃子吃。那天王海英主動和李大娘打招呼:“大娘,謝謝您!您這是第三回給我們送菜了?!薄熬蛶卓冒撞?,沒啥。我家就住在前院,你們有什么縫縫補補的針線活,就來我家,我幫你們縫補,有啥事就吱聲?!崩畲竽镎f完,就低著頭回家去了??粗畲竽镞h去的背影,王海英心里五味雜陳,那時的地主成分就如沉重的枷鎖,李大爺他們一家可是要承受很大的壓力和痛苦呀。
有一次王海英去李大娘家借針線,恰巧被大隊民兵連長張光明看到,他就警告王海英說:“你們是城里來的知青,都是進步青年,他家可是地主,你們知青一定要和他家劃清界限,保持警惕,不要和他家來往。”
可在王海英眼中,她覺得李大娘特別善良,不像民兵連長說的那樣惡毒。李大娘也總是默默地關心著她們女知青,在寒冷的傍晚,她給女知青送來了火籠和暖瓶(陶瓷制品,注入熱水暖被窩用),不讓女知青睡涼被窩。她家腌的咸菜,也經常送給知青們吃。李大娘還讓她三兒子李吉義幫知青們挑水,也經常幫知青們掃院子。
圖片來源網絡
春耕備耕生產開始以后,那天吃過早飯,知青們挑著土筐去牛棚往地里挑糞,王海英剛走出隊部大院,李大娘就迎了上來,她把三個新縫制的棉墊肩遞給王海英說:“我縫了三個棉墊肩,你們三個閨女一人一個,戴在肩膀上不硌肩?!蹦且豢?,王海英和另兩名女知青心里都很溫暖,她仨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道:“謝謝大娘!”
1970年初秋的一天下午,在河岸邊那塊高粱地鋤草的時候,一場大雨不期而至,社員們無處避雨,都被淋成了落湯雞。當晚,王海英就發起了高燒,吃了退燒藥還是高燒不退,知青們心里不踏實,就去前院敲李大娘家的門。
開門的是李大爺,他聽說王海英發起了高燒,趕忙叫醒了李大娘和小兒子(李大娘家的大兒子和二兒子都成家單過了),李大娘趕忙讓她兒子李吉義去叫赤腳醫生,她就跟著來敲門的知青去了后院知青們居住的地方。
來到王海英床前,李大娘摸了一下王海英的額頭,像火炭一樣燙人,她就讓一名女知青拿來一塊毛巾,在臉盆里浸濕擰一下,折疊好搭在了王海英的額頭上,還喂了王海英半碗溫水。赤腳醫生趕來給王海英注射了安痛定和大青葉,觀察了一下就回家睡覺了。那一夜,李大娘一直守在王海英身邊,一會摸一下她的額頭,直到王海英退燒了,她才松了一口氣。
等王海英退燒后醒來,才知道李大娘在身邊守了她一夜,一夜都沒合眼,王海英很感激也很感動,她撲在李大娘懷里,哽咽著喊了一聲媽,再也說不出話來。
就這樣,李大娘成了王海英的干媽,李大娘也認下了這個干閨女。
令王海英難受的是,這個舉動卻給她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影響和災難。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地主”的身份可是四類分子之首啊,是無產階級專政和文革批斗的重點對象。
因為這事,公社干部和民兵連長還找王海英談話,讓她和四類分子家庭劃清界限,要斗私批修,立場堅定。王海英卻說李大娘對她有恩,她認李大娘當干媽跟個人立場沒有關系。
圖片來源網絡
后來大隊舉行的批斗四類分子大會,因為王海英認了“地主婆”做干媽,王海英也被拉上臺陪著李大爺和李大娘批斗。有一次在公社革委會大院開批斗會,王海英也被拉去陪著批斗。為了保護王海英,李大娘當眾宣布,她說她不是王海英的干媽,王海英也不是她的干閨女,她家和王海英沒有任何關系。
盡管如此,后來的招工機會卻一次次從王海英身邊溜走,看著一起插隊的同學們陸續離開,回到城市,王海英的心中滿是失落和無奈。但她并沒有被嚇倒,每次回青島,她都會帶一些青島特產和糖果送給干媽家。在勞作之余,她總是看書學習,每天晚飯后,也在昏暗的燈光下如饑似渴地自學沒學完的高中課程,看書學習,讓她的生活更加充實。
之后的日子里,李大娘做了什么好吃的,也會偷偷給王海英送到知青點,還囑咐她在鄉親們面前不要叫她干媽,盡量不要讓別人抓把柄。王海英卻說:“你就是我干媽,不讓我招工回城,大不了我在農村扎根一輩子。”
一晃就到了1977年秋天,在李家莊八隊插隊落戶的九名青島知青除了一人到縣里當了干部,其他七名知青都通過招工回到了青島。王海英因為認了“地主婆”當干媽,李家莊八隊就她一人沒能招工回城了。當時王海英嘴上雖說不能回城就扎根農村一輩子,可她父母總是催她想辦法盡快回城,她心里也著急。
那年初冬,國家發布了恢復高考的消息,這一消息如一聲春雷,打破了李家莊的平靜。王海英得知這個消息后,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焰。她更加努力地復習,白天依然和鄉親們一起參加生產勞動,晚上天天熬夜學習到雞叫頭遍才熄燈。李大娘明白高考意味著什么,她全力支持著王海英參加高考的同時,還鼓勵她兒子李吉義抓緊時間復習功課,也報考試試。
為了給王海英補充營養,李大娘兩次殺雞給干閨女熬雞湯,還推了小麥給王海英攤麥子煎餅吃。王海英也鼓勵李吉義抓緊時間復習功課,李吉義不會的數學題就問王海英,王海英總是熱情幫助李吉義解答難題。
那年12月份,王海英和李吉義一起參加了高考,結果王海英考上了青島海洋學院,李吉義卻名落孫山。
離開李家莊的那天,鄉親們都來為王海英送行,李大娘緊緊拉住王海英的手不松開,王海英深情地說:“干媽,以后我會?;貋砜茨??!崩畲竽镅壑袧M是不舍的淚水,哽咽著說:“閨女,到了學校要好好照顧自己,只要你好好的,干媽就放心……”
分別的時候,王海英鼓勵李吉義:“吉義弟弟,你不要氣餒,抓緊時間復習,爭取下一年能榜上有名,姐姐在青島等你?!?/p>
1978年秋天,李吉義接到了青島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他是繼王海英之后李家莊大隊考出去的第二個大學生。李吉義說要是沒有海英姐姐的鼓勵,他就考不上大學,這一切都是海英姐姐的功勞。
五年后,李大娘有了雙重身份,她不光是王海英的干媽,還成了王海英的婆婆,王海英和她的干弟弟李吉義結為了夫妻,演繹了一段美好又浪漫的愛情故事。
去年初冬,王海英九十九歲的婆婆(干媽)去世了,差一歲沒能步入百歲老人的行列,這令王海英感到非常悲痛和遺憾。
圖片來源網絡
每當回憶起自己的人生經歷,回憶起在李家莊插隊落戶的日子,王海英就很感慨也很激動,她說那段知青歲月是她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讓她懂得了生活的艱辛,也讓她收獲了真摯的情感和堅定的信念。在未來的日子里,她永遠都不會忘記在李家莊度過的時光,更不會忘記那些善良樸實的鄉親們。
作者:草根作家(感謝王老師提供素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