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這是一片多情的土地,這里是北緯32度上的“帝鄉”。
《嘉山秀水,自在明光》由安徽作家張登峰創作,他身兼公務員、媒體人、鄉愁作家多重身份,長期深耕基層文化。該書展現出一組詩畫明光、大美中國的“山水游記”!一張多維度、立體式式縣域發展的“城市名片”!一部帶給你沉浸式閱讀體驗的“文化盛宴”!
本書以明光市為坐標,融合地理生態、歷史文脈與產業轉型,全景式展現皖東小城的自然稟賦與人文精神。書中收錄150篇民間傳說,以“老廠礦記憶”“山野四珍”等鮮活敘事,勾連鄉土中國的歷史縱深與當代鄉村振興實踐,被譽為“大美中國的山水箱記”。
郭朝剛:閱讀此書,梳理感悟付諸筆端;本文主要從五大核心要點、20條金句、三項讀后感與五點智慧啟迪展開明光的豐富畫卷!
五大核心要點
一、地理與生態
1. 三線交匯的獨特區位:明光位于淮河南北分界線、江淮分水嶺脊背和北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帶,兼具南北氣候特征。
2. 火山土壤的饋贈:女山古火山口保存完整,火山灰形成的“嘉山雞糞土”富硒且肥沃,孕育優質農產品。
3. 生態明珠:女山湖、七里湖等水域構成皖東重要濕地,女山地質公園被譽為“天然氧吧”。
4. 樸樹之鄉:獨特的地理環境使明光成為全國樸樹馴化基地,享有樸樹定價權。
二、歷史與文化
5. 帝王之鄉:朱元璋誕生于明光抹山,二郎廟紅光傳說奠定“明光”地名淵源。
6. 紅色基因:自來橋鎮為抗日民主政府駐地,汪道涵等革命先驅在此戰斗。
7. 民間文學寶庫:《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明光卷》收錄150篇傳說,如“自來橋”巨石神話。
8. 非遺傳承:抹山廟會、澗溪豆餅制作等民俗活動延續地方文脈。
三、經濟與產業
9. 凹土產業:澗溪鎮依托全國品質最優的凹凸棒粘土資源,打造億元級經濟強鎮。
10. 農業特色:山芋大鎮(自來橋)、艾草產業園(澗溪)、小磨麻油(石壩)形成地理標志產品矩陣。
11. 工業轉型:明西街道發展玄武巖、石英巖深加工,承接高鐵經濟輻射。
四、城鄉發展
12. 人居環境標桿:自來橋鎮率先實現“旱廁清零”,打造“古韻何郢”等美麗鄉村。
13. 城郊經濟帶:明東街道發展生態采摘園,明南街道依托丹霞地貌發展文旅。
14. 交通樞紐:合青高鐵、明光港構建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五、人文精神
15. 開拓精神:自來橋人從“闖南京賣葛根粉”到山芋產業規模化,體現商業韌性。
16. 和合之道:石壩鎮以“和氣生財”傳統培育干部民本情懷,走出多位本土主政者。
17. 生態智慧:澗溪鎮挖河治水、分水嶺水庫自流灌溉展現人水和諧。
20條 金 句
1. “秋天,是被宇宙咬碎的黃昏;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 ——描摹明光軍嶺段秋色
2. “火山灰滋養的土地,每一粒稻米都沉淀著萬年的地氣。”
3. “紅色自來橋,既是歷史的豐碑,也是山芋粉絲飄香的煙火。”
4. “分水嶺上的明光,左手挽長江,右手牽淮河,胸懷南北氣象。”
5. “樸樹的年輪里,刻著南北交融的密碼。”
6. “朱元璋誕生的那一夜,二郎廟的紅光不是傳說,而是明光人骨子里的熾熱。”
7. “澗溪河的水,一半流向淮河,一半流進創業者的血脈。”
8. “芝麻開花節節高,不是因為土地肥沃,而是因它懂得在貧瘠中堅守。”
9. “老街的磚瓦會老去,但豆餅的香氣永遠年輕。”
10. “凹土產業的崛起,是大地對勤勉者的饋贈。”
11. “分水嶺水庫的自流灌溉,是明光人寫給土地的抒情詩。”
12. “火山灰覆蓋的田野,長出的不僅是莊稼,還有對自然的敬畏。”
13. “石壩的‘和’,是干群同心的默契,更是薪火相傳的初心。”
14. “明光的四季,春有艾草清香,秋有山芋甘甜,冬有麻油暖胃。”
15. “高鐵呼嘯而過,載走的是旅人,留下的是故鄉的根。”
16. “抹山廟會的鼓聲,敲醒的是歷史,喚醒的是鄉愁。”
17. “女山湖的魚群游過千年,游成了生態保護的活態注腳。”
18. “自來橋的巨石傳說,教會我們:奇跡往往誕生于順勢而為。”
19. “在明光,每一棵樸樹都是南北對話的使者。”
20. ‘嘉山秀水’不僅是風景,更是明光人骨子里的自在與從容。”
讀后感:山河有靈,自在共生
翻開《嘉山秀水,自在明光》,仿佛踏入一座立體的時空博物館。這里的一山一水皆有故事,一鎮一村盡顯風骨。明光不僅是地理名詞,更是一種生存哲學的具象化表達。
自然與人文的共舞
書中對明光生態的描摹令人動容。江淮分水嶺的“三線交匯”(氣候、水系、地貌),讓這片土地兼具北方的雄渾與南方的靈秀。女山火山噴發的洪荒之力,經萬年演化竟化作滋養作物的富硒土壤,這種“毀滅與重生”的辯證,恰如明光人面對自然災害時的智慧:澗溪鎮開挖人工河導流洪水,將痛點轉化為發展契機。而樸樹馴化的奇跡,則隱喻著人與自然關系的最高境界——不是征服,而是共生。
歷史與當下的對話
從朱元璋誕生的“紅光傳說”,到抗日民主政府的紅色印記,明光的歷史從未被塵封。自來橋鎮的“山芋革命”、石壩鎮的“和氣生財”,皆是傳統與現代的巧妙嫁接。書中尤為動人的是對民間技藝的記載:澗溪豆餅的匠人手法、芝麻油的古法小磨,這些“慢工藝”在工業化浪潮中不僅未被淘汰,反而成為地域IP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文化韌性,讓人想起書中的一句話:“老街的磚瓦會老去,但豆餅的香氣永遠年輕。”
鄉土中國的轉型樣本
在城鄉融合的探索中,明光提供了獨特路徑。明東街道的生態采摘園、明南街道的丹霞地貌旅游,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而不失本色;明西街道借高鐵經濟打造現代產業園,卻保留池河梅白魚的傳統捕撈技藝。這種“既擁抱時代又守護根脈”的平衡術,正是中國鄉村振興亟需的智慧。書中“芝麻開花”的隱喻尤為精妙:無需肥沃土壤,只要堅守本心,貧瘠之地亦能綻放奇跡。
智慧啟迪:五重維度照見未來
1. 生態觀的啟示:從火山灰利用到樸樹馴化,明光證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可并行不悖。當代人當學會“向自然借智慧”,如分水嶺水庫的自流灌溉設計,展現系統性思維。
2. 文化傳承法則:民間故事、非遺技藝并非化石,而是活態資源。澗溪豆餅產業化的成功表明:傳統文化需與現代消費場景嫁接,方能永續。
3. 創新方法論:凹土產業的崛起揭示“資源稟賦+科技創新”的雙輪驅動模式。石壩鎮干部“民本情懷”則提醒我們:制度創新需根植于人文土壤。
4. 城鄉融合路徑:明光各街道的差異化發展(如明東的采摘經濟、明西的高鐵新區)證明:鄉村振興切忌同質化,需立足本土基因。
5. 精神內核的重塑:自來橋人從“闖南京”到建“山芋帝國”的歷程,彰顯“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而芝麻在貧瘠中的堅守,則教會我們“逆境中的韌性”。
這部著作不僅是一部地方志,更是一部關于生存智慧的啟示錄。在明光的山河畫卷里,我們讀懂了何為“自在”——那是與自然和解的從容,是文化自信的底氣,更是面向未來的篤定。正如書末所言:“嘉山秀水間,藏著中國鄉土最本真的答案。”
深謀遠慮的人力資源規劃,上承組織戰略,下接人才的選育用留
卓越領導者:精進修煉建功立業,關鍵在于認知與對抗“熵增定律”
高手的成長:讀好書、識高人、做實事、悟思想,開新局
領導之道,在于察人性練內功,做好戰略規劃,抓管理帶團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