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大學醫學部藥學院李楠教授課題組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領域取得重大進展。該團隊研發的一種新型雙交聯水凝膠,通過精準調控免疫細胞代謝模式,為緩解關節炎癥提供了創新性解決方案。相關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先進功能材料》,并引發學術界與醫療界的廣泛關注。
類風濕性關節炎:亟待突破的“不死的癌癥”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以關節滑膜炎癥、軟骨破壞及骨侵蝕為主要特征,被稱為“不死的癌癥”。患者不僅面臨長期疼痛,還可能因關節變形導致殘疾,生活質量嚴重受損。傳統療法多依賴抗炎藥物或免疫抑制劑,但存在療效有限、副作用明顯等問題。
近年研究表明,免疫細胞代謝紊亂及其所處微環境失衡是疾病惡化的關鍵因素。例如,促炎型巨噬細胞通過糖酵解代謝途徑加劇炎癥,而抗炎型巨噬細胞則依賴脂肪酸氧化途徑抑制炎癥反應。因此,調控免疫細胞的代謝模式被視為潛在治療方向。
雙交聯水凝膠:靶向代謝重編程的創新療法
李楠團隊研發的新型水凝膠以可降解海藻酸鹽為基底,構建雙網絡結構。該材料具有以下核心優勢:
1. 智能響應微環境:注射至關節腔后,水凝膠可感知炎癥部位的酸性環境,逐步釋放鋅離子和小干擾核糖核酸(siRNA),實現精準藥物遞送。
2. 代謝重編程機制:釋放的鋅離子抑制促炎巨噬細胞的糖酵解代謝,siRNA則激活抗炎巨噬細胞的脂肪酸氧化途徑,從而重塑免疫細胞功能,減少炎癥因子釋放。
3. 長效緩釋與生物相容性:水凝膠可降解且無毒性,其雙網絡結構確保藥物持續釋放,延長治療效果。
從實驗室到臨床:開辟炎癥疾病治療新方向
李楠教授表示:“這是首次將代謝重編程策略應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該水凝膠不僅高效緩解癥狀,還為其他炎癥性疾病(如銀屑病、炎癥性腸病)的干預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通過動物實驗證實,該水凝膠能顯著減輕關節腫脹和骨侵蝕,且未觀察到明顯副作用。未來,計劃進一步優化材料性能,推動臨床試驗,并探索其在組織修復領域的應用潛力。
新型水凝膠的問世,標志著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從“對癥控制”邁向“代謝調控”的里程碑。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一技術有望為全球數千萬患者帶來更安全、持久的治療方案,同時為代謝醫學與材料科學的交叉創新提供范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