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屯田制,這是中國古代最為典型的土地制度之一。從秦漢時期開始,屯田就已經成為了國家發展農業經濟的必要手段。
漢朝末年,隨著戰亂的發生,統治階級更加重視政治秩序,忽略了對農業經濟生產的扶持。屯田制度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打擊,正處于緩步復蘇階段。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漸成趨勢。由曹魏開始,國家推行屯田制度,一方面發展農業生產,使農民有地可種。
另一方面增加資源儲備,滿足戰爭需求,供應前線需要。江東吳國,以及西南蜀漢,都紛紛開始屯田,這一制度又迎來了快速的發展。
不過,三國之中,魏國的屯田制發展最為成功。這三個國家是怎樣走上屯田制的發展道路的?為何曹魏家獨大?
經濟發展,戰爭需求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同樣會影響經濟基礎的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的真理。中國古代社會,同樣會遵循這一發展規律。
在大漢王朝,國家政治秩序越穩定,經濟發展就越繁榮。朝廷推行積極的經濟政策,勢必要在安穩的政治背景之下進行。若是戰亂頻發,人民掙扎生存已成問題,何來多余的精力發展經濟呢?
大漢王朝的中興時期,農業經濟迅速發展。朝廷大力推行屯田制,耕者有其田,土地資源也能發揮應有的生產價值,農業產量逐年提升。
前線軍事因此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軍需也有穩定的供應。大后方按照一定的時間頻率,向前線輸入糧草等軍需物資。軍隊沒有后顧之憂,自然可以南征北戰,所向披靡。
漢武帝時期,衛青和霍去病兩位大將軍,建立了不世的功勛。他們二人作戰風格頗為大膽,從不擔心糧草供應中斷。因為他們對朝廷有著天然的信任,相信國家的經濟水平完全能夠負擔戰爭的損耗。
文景之治休養生息,養精蓄銳,這才讓漢武帝有了征戰沙場的基礎。國家的經濟實力,各類社會資源的儲備,是國家發展軍事的前提。
而在漢朝末年,天下逐漸分裂,皇室衰微,戰火紛飛。老百姓流離失所,忙于逃命,人人居安思危,再也無心考慮農業生產問題。
尤其是在中原地區,這里位于政治漩渦和戰爭中心,老百姓心中最是缺乏安全感。朝廷無法為他們提供保障,他們只能不斷向南遷移,活得一天是一天。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正是在漢朝的發展基礎之上做出創新和改變的。
作為魏國的領袖,曹操是一位頗有頭腦的政治人物。他雖然心胸狹窄,多疑敏感,但最大的優點就是廣開言路,最擅長借助別人的力量達成自己的目的。
當有謀士向曹操進言時,他當然洗耳恭聽。
這位謀士告訴他,要想壯大國家實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發展農業生產。農業經濟是一切社會工作的基礎,只有經濟實力提升,才能夠不斷擴大土地面積,增加軍需儲備,為前線戰士提供保障。
曹操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前線的困境早有耳聞。他自然認為此話頗有道理,只是不知該從何入手。
在翻閱各類書籍時,曹操想到,既然無法推出某種創新的政治舉措,那不如借鑒歷史的經驗,推行屯田制。
至少在他看來,漢朝確實因為屯田制實現了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也實現了財政收入增加的目標。
曹魏具有天然的優勢,中原大地土地資源廣闊,而且具備一定的農業生產基礎,農業技術也頗為成熟。朝廷只需要對農民做出引導,很快便能成事。
他先是安撫民心,通過政策和命令,告知天下百姓,加入屯田制的生產隊伍之中,必然能收獲安定的生活,也能獲得一定面積的土地,從此實現自由勞動。
流離失所的農民們,過去大多在地主的手底下討生活,不僅沒有人身自由,生產成果還會被無限剝削。
如今,曹操愿意承諾他們耕種的自由,這對他們的誘惑力自然極大。
于是,越來越多的流民響應號召,耕種土地。曹操也一舉兩得,既增加了資源儲備,又穩定了社會秩序。
江東孫吳,情況則更為復雜。
東南和嶺南一帶,原本并非農業發達區域,因此農業生產基礎薄弱。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孫家擴張勢力范圍的需要。
《三國志》當中記載:“孫權為將軍,遜年二十一,始仕幕府,歷東西曹令史,出為海昌屯田都尉,并領縣事。”
孫權正值壯年,精力充沛,野心前所未有地強烈。他想要趁此機會,擴張土地,通過推行屯田制,強行征用南方的大片土地。
如此一來,他也能實現兩個目的。其一,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擴充勢力范圍,將更多的東南土地收入囊中。其二,他也能通過屯田制,實現社會經濟的發展。
相比之下,蜀漢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曹魏是搶占先機的國家,最先開始推行屯田制,因此也充分吃到了屯田制度的紅利。孫吳開始的時間雖然不算早,但也算恰如其時,抓住了生產的空缺,填補了軍需的缺漏。
可是蜀漢,這個國家是在北伐戰爭失敗以后,才陸續開始推行屯田制的。
最開始,蜀漢其實并不缺錢。得益于西南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過去的經濟基礎,這里的鹽鐵官營制度,給蜀漢政權增加了極為可觀的收入。
鹽鐵經營,本就是暴利行業。僅憑這兩樣商品,蜀漢都能不愁吃穿。但北伐戰爭的消耗畢竟太大,接二連三的失敗,又讓政權壓力加劇。
百般無奈之下,他們才推行屯田,通過屯田制短暫地滿足軍需供應缺口,緩和社會生產關系。
三種形式,差異顯著
雖然魏蜀吳三國都先后推行屯田制,但三個國家的制度從本質上來說有著極大的不同。
先來看看魏國的屯田制,橫向對比,魏國的制度是最為成熟的。
曹操下令,魏國應當軍事屯田和民用屯田相結合,以軍事屯田為主,以民用為輔,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在國家境內的各大邊防地區,曹操主要推行軍事屯田。不管是遠道而來的流民,還是軍隊當中的士兵,大家都可以成為生產者。
流民當然是主要生產力量,他們也承擔了很大一部分生產壓力。但是軍隊士兵絕不會置身事外,他們也被納入到了這一體系當中。
戰爭爆發時,士兵們當然披堅執銳,沖鋒陷陣,不管是為了擴充領土還是為了守御領土,他們都拼盡全力。
而在戰爭停歇時,他們除了進行日常的軍事訓練之外,還會來到土地之上,挽起褲腳,加入到農業生產隊伍之中。
總的來說,魏國是將農業生產與軍事戰爭緊密結合起來,保證農業資源能夠第一時間滿足前線需求,減少運輸時間和成本,確保戰事順利進行。
軍事屯田以軍事服務為核心,民用屯田則作為后備資源,加以補充。假設前線出現問題,后方還能及時跟進,避免更可怕的麻煩出現。
而且魏國屯田制的組織方式也極為成熟,朝廷成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派遣官員負責屯田制的推行工作。
軍隊當中的將領,也在朝廷的示意之下,劃分了自己的勢力范圍。每一位將領都必須對管轄范圍內的土地負責,他們除了需要操心戰爭,也需要操心士兵的勞動積極性,以及土地的產量和產值。
軍事化的管理體系,讓屯田制的運轉更為成熟,也更成系統。朝廷若想追責,也能輕易辨認負責人,把責任精確劃分到每一位官員的身上。
相比之下,孫吳和蜀漢的屯田制,則顯得隨意許多。
東吳在本國和其他兩個國家的中間地帶,留下了一大片真空區域。這一部分區域,實則是對土地資源的浪費。
而在江南腹地,當地民眾缺少耕種經驗,大量的土地資源未得到及時開發,也無法產生相應的價值。
即使東吳仍舊采用軍屯和民屯相結合的形式,他們也無法發揮兩者的最大作用,只能眼睜睜看著資源浪費,無力彌補。
在組織形式上,東吳雖然也派遣了相應的官員管理屯田制,可是權責劃分不清,上下等級不明,這也導致有人越俎代庖,有人尸位素餐。
至于蜀漢,他們的屯田形式主要為軍屯。蜀漢地區多紅土地,紅土地的土地價值極低,營養元素含量也不高,所以并不適宜農作物生長。
在沒有農業專家指導的情況下,盲目地摸索屯田生產,只會導致事倍功半。
蜀漢也沒有專業的機構管理屯田制,大片土地荒廢,大量流民聚集,農業需求和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愈發明顯。
曹魏獨大,對比明顯
三國雖然都采用了屯田制,但各自的側重點和管理方式均有不同,因此也產生了不同的效果。
曹魏的屯田制,其效用最為明顯。曹操下令,要求所有生產者在兼顧農業產量的同時,多多關注農作物質量,做到精耕細作。
在三國時代,一個政治家能夠產生精耕細作和因地制宜的思想,這極為難得。曹操的遠見卓識,也直接推動了屯田制的發展。
關于其屯田制成果,史書記載:“風足軍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
農業生產完全能夠滿足軍用,甚至還有大量剩余成果。糧草和其他軍需,支撐著曹魏軍隊摧枯拉朽,克定天下。
東吳的屯田制同樣在不斷發展完善,可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的限制,終究還是制約了屯田制的效果。
到了政治統治后期,東吳的屯田數量不斷減少,軍需生產數量自然下降。久而久之,軍隊和政權之間的矛盾也在增大。
至于蜀漢,則更為糟糕。蜀漢的北伐戰爭,其戰線在北方。成都平原生產的農業作物,無法在外地使用,仍然需要運往北方。
一來一回,運輸成本又在增加,屯田作用不大。
結語:
朝廷推行屯田制的初衷,是為第一時間滿足軍需供應。以結果推過程,我們發現,魏國相對成熟的屯田制,更好地實現了目標。而東吳和蜀漢,各有弊病,無法克服,自然作用有限。
參考資料:
《三國志》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