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一別數年,我一直渴望與他再見,卻沒想到……”
1976年9月9日,世界各國的華僑同胞,都通過收音機得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其中就包括楊振寧。
三年前的夏天,他和毛主席第一次見面。二人一見如故,暢聊天地萬物,臨別時都有些依依不舍。
楊振寧和毛主席
他一直渴望與主席再相見,卻沒想到近幾年再無機會。在毛主席的美國追悼會上,他代表華僑出席并發言。
他沉痛哀思,并用12個字結束了自己的講話,得到了在場華人的一致掌聲。楊振寧與毛主席第一次見面時的場景是怎樣的?他在主席的追悼會上,又說了怎樣的話呢?
感受溫暖,回國探親
留學美國的物理大師楊振寧,早年間經歷過一段名不見經傳的時光。那段時光,正是他為自己的爆發積蓄能量的歲月。
當時,他在國外做研究,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理想。他的基礎物理相關理論研究,并不能完全融入國內的研究環境。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他也就錯失了回國良機。
楊振寧
他的夫人杜致禮,此時一直惦記著被關押在北京的父親,以及生活在臺灣的母親和兄弟姐妹。
她的父親是杜聿明,國民黨高級將領,蔣介石的心腹,手上沾了無數共產黨員的鮮血。
解放戰爭勝利之后,我黨就將杜聿明關進了功德林戰犯管理所,對他進行思想改造,幫助他實現撥亂反正,為他指引一條正確的道路。
杜聿明過去效忠于老蔣,思想一度走入極端。后來在戰犯所,他終于能靜下心來閱讀共產主義書籍,了解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反省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
杜聿明
他在戰犯所中,找到了合理的學習節奏,也并不認為自己是在吃苦受罪。可他的親人們,對戰犯所的情況并不清楚,所以自然而然會為他擔心。
楊振寧眼見妻子整日為父母擔憂,便打算循序漸進,促成老兩口的團聚。
1957年,楊振寧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一時之間名聲大噪。美國想將這位人才留住,中國想爭取他的幫助,就連偏居一隅的老蔣,也想爭取楊振寧。
他利用自己的社會影響力,給臺灣當局寫了一封信,希望能夠接岳母來美國,與兒女團聚。
蔣介石自然無有不肯,當即便痛痛快快地答應,還命人好生照料杜聿明的夫人,不可給對方添堵。
楊振寧
在親眼見到岳母以后,楊振寧才知道,老人家這些年過著怎樣艱難的生活。
她是杜聿明的夫人,曾經在國民黨上流社會也占據著一席之地。可自從杜聿明被俘虜,她的地位自然也一落千丈。
蔣介石明白,杜聿明已經失去了所有的利用價值。那么對于他的夫人和孩子,老蔣也自然不可能再善待。
沒有黨內的幫助,沒有政府的補貼,自己也沒有謀生的技能,她這些年舉步維艱,幾乎已經到了以乞討為生的地步。
在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傳去臺灣省之前,蔣介石對她們一家人不聞不問。直到聽聞楊振寧的成功,他才終于安排人手照顧她們,甚至還和宋美齡一起主動為她們送機。
蔣介石
見風使舵,態度搖擺不定,利益為先,這是國民黨反動派最大的特點。楊振寧明白,如果不是因為自己的成就,老蔣絕不會對他們青睞有加。
相比之下,共產黨對他們的關心,則更加純粹和真摯。
他們不僅對杜聿明進行思想改造,還花了大力氣為杜聿明治病。
他年輕時南征北戰,留下了一身的傷。年老之后,各種傷病同時找上門來,讓他覺得疼痛難忍。
原以為作為戰犯,他不會得到任何人的關心。讓他沒想到的是,戰犯所的工作人員在了解到他的身體狀況以后,第一時間為他找來了醫生。
周恩來
醫生盡職盡責,不僅為他治療傷病,還關心他的日常起居狀況,為他制定更為合理的作息時間表。毫不夸張地說,在戰犯所生活的那段時間,他竟然感覺比自己前幾十年榮華富貴的人生更加輕松。
遠在美國的女兒女婿,時常掛念他。周總理得知此事以后,為他們周旋,讓他們通信。
在得知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后,杜聿明也親自為女婿寫下了祝賀信,并鼓勵他再接再厲,再創佳績。
國共兩黨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楊振寧雖未生活在岳父岳母身邊,但對這樣的態度感知也非常明顯。
楊振寧
國民黨見風使舵,共產黨卻展現出了一如既往地溫暖。誰是真正可以依靠的人,結果顯而易見。
在杜聿明獲得特赦資格以后,楊振寧也依靠自己的人脈和社會影響力從中周旋,希望能夠將岳母送回國內,使夫妻二人團聚。
身為晚輩,最大的孝順就是順應長輩的心愿。他得知岳母思念久未見面的丈夫,也得知杜聿明渴望夫妻團圓的心,自然愿意竭盡所能成全他們。
楊振寧和周恩來
1971年,留學后再未回到故土的楊振寧,終于在周總理等黨內領導人的幫助下,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此時中美關系已經開始破冰,雙方也互有科研人員走動。作為美國方面十分重視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得到了美國政府的許可,又有中國政府協助,自然能得償所愿。
周恩來總理親自接見了首次回國的楊振寧,并且與他展開了親切的談話。
他們聊到了楊振寧在美國的科研工作,周總理也無數次提出,希望對方能夠一切順遂,為世界科研工作做出突出貢獻。
會談期間的氛圍一直非常和諧,楊振寧忍不住說:“果然只有回國才有回家的感覺,我真的感受到了巨大的溫暖。”
周總理笑了笑,回答道:“那就歡迎你隨時回家!”
得見主席,始終掛念
1971年的這次回國之旅,讓楊振寧頗為感慨。所以在第二年和第三年,他也找機會回到了祖國,每一次都見到了周總理。
1973年,他問了周總理一個問題:“今年是我第三次回來了,我一直有一個小心愿,不知道這次有沒有辦法實現。我想見一見毛主席,不知道他能不能抽出時間?”
楊振寧
作為炎黃子孫,身在美國的楊振寧始終關心著祖國的革命和發展工作。他知道,中國人民能夠得到如今幸福的生活,最應該感激的人就是毛主席。
可是主席是國家領袖,日理萬機,十分忙碌。第一次回國時,他就已經想過要尋找機會見見主席,但是又害怕打擾到主席,所以始終不敢提出要求。
這一次,他的心愿實在是太過強烈。
他不知道的是,其實毛主席早就想見一見他了,只是苦于沒有合適的時機。
在他回國以前,毛主席就重新安排了自己的日程表,專門空出了與楊振寧見面的時間。
第一次見面時,楊振寧心中有些緊張。即使見慣了大場面,他也沒有辦法在自己的偶像面前保持內心的平靜。
或許是察覺到了他的緊張情緒,毛主席主動伸出了雙手,與他相握,并對他說:“我早就想見一見你這位大科學家了,今天終于實現了心愿。”
主席的一番話打破了有些尷尬的局面,也消除了楊振寧的緊張情緒。他們坐在椅子上,你來我往地聊天,既可以聊國家大事,又可以聊社會民生。
二人都是極有學識之人,說起話來幽默風趣,所以兩個人都感覺頗為愉悅,竟有些相見恨晚之感。
相聚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很快就到了分別的時候。毛主席站起身,親自把楊振寧送到了門口。
分別之前,毛主席非常誠懇地對楊振寧說:
“你是一位非常偉大的科學家,對世界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世界都很感謝你。”
來自偉人的認可,總是顯得格外有分量。楊振寧也回答說:“非常感謝主席,謝謝您今天跟我一起討論物理問題。請您務必保重身體,祝您萬壽無疆!”
楊振寧只和毛主席見過一次面,這次短暫的會面也令他念念不忘。
回到美國后,他興奮地跟家人說:“我明天還要再回去,還得再申請去見主席。如果他老人家有時間,我一定會非常激動。”
1974年回國之時,激動萬分的楊振寧第一時間詢問了主席的日程安排。可是工作人員卻告訴他,毛主席的身體狀況不大好,暫時無法安排時間接見外客。
主席頗為信任的葉劍英元帥,也安慰他說:“毛主席也很掛念你,但現在他正處在養病的關鍵時期,所以很遺憾,你們暫時沒有辦法見面。不過我相信,未來是一定有機會的。”
葉劍英
楊振寧也相信未來有機會,1976年的春天他再次回到中國,還多方打聽毛主席的身體情況,希望能有機會與偉人見面。
只是,工作人員談起主席的身體時,臉色總是不太好看。楊振寧萬分敏感,他幾乎是第一時間就意識到,只怕主席的身體已經快撐不住了。
周總理的離開讓他非常傷心,而今面對這樣的情況,他也擔心,毛主席是不是也要拋下他所熱愛的國家和人民了。
9月9日,身在美國的楊振寧通過收音機得知了毛主席去世的噩耗。他像是突然失去了力氣,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久久無法反應過來。
美國的華人華僑為毛主席組織了一場在美追悼會,楊振寧作為華裔科學家代表,自然是需要出席的。
組織者告訴他:“您是毛主席首位親自接見的美國科學家,跟毛主席有著很大的緣分。所以我想,由您在主席的追悼會上發言,這是最合適的。”
對于楊振寧來說,這項工作也算是一件殊榮,他非常樂意接受。
在追悼會上,他紅著雙眼,進行了一場令人聞之淚下的發言。
發言最后,他用12個字來結尾。“他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位巨人。”楊振寧這樣評價道。
聽到這鏗鏘有力的一句話,在場的所有華人都忍不住鼓掌。在每個人的心中,毛主席都是那位不可超越的巨人。
推動發展,回歸祖國
楊振寧始終記得,在他們唯一一次的會面過程中,毛主席對他說過:
“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科學家,我也代替中國人民向你提出一個請求,希望你有機會能夠多多看看我們國家自己的科學發展,提一些意見和建議,幫助我們進步。”
他的骨子里流著中國人的鮮血,他也有義務和責任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在那之后,他提高了自己回國工作的頻率,也帶動了一部分留在美國的華人科學家與中國科研機構聯系,并實現長期深入合作。
每次回國以后,他也會前往全國各大高校召開講座。他會把自己的科研歷程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同學們,也愿意與同學們進行深入交流。
他相信,這些聰明的孩子,未來會成為祖國科技發展的中堅力量。
中美建交這件歷史性的大事,他也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1977年,受邀參加美國公開訪談節目時,他就多次向美國民眾強調,中美建交是大勢所趨,也是有利于兩國發展的事情。雙方都能從合作中獲利,所以這是一件共贏之事。
他的岳父是杜聿明,杜聿明的身份又非常特殊。他也利用這一層特殊的關系,積極宣傳兩岸和平和祖國統一的正向思想。
在臺灣講學之時,他也曾說過:“我們大家都是同根同源的中國人,雖然一道臺灣海峽將臺灣和祖國大陸分隔兩端,但這只是地理上的分割,絕對不應該成為思想意識和文化上的分割。”
2015年,心系祖國的楊振寧向相關部門提出申請,希望能夠回歸中國國籍。
幾十年前,他未能回來,這一行為也引發了諸多爭議。但是幾十年的時光里,他用實際行動向大家證明,他始終熱愛著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
他對世界科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也通過建立基金會、捐贈教學樓、義務講學等方式,用個人的研究成果來建設祖國。
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的回歸自然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之事。
從此以后,他便能正大光明地在自己的頭銜前面冠以國籍,中國。
結語:
楊振寧和毛主席之間的緣分不深,他們只見過一次面。
但他們二人之間的緣分也絕對不淺,因為這僅有一次的會面,給楊振寧的人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他沒有辜負毛主席的期待,也沒有辜負炎黃子孫的血脈傳承。
他回到了中國,成為了中國科學家,也致力于推動中國科技建設和創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