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的人,身體就像泡在水里,沉甸甸的,渾身不得勁。中醫講“濕性黏滯”,濕氣在哪,病就在哪。
- 濕在頭面——頭發油膩、臉泛油光;
- 濕在關節——酸脹沉重;
- 濕在脾胃——腹脹便溏、舌苔厚膩;
- 濕聚成痰——引發咳喘、結節;
- 長期濕濁內蘊——氣血運行受阻,容易疲乏、浮腫,代謝變慢,腰腹贅肉堆積。
說到祛濕,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薏米。但薏米偏寒涼,長期吃可能傷脾胃陽氣,尤其體質虛寒的人越吃越虛。
今天,邀請到李常青主任來給大家分享一個真正能溫和祛濕又不傷正氣的“排濕高手”——白扁豆。
它被稱為“脾之谷”,藥食同源,性味甘溫,既能健脾補氣,又能化濕降濁,尤其適合脾胃虛弱、濕氣內停的人群。
4月是春夏之交,雨水增多,外濕引動內濕,人體濕氣最易泛濫。白扁豆既能防外濕入侵,又能清內濕積滯,正是當季調理的“天時之選”。
大家可以先點贊轉發推薦。
白扁豆的妙處在于“雙向調節”。它不像薏米單純利水,而是先喚醒脾胃的運化功能,讓身體主動把濕氣“推”出去。
濕濁化開后,腸道蠕動增強,積存的黑臭宿便順利排出,小腹自然松快。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不同體質的人濕氣表現不同,搭配得當,效果翻倍。
靈活運用“白扁豆”
1、寒濕體質:白扁豆 + 生姜 + 紅棗
有些人濕氣重的同時,還特別怕冷,手腳冰涼,舌苔白膩,大便不成形。
單用白扁豆力度不夠,可以加幾片生姜,借助其辛溫之性,驅散寒氣,促進濕氣流動;再加幾顆紅棗,來補益脾胃,避免祛濕時耗氣。
適合天冷時腹脹、腹瀉的人群,煮粥或燉湯都行。
2、濕熱體質:白扁豆 + 赤小豆 + 綠豆
如果是濕氣夾雜熱氣,多表現為口苦口臭、臉上長痘、小便黃、大便黏滯臭穢。
白扁豆搭配赤小豆,利水更強;再加點綠豆,清熱解暑。三豆合用,既能祛濕,又能清熱。
適合夏季或長期熬夜、飲食油膩的人。
3、氣滯濕阻:白扁豆 + 陳皮 + 山楂
濕氣久了會阻礙氣機運行,導致肚子脹、噯氣、放屁多,甚至便秘。
這時候光祛濕不行,還得“理氣”。白扁豆配上陳皮,健脾化濕的同時,行氣消脹;再加點山楂,幫助消化、促進排便。
適合飯后容易脹滿、排便不暢的人,能讓腸胃更快“動起來”。
4、脾虛濕盛:白扁豆 + 山藥 + 蓮子
有些人濕氣重是因為脾胃太虛,表現為容易疲勞、食欲差、大便溏稀。這種情況需要“補脾+祛濕”雙管齊下。
白扁豆搭配山藥,補脾養胃;再加蓮子,固護脾胃之氣。
性質平和,長期吃也不會傷身,特別適合中老年人、病后體虛者。
5、痰濕肥胖:白扁豆 + 茯苓 + 薏苡仁
濕氣久了會凝聚成痰,形成“痰濕體質”,表現為大肚腩、身體沉重、容易浮腫。
這時可以用白扁豆搭配茯苓,增強祛濕化痰的效果;再加點薏苡仁,幫助排水消腫。
適合體重超標、喝水都胖的人,堅持喝會發現身體輕盈許多,腰腹贅肉也慢慢減少。
真實門診案例分享
李常青主任曾接診過一位45歲的患者。自述長期腹脹、大便黏馬桶,舌苔白厚,辨證為脾虛濕困。
于是用白扁豆30克為主藥,搭配白術、茯苓、陳皮組成基礎方,另建議用白扁豆、山藥、蓮子燉瘦肉湯輔助。
兩周后復診,患者舌苔變薄,自述“肚子不脹了,褲子松了一圈”。
中醫調理“因人而異”,濕氣再頑固,只要找對方法,也能一步步化解。
抓住4月黃金期,堅持用對方法,黑臭便排干凈了,大肚腩消下去了,身體自然越來越輕松!
希望這味藥能幫助更多脾胃虛弱的人,輕松度過春天,迎接一個健康的夏天!但建議在使用前咨詢專業中醫,確保對癥用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