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六年的精心打磨,那小小的藍靛果正以其獨特的魅力,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宏大篇章。
近日,曾擔任勃利副縣長、黑龍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張彥龍教授,主持制定的“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勃利藍靛果”,成功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的認定,并將對其實施保護。這一重要舉措,填補了七臺河地區在地理標志產品領域的空白,勃利縣也成為今年黑龍江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
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勃利藍靛果”予以地理標志產品認定并實施保護,這是繼《食品安全地方標準——藍靛果》頒布實施之后,“勃利藍靛果”產業發展進程中的又一關鍵里程碑。它標志著“勃利藍靛果”在品牌化和產業化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曾經深藏于林間的這顆小果實,如今以年均3.5億元的產業規模,如同一座堅實的橋梁,托起了勃利縣800余戶農民的致富夢想,成為鄉村振興這一偉大事業中生動而鮮活的注腳。
北緯黃金45°的自然饋贈。地處黑龍江東部的勃利縣,憑借寒地黑土、獨特的氣候條件等優異的自然稟賦,孕育出全球稀有的野生藍靛果資源,現野生資源居全國之首。經科學檢測,勃利藍靛果花青素含量高達0.93%,是藍莓的10倍以上,其酸甜適口、營養豐富的特性,使其被譽為"第三代小漿果之王"。
六年磨劍鑄品牌。2018年,勃利縣啟動“勃利藍靛果”地理標志產品申報工程,建立商標品牌指導站,開創“政企研”協同創新模式。黑龍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專家團隊駐點攻關,幫助企業開發藍靛果新產品;市、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實施“一企一策”幫扶,指導企業完成12類商標注冊布局。曾經在勃利掛職的副縣長、黑龍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黑龍江省科技特派員張彥龍介紹說,為了不斷提升勃利藍靛果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專家團隊連續六年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展會和推介活動。同時,多次深入農村基層,與農民群眾密切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和訴求,為藍靛果果農和企業提供精準的科技支持。
小漿果變成大產業。黑龍江呱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勃利縣委、縣政府支持下創立“山之熊”品牌,從種植戶轉型為年產值超千萬的深加工企業,帶動周邊村鎮形成"種植+加工+文旅"全產業鏈。負責人王立龍介紹說,近幾年,公司利用本土資源優勢,已開發并投入生產的果酒、飲料、果干、果醬等4大類10余種藍靛果產品,已被評為“黑龍江森林食品-九珍十八品”,通過“哈洽會”“綠博會”等多個平臺展示宣傳,每年都有客商上門選購藍靛果酒,年生產和銷售量在萬瓶以上。
目前,勃利縣建成全球最大藍靛果種質資源庫,野生保護區達7500畝,人工種植面積突破1.83萬畝。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鮮果收購價穩定在15元/公斤,鮮食品種藍精靈市場價格超過60元/公斤,畝均收益超萬元。2024年,全縣藍靛果產業綜合產值達3.5億元,初級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42%,深加工開發的果酒、保健品等20余種衍生產品遠銷日韓市場。
地理標志背后的發展密碼。“認證不是終點,而是高質量發展的起點。”勃利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主任王鳳山介紹,我縣連續舉辦三屆華保農業-勃利藍靛果文化采摘節,不斷擴大影響力。隨著地理標志的“金字招牌”落地,未來,我們將圍繞“講好勃利藍靛果故事、種好藍靛果、賣好藍靛果”,規劃建設藍靛果主題莊園,開發采摘觀光、文化體驗等農旅融合項目,借力電商直播、冷鏈物流等新模式,推動特色漿果產業向百億級產業集群邁進。
從山野珍果到地標產品,勃利藍靛果的蛻變之路,折射出中國鄉村振興的戰略智慧。當科技創新遇見生態資源,當政策扶持激活民間力量,一顆小漿果也能成就大產業。這既是黑土地上的致富奇跡,更是農業現代化的鮮活樣本。
圖文來源 |勃利縣融媒體中心
排版 | 金松琦
責任編輯 | 王思聰 孫晟偉 金松琦
二審 | 張笑雷
三審 | 肖博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