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侯馬市檢察院“尋真護未”未檢團隊負責人曹琳(圖右)參加《關愛明天 普法先行》節目直播。
山西省侯馬市檢察院“尋真護未”未檢團隊調查了解欣欣(化名)父親拒不支付撫養費情況。
“收音機前的您有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未成年人保護法、青少年安全自護自救常識等方面的問題需要咨詢嗎?歡迎參與到我們的節目當中……”近日,已走出“隔空猥褻”陰影的未成年人陽陽,再次聽到《關愛明天 普法先行》特別節目主持人的聲音,一時間感慨萬千。在她看來,這個節目猶如一道溫暖的光,照亮了她的生活。“現在再聽案例分析,那些曾讓我蜷縮在角落的恐懼,已經變成了保護自己的鎧甲。通過這個節目,我才明白原來法律條文里藏著的,是能讓我挺直腰板說‘不’的力量。”
《關愛明天 普法先行》特別節目是山西省侯馬市檢察院“尋真護未”未檢團隊與侯馬市融媒體中心合作推出的一個訪談式青少年普法節目,開播至今已近4年。
“我們始終相信法治教育是送給孩子們最好的成長禮物。節目開播以來,我們也真切感受到法治教育越來越受孩子們歡迎,比如有些曾經認為‘法律離自己很遠’的孩子,現在會主動在節目的留言區分享身邊的法治小故事。而熱線中關于如何應對網絡詐騙、校園安全保護的咨詢量逐年上升,既反映了青少年法治需求的變化,也說明我們的節目正在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法律伙伴’。”該節目主持人告訴記者。
一聲嘆息促使家庭教育指導融入普法節目
2022年6月,侯馬市檢察院“尋真護未”未檢團隊辦理了一起聚眾斗毆案件。未成年人小明為了哥們兒義氣參與打群架,并拿砍刀將另一名未成年人砍傷,致對方輕微傷。公安機關將小明以涉嫌聚眾斗毆罪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考慮到小明還是未成年人、系一時沖動傷人,檢察機關依法對其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考驗期為一年。
通過開展社會調查,“尋真護未”未檢團隊檢察官了解到,小明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得知孩子“出事”才匆匆趕回老家。小明父母在陪伴小明接受訊問時,竟然沖兒子大聲吼叫:“以后再也不管你了,你跟那些混混們過吧。”對此,小明無比委屈和憤怒:“你們從小就沒管過我,現在憑什么教訓我?!”
毫無疑問,家庭教育長期缺位是導致小明涉罪的重要原因。侯馬市檢察院及時向小明父母制發督促監護令,檢察官與社工一同對他們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勸他們轉變教育理念,將對孩子的科學管教和用心陪伴放在首位,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小明父母這才開始正視自己的問題,主動辭掉了外地的工作,決定多陪伴孩子成長,并積極接受家庭教育指導,學到許多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方法。
經過一年的幫教與家庭教育指導,小明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緩解了,那個曾經的刺頭少年變成了會幫母親做家務的陽光男孩。2023年6月28日,小明順利通過考驗期,被侯馬市檢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
家庭教育說簡單很簡單,說難也很難。“我們兩口子文化程度低,哪知道教育孩子還有這些門道啊!”在一次回訪中,小明母親無意的一句嘆息像一根刺扎進了檢察官的心里——多少家庭因為“不會愛”而走向悲劇?
如果將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普及,是不是可以挽救更多的家庭?想到這里,檢察官先后撥通了侯馬市關工委、侯馬市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的電話,希望能在《關愛明天普法先行》節目中融入家庭教育指導內容,引導家長們樹立“依法帶娃”責任意識,掌握“傾聽式溝通”“邊界式教育”等實用技巧,從“家庭監護缺位”走向“親情陪伴到位”。
彼時,《關愛明天 普法先行》節目已經播出一年多了,每兩周一期,主要通過“案例解析+專家訪談+互動問答”的形式,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等重點法律進行宣講。這次“靈光一動”的溝通協作,讓家庭教育指導借由電臺廣播的“聲音翅膀”飛向千家萬戶,不僅打造出可聽、可感、可互動的“移動課堂”,更有效填補了基層家庭教育指導在大眾化傳播方面的實踐空白。
4個月后,“尋真護未”未檢團隊邀請到了山西省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部副主任劉海波做客直播間。父母如何才是真正愛孩子?如何通過做實家庭保護有效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結合當下社會關注的家庭教育熱點、痛點和檢察機關辦理的典型案例,劉海波向聽眾娓娓道來。針對聽眾的疑問,檢察官們變遠程“出診”為現場“開方”,使法治精神“聲入人心”。
“尋真護未”未檢團隊負責人曹琳說:“這場始于一名母親嘆息的普法升級,如同春雨浸潤晉南大地,在侯馬開出家庭教育指導的新綠。”
一場互動挽救一個困難家庭
“阿姨,我能去打工賺錢嗎?”2023年3月,在一次節目互動中,一個叫欣欣的小姑娘的提問引起“尋真護未”未檢團隊檢察官的注意。為了解詳情,檢察官約欣欣和她媽媽一起到侯馬市檢察院接待室。
原來,欣欣的父母在其3歲時協議離婚。之后7年,父親屢次拒絕支付撫養費,欣欣由母親柴某一人撫養,母女二人生活漸入困境。看到媽媽日漸衰老,欣欣很心疼也很害怕,她想替媽媽承擔一部分生活重擔。
檢察官告訴柴某,根據法律規定,離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撫養的,另一方應當負擔部分或者全部撫養費。柴某母女可以通過到法院起訴,要求欣欣父親支付撫養費。
聽了這話,欣欣急切地問:“真能讓我爸付撫養費嗎?”檢察官微笑著點頭,無意中卻看到柴某搖頭嘆息。原來,柴某文化程度低,也不太懂法,她擔心自己打不贏官司。
“別怕,還有檢察院呢!”檢察官告訴她們,如果起訴有困難,檢察機關可以依法支持起訴。這時,柴某緊鎖的眉頭才舒展開,眼神也堅定了。
柴某決定為女兒爭取合法權益,同時請求檢察機關支持起訴。隨后,侯馬市檢察院向法院遞交支持起訴書,建議法院根據離婚協議判決欣欣父親支付撫養費。法院判決采納了檢察機關的支持起訴意見,責令欣欣父親支付之前拖欠的撫養費6萬元,并自2023年3月起按月支付撫養費1000元,直到欣欣成年。
“當這個孩子把打工賺錢當作分擔生活重擔的選項時,折射出的是其父親撫養責任的缺位。支持起訴不是簡單的文書遞送,而是要幫當事人算清‘法律賬’,撫平他們心里的‘擔憂結’。我們多走的這一步,就是讓父母懂得‘離婚不離心,養娃是法定’,讓孩子知道‘我的未來有法律托底’。”談及此案,侯馬市檢察院分管未檢工作的副檢察長張佐廷感觸很深。
未成年人檢察工作涉及孩子們成長的方方面面。每當接觸到困境兒童保護線索,“尋真護未”未檢團隊總是化“被動受案”為“主動保護”,立足檢察履職的“原點”不斷延伸司法保護觸角,開展多元化幫扶,為困境兒童點亮“希望之燈”。
如今,欣欣書桌上的臺燈總亮到深夜。曾想輟學養家的她已立志考政法大學,將來要像檢察官阿姨一樣,用法律呵護像她一樣遭遇困境的孩子。
一次留言催生一本法治教材
“我媽媽在菜場賣魚,總錯過直播,能出本書嗎?”在《關愛明天普法先行》節目直播平臺上,這條留言引發了“尋真護未”未檢團隊檢察官的深思:廣播節目受眾范圍廣,但因為是直播,很多務工家長沒法及時觀看。
應該編寫一本法治教材,讓更多的家長和孩子從中受益。為此,2024年3月,團隊派人到轄區學校進行調研。“小美爸爸喝完酒就打人……”“濤濤總是欺負我們,還給我們起難聽的外號……”孩子們七嘴八舌的傾訴令檢察官們非常感慨:“過往的普法宣傳往往取材于檢察機關所承辦的案件,涉及問題有限,但是學校生活豐富多彩,孩子們所面臨的實際困惑更多。”
不久,團隊主動聯系轄區一所小學的負責人,就聯合編寫法治教材進行溝通。2025年1月,凝結著檢校智慧的法治教材《法治護航 快樂成長》正式面世。該教材分依法治國、知法守法、家校聯動、融入社會四個主題,每個主題設計“法案瞭望塔”“法治大講堂”“法治留言板”“法治動起來”四大板塊,以具有典型性的法治故事為開端,結合法律知識以及同學們日常遇到的法律問題,同步設置操作性強的法治游戲,讓同學們在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中提升法治意識。
2025年3月31日,在第30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侯馬市檢察院12名法治副校長帶著這本法治教材,走進轄區中小學校普法。該市建工路小學的董老師說:“這本教材讓學生在游戲中就能體驗社會場景中的法律應用,這種將法治思維轉化為生活能力的設計,真正實現了‘書本小天地’與‘社會大課堂’的‘無縫對接’。”
以檢察匠心打磨普法利劍,用熱愛傳遞法治火種。近年來,“尋真護未”未檢團隊從線下普法到云端課堂,從單兵突進到協同共治,累計普法130余次,提供法律援助30余次,開展觀護幫教40余次,制發督促監護令63份,助力14名罪錯未成年人重新回歸社會。“尋真護未”也在山西省檢察機關未成年人檢察“一院一品牌”創建活動中被評為“十佳未檢品牌”。
(文中未成年人均為化名)
來源:檢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