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四年十月,建甌市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甘志遠帶隊對重新核查丁某、魏某夫妻低保待遇檢察建議落實情況進行回訪。
殘疾夫婦“救命錢”斷供三年,一粒藥掰成兩天吃,這一不合理事件的背后有何隱情?2024年8月,福建省建甌市檢察院在開展扶弱助殘專項行動中,運用大數據賦能法律監督,對當地民政系統取消低保待遇人員數據和殘聯系統中4000條精神、智力殘疾人員數據進行碰撞、比對,篩選出13條問題信息。其中一條信息很不尋常:一對殘疾夫婦因名下出現公司工商登記信息,低保待遇被取消。建甌市檢察院檢察官對其細致調查后,最終查明來龍去脈,幫助這對夫婦恢復了低保待遇并開展多元救助。
低保停發了三年
“資料顯示,丁某、魏某夫妻二人分別屬于肢體、精神重度殘疾人,屬于弱勢群體,怎么還開設了公司呢?”建甌市檢察院檢察官立即向院領導匯報了這一線索。檢察官從民政系統上看到:這對殘疾夫妻名下確實有一家家具公司,魏某還掛著“監事”的頭銜。
原來,三年前,建甌市某鄉鎮工作人員在開展低保待遇對象家庭狀況定期核查中,發現魏某名下出現工商登記信息。根據《福建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規范》的規定,工作人員取消了丁某、魏某夫妻二人低保待遇。
為了查清真相,檢察官前往丁某、魏某夫妻戶籍所在地政府開展核查。檢察官看到,丁某因長期將治療腎病的藥物減半服用,已全身浮腫無法起身;磨得發亮的桌上,放著一袋袋藥品;原本每日應吃的腎病藥,被丁某用鉛筆做了記號,“一粒掰成兩天吃”。
“我們連村口都沒出過,怎么能開得起公司呢?”魏某委屈地說。2021年,丁某、魏某的低保待遇被取消,此后丁家人向有關部門多次反映無果。
經過聯合該公司注冊地廈門市檢察院協助辦案,建甌市檢察院檢察官終于查清,原來開設公司的“魏某”和殘疾人“魏某”只是同名同姓人員,屬于烏龍事件。
巧合接二連三
正當檢察官以為真相大白時,民政部門工作人員在低保待遇系統核查過程中再次發現,魏某的女兒丁某莎有注冊英語輔導機構的記錄。除此之外,丁某莎銀行流水超標,名下還有一輛汽車,仍不符合低保待遇申領條件。
收到相關情況后,檢察官陷入沉思:“這也太巧合了,難道案件還有別的隱情?”檢察官再次來到丁家調查情況。實際上,民政系統無法自動識別“冒名注冊”,而基層工作人員面對數據時,也只能做形式審查。
檢察官在詢問丁某莎時,她懊悔地說:“四五年前,我在那家公司做后勤,每月才掙2000多元。當時老板注冊了公司,讓我在掛名公司高管的文件上簽字,說不會對我有影響,我沒多想就簽了。如果知道掛名會影響我爸媽的低保待遇,我怎樣都不會答應的!”經查,該公司已于2022年被注銷了。
丁某莎的銀行流水也在審核中出了問題,她還曾替培訓機構代收學費,月均轉賬超5萬元,而實際工資僅有2300元。那輛引發爭議的轎車也被找到了。這輛車是丁某莎的丈夫失業后,為了養家糊口貸款買來跑網約車的。因為丁某莎的丈夫信用不良,車輛被登記在丁某莎名下。
為殘疾人低保待遇按下“重啟鍵”
建甌市檢察院認為,丁某、魏某夫妻符合因重度殘疾或者精神問題被納入低保待遇的情形。女兒丁某莎婚后未與老兩口共同生活,不應該被認定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而且其掛名某公司高管,實際上未參與公司實際經營,該公司也已注銷。因此,魏某、丁某不存在需要退出低保待遇、取消低保待遇的情形。
檢察官告訴記者,建甌市低保待遇審核確認權限已由建甌市民政局下放至鄉鎮政府。2024年9月,建甌市檢察院向該市某鄉鎮政府制發檢察建議,建議及時對丁某、魏某夫妻的低保待遇情況重新進行核查。收到檢察建議后,鄉鎮政府高度重視,函復立即啟動核查程序。
2024年11月,在建甌市檢察院推動下,丁某、魏某夫妻低保待遇恢復評估會召開,夫妻二人的低保待遇成功恢復。同時,該院牽頭建甌市殘聯、建甌市慈善總會對他們開展多元救助。
該案的辦結也帶動了一系列機制的出臺,2024年10月,建甌市檢察院聯合當地殘聯、慈善總會簽署《三方協作配合工作機制》,建立信息通報、線索移送等9項制度,形成“檢察+行政+社會”立體救助模式。同時,該院通過大數據篩查、典型案例培樹、基層殘疾人聯絡員普法宣講等方式,持續提升弱勢群體權益保障效能。
來源:檢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