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牛區兩河城市森林公園旁邊,有個金泉運動公園,里面有一條河叫摸底河,河里有很多蝌蚪,在河邊網蝌蚪的人絡繹不絕。裝備也各式各樣,魚鉤漁網,大的小的,紅的綠的,還有徒手撈的人。
感覺小朋友對撈蝌蚪的興趣大過耍手機,主要還是撈蝌蚪的過程中能名正言順的玩兒水。網蝌蚪的過程就像一次探險,網到蝌蚪的喜悅就像在游戲中獲得的小獎勵,所以充滿干勁。
可撈上來蝌蚪之后怎么養活,從來沒有人想過。曾經有聽孩子講過,小區里有個同齡的女孩,會將蝌蚪摔死或者用火烤,這樣的做法太血腥。
女兒告訴我,他們把蝌蚪網回家,又沒有大池子可以養,很多都讓它在小瓶子里自然的死亡,感覺這不是一個7歲小孩能想到的問題。7歲的兒童尚未脫離“自我中心主義”,難以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
她又問我,既然不能養活它們,為什么要把它們網回家呢?我只能說,他們不愛護小動物,不尊重生命。
她略有所悟,立馬在30℃的烈日下開始了趕蝌蚪之旅,當看到蝌蚪在河邊聚集后,她會拿個小棍棍或者用手將蝌蚪都趕走,趕到河中央去。趕蝌蚪的過程中,她還發現一個規律,蝌蚪喜歡在水質清澈的地方聚集。她就把岸邊的水搞混,這樣蝌蚪就不會來了。
她占領了一個蝌蚪愛聚集的地方,趕了快2小時,直到我們回家。趕蝌蚪的時候我們遇到了一只蜜蜂,她把蜜蜂戳到了水里,問我:蜜蜂是益蟲么?她知道青蛙是益蟲,會吃蚊子,所以會保護小蝌蚪。
我并不知道蜜蜂是不是益蟲,潛意識中我覺得它是害蟲。又轉念一想蜜蜂會傳播花粉,遂告訴她是益蟲。可蜜蜂自衛會蜇人,它也有害處。看著被戳到水里的蜜蜂,她說,它的祖宗肯定回來找我報仇,不一會兒另一只蜜蜂飛來,她嚇得趕緊逃了。
在小朋友的眼里,好壞就是這么涇渭分明。7-10歲的兒童處于“他律道德階段”,腦海里沒有灰色地帶,只能由結果判斷好/壞、對/錯。在他們的意識中,無心之過打碎了10個碗的罪惡感大于故意打碎一個碗。他們不懂了為了你好而撒謊,只會單一的判斷,撒謊不對。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的觀點是權威,她們覺得我們提供的信息肯定是完全正確,我們對于好壞的定義直接影響著她們。
我很怕給到她錯誤的信息,也怕她把誰的話當作權威,畢竟人無完人,要保有質疑的能力,才不至于在以后的生活中失去思考的能力,被別人主導人生。讓孩子接受為救人而撒謊并不是壞人的概念,讓她知道正確答案并不唯一,讓她有個圓滑的人生,而不是棱角尖銳的頑石。
現在的兒童漫畫和動畫片都將好人和壞人極端化了,而現實世界壞人并沒有長一張壞臉。在廣東的禁毒宣傳片中,壞人可能只是你身邊的一個普通人。
好壞分明是兒童成長的必走之路,在成長的過程中,她們會慢慢學會理解行為的動機與情境;接納道德問題的多元視角;平衡規則與同理心。
早上刷到個視頻,交警攔著了一個100歲的老人違規開三輪,要打電話給她兒女,老人不干,交警也就沒打,只是讓她以后不要再開車了。社會還是人性化的社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