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清晨的薄霧還縈繞在嘉魚縣渡普鎮蒲圻湖村的菌棚上,人大代表周旋的膠鞋已沾滿露水。她彎腰撥開遮陽網,一朵剛冒頭的竹蓀頂著晶瑩水珠,雪白菌裙在晨風中舒展,像極了跳芭蕾的仙子。
當天,渡普鎮人大第四代表小組深入蒲圻湖村竹蓀種植基地開展實地調研,通過走訪交流的形式,全面了解特色產業發展現狀,為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助力鄉村振興貢獻人大力量。
竹蓀又名竹笙、竹參,因形態雅致、口感鮮美且富含多種營養元素,被譽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菌中皇后”,市場前景廣闊。然而,其種植技術門檻較高,從整地、拌料、鋪竹屑到摘菇、烘干等,工序復雜精細。蒲圻湖村黨支部瞄準這一特色產業,牽頭成立竹蓀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黨員帶頭示范、技術共享、訂單幫扶等方式,破解農戶“不敢種、不會種”難題。
目前,全村竹蓀種植面積從最初的70畝擴展至160畝,年產值突破500萬元,帶動30余戶村民參與種植,戶均年增收超2萬元。
人大代表們鉆進菌棚,察看竹蓀,了解種植戶們所面臨的問題。種植戶老張正弓著腰給菌床“蓋被子”,見到熟人便直起身捶腰:“周代表瞧瞧,比頭年肥了半指寬!”老張說的正是當年他不敢試種的竹蓀。幾年前村支書帶著黨員在自家地里搭起第一個菌棚時,村民都當作是“干部們閑得慌”,如今老張家菌棚年入8萬元,逢人便夸“小竹蓀賽過金疙瘩”。
“竹蓀嬌貴,濕度差一度、光照多一分都可能影響品質。”蒲圻湖村村干部介紹,為提高種植成活率,合作社定期舉辦技術培訓會,邀請農業專家圍繞覆土搭棚、溫濕度調控、病蟲害綠色防治等環節開展實操指導。同時開展“田間課堂”,由種植能手現場示范菌棒培育、菌絲養護等關鍵技術,推動標準化生產。
據悉,渡普鎮人大將持續發揮監督職能,通過組織代表定期回訪、開展產業專題詢問等方式,跟蹤竹蓀產業發展情況。“人大代表既是‘監督員’更是‘服務員’,我們將繼續緊盯群眾關切,架好產業振興‘連心橋’。”渡普鎮人大負責人表示。
(特約記者 皮道琦 通訊員 毛凌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