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汽集團與華為鴻蒙智行聯合打造的智能汽車品牌“尚界”正式亮相,再次引發行業關于“車企是否該將靈魂交給供應商”的熱議。丁科技網認為,從2021年上汽董事長陳虹拋出“靈魂論”,到如今主動牽手華為,這一轉變恰恰揭示了汽車產業智能化轉型的現實邏輯:所謂“靈魂”之爭沒有標準答案,車企的生存狀態和技術實力才是選擇發展路徑的核心依據。
對于頭部車企而言,掌握核心技術自主權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丁科技網注意到,特斯拉憑借全棧自研的自動駕駛系統和垂直整合的供應鏈,構建了難以復制的技術壁壘;比亞迪在電池、電機、電控領域深耕二十余年,形成“技術魚池”,成為其全球擴張的底氣。這類企業的共同特征是:長期研發投入、規模化生產能力和對產業鏈的強控制力。它們選擇“單打獨斗”,既是為了避免受制于人,更是為了定義行業標準,爭奪智能汽車時代的話語權。
當行業變革速度遠超技術積累時,合作便成為破局的關鍵。上汽此次與華為的合作,本質上是將鴻蒙車機系統、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等“高門檻技術模塊”交給專業伙伴,以此縮短研發周期、降低試錯成本。丁科技網注意到,類似的選擇在行業中已成常態:奔馳與英偉達聯合開發自動駕駛芯片,蔚來通過與Mobileye合作快速切入高階智駕賽道。這種“用空間換時間”的策略,恰恰體現了車企的生存智慧——在電動化、智能化雙重革命中,活下去比爭論“靈魂歸屬”更重要。
華為的入局更揭示了另一種可能:供應商與車企的關系正在重構。鴻蒙智行提供的不是單一零部件,而是“芯片+操作系統+算法+云服務”的全棧能力。這種深度協同既不同于傳統Tier1的供貨模式,也不同于科技公司“顛覆車企”的野心,反而創造了“聯合開發、收益共享”的產業新生態。對于缺乏軟件基因的車企而言,這或許比閉門造車更接近成功。
汽車產業的終極競爭,從來不是“自研與合作”的路線之爭,而是商業化落地的效率之爭。丁科技網注意到,豐田通過電裝、愛信等關聯企業掌控核心零部件,但不妨礙其采購博世的ESP系統;理想汽車憑借增程系統打開市場后,立即加大智能座艙的自主研發投入。這些案例證明,企業的技術策略始終動態調整:在起步期借力合作站穩腳跟,在成熟期通過自研構建護城河,才是更理性的選擇。
當前中國汽車市場已進入“超卷時代”,價格戰與技術戰雙重擠壓下,車企更需要清醒的自我認知。尚界的誕生,既是上汽面對智能化焦慮的主動破局,也是中國汽車產業分層發展的真實寫照。
在丁科技網看來,當行業從電動化上半場進入智能化下半場,討論“靈魂歸屬”不如思考“如何造好車”。無論是自力更生還是借船出海,只要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滿足用戶需求,就是值得尊重的商業選擇。畢竟,市場的檢驗標準從來不是技術路線的純潔性,而是產品能否真正贏得消費者的“靈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