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4月16日,美國財政部公布了截至2025年2月底的最新一期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披露了各國持有美債的詳細數據。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此次數據更新截止于特朗普政府宣布"對等關稅"政策之前,而4月份的數據則需等到6月中旬才會發布。這份報告不僅展現了全球主要經濟體對美債的需求變化,更折射出國際資本流動背后的深層邏輯。
從具體數據來看,日本繼續穩坐美國"最大海外債主"交椅,2月底持有美債規模達到11259億美元,單月增持466億美元;中國大陸以7843億美元排名第二,較上月增加235億美元;英國則以7503億美元的持有量位列第三,環比增長101億美元。
第四至第十位的開曼群島、盧森堡、加拿大、比利時、法國、愛爾蘭和中國臺灣省。值得關注的是,所有外國投資者持有的美債總額達到8.8萬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但僅占美國36.3萬億美債總規模的約24.2%,這表明美國本土機構和個人才是美債的主要持有者。
中國作為曾經的美債最大海外持有國,近年來雖持續減持,但廣義統計口徑下仍居首位。
表面看中國大陸持有7843億美元,但若將香港(2738億)和臺灣(2948億)地區的持倉合并計算,總額達1.35萬億美元。
此外,中國在盧森堡和比利時設立的代理賬戶間接持有美債。這兩個國家合計持有8072億美元的美債,我們無法獲得詳細的數據代持數據,但即便按最保守的10%比例估算,也有807億美元屬于中國資本,若按20%計算則可達1614億美元。綜合測算,中國實際持有的美債規模可能在1.4萬億至1.6萬億美元之間。
面對如此龐大的持倉,中國為何未將大規模拋售美債作為反制美國貿易戰的重要籌碼?這背后存在多重現實考量。
首先,美債市場的體量決定了單一持有者的拋售難以產生顛覆性影響。美國當前國債總額超過36萬億美元,哪怕按最寬泛口徑統計,中國持有的美債占比也不足4%。假設全部拋售,短期內可能引發市場波動,但長期而言難以動搖美債市場的根本。
何況美聯儲作為最大的美債持有主體且是美元發行機構,完全有能力吃進中國拋出的任何美債。
其次,經濟賬本的平衡不容忽視。中國持有的美債是其外匯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債券的購入成本遠低于當前面值。若短期內大規模拋售,必然導致美債價格下跌,迫使中國以低于成本價變現,可能造成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損失。
更深層的戰略考量在于,主動拋售美債可能引發國際關系的連鎖反應。中國若大規模拋售,將被視為與美國"金融脫鉤"的明確信號。在當前國際格局下,多數國家仍傾向于維持與美國的經濟聯系,此舉可能迫使其他國家選邊站隊,最終導致中國陷入戰略孤立。這種自我孤立的后果,顯然不符合中國深化對外開放的戰略方向。
綜合多方考量,現階段大舉拋售美債實為不智之舉。盡管拋售美債可能會在短期內帶來一定的沖擊,但卻難以對美國經濟體系產生實質性、持久性的影響。
同時,大舉拋售美債反而會讓自身遭受損失。這是因為美債在全球金融市場中具有較高的流動性和相對穩定的收益。一旦大規模拋售,可能導致自身資產價值的大幅縮水,進而影響到本國的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
此外,這種行為還可能促使美國內外部高度團結,形成難得的統一思想。在面對外部的經濟壓力時,美國往往會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
只有等待美國自身出現嚴重問題時,例如美國發生嚴重金融危機,金融市場崩潰,企業大規模倒閉,失業率飆升,或者兩黨徹底決裂,導致政治決策陷入僵局,無法有效應對經濟困境等情況,才是拋售美債的最佳時機。此時,美債的價值可能會大幅下跌,拋售所帶來的損失相對較小,同時也能對美國經濟產生更為顯著的沖擊。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您的支持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