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自己是主角?其實可能連序言都沒讀完
宇宙的“書頁”有多厚?答案比你想象的更驚人
倘若將宇宙 140 億年的歷史壓縮為一部 14 卷的史書,每卷計 1000 頁,那么太陽與地球的故事僅僅現身于第 10 卷的中部。恐龍的滅絕發生在第 14 卷的末尾之處,而人類文明直至最后半頁才匆匆登臺亮相。科學家們如今全力以赴研究的 “第一代恒星”,僅僅是這部史書的第一卷 —— 我們甚至尚未讀完序章。盡管數字容易使人變得麻木不仁,然而換個視角來考量:你當下所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骨骼之中的鈣原子,皆源自某顆已然消亡的恒星。這些星塵在宇宙的幽邃之處飄蕩了億萬年之久,方才組合成如今的你。可是即便如此,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就像在沙灘上撿拾貝殼的孩童一樣,連潮汐的規律都尚未摸清。
人類是“宇宙主角”?可能只是個跑龍套的
有人說,恐龍統治地球1.6億年,人類才出現幾百萬年,文明史不過彈指一瞬。整個可觀測宇宙有上萬億個星系,每個星系有千億顆恒星。地球不過是獵戶座懸臂上一個不起眼的塵埃點,而人類文明,連這個塵埃點上的“微生物群落”都算不上。有人以 “黑暗森林” 來描繪宇宙的冷漠無情,然而,我們不妨換一種比喻。倘若宇宙是一座浩瀚無垠的圖書館,那么地球文明的書架或許就隱匿于某個地下室之中,書脊之上還布滿了灰塵。我們一直引以為豪的科技,在更為高階的文明看來,興許就如同原始人運用燧石生火那般粗糙不堪。
為什么說“人類越渺小,探索越偉大”?
承認自己的渺小并不可悲,真正可怕的是因此放棄追問。300年前,人類以為地球是宇宙中心;30年前,我們還在爭論太陽系是否特殊;今天,探測器已飛出太陽系,但連最近的恒星系統都遙不可及。這種 “追趕者” 的心態,恰為人類所獨具。螞蟻不會去思索地殼的運動,章魚不會關切碳基生命的意義,然而人類卻會因 138 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而輾轉難眠,為一顆有著 46 億年歷史的行星譜寫史詩。這種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的執著,興許正是文明得以延續的關鍵所在。
下一頁寫什么?答案可能藏在你的手機里
當你于手機屏幕上刷到這條內容之際,你正投身于一場堪稱史詩級別的實驗:全球 70 億人同時運用電磁波傳遞信息,這無異于在浩瀚宇宙之中持續發射 “人類文明信號”。倘若某個遙遠星系存在著文明,也許會透過這些紛雜的電磁波,探知地球曾經有過一群具備思考能力的碳基生物。你當下的每一回思考、每一次提問,都在改寫著這部 “隱藏篇章”—— 量子力學告知我們,觀測這一行為本身便會對現實產生影響。沒準兒,你此刻的疑惑,正在某個平行宇宙之中催生出全新的物理定律。
你愿意做宇宙史書的讀者,還是未來的作者?
有人覺得探索宇宙是科學家的使命,但換個角度:當你對著夜空發呆時,當你為地球生態焦慮時,當你幻想星際移民時,你早已在書寫屬于人類的“宇宙注釋版”。所以,我們翻到的這半頁故事,真的只能這樣寫下去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