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后世常議蜀漢之亡,乃姜維窮兵黷武,劉禪昏庸無能。
然益州命脈卻不止衰于將軍和主公之手,真正終結蜀漢國運的,恰恰是另有其人。
景元四年(263年)秋,鄧艾率數千殘兵翻越陰平險道,如神兵般直插蜀漢腹地。
成都城內,劉禪急召群臣商議對策。令人震驚的是,滿朝文武竟無一人主戰,譙周等重臣更是齊聲高呼:“降魏方為上策!”
這一幕看似荒唐,實則早有伏筆。
當年諸葛亮五征曹魏,姜維九伐中原,蜀漢鐵騎威震天下。可到了亡國關頭,為何連一個“主戰派”都站不出來?
答案藏在蜀漢立國50年的暗流中——益州本土派與荊州集團的生死博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傾國伐吳慘敗。
隨著張飛遇刺、劉備托孤白帝城,蜀漢初代“荊州創業團”近乎團滅。諸葛亮雖力挽狂瀾,但當他星落五丈原時,蔣琬、費祎等繼任者已難壓陣腳。
最致命的是,新一代掌權者不再是“跟著先帝打過江山”的鐵桿。姜維雖得諸葛亮真傳,但他終究是個“外來戶”。
在益州士族眼中,這個天水降將不過是“拿我們的錢糧,打他的理想”(史載姜維“好立功名”)。
本土派早就算清一筆賬:北伐耗糧百萬石,陣亡子弟成千上萬,可換來的只有漢中幾塊荒山!
當鄧艾兵臨城下時,譙周在朝堂上的表演堪稱精妙。
他先掐滅劉禪南逃念頭:“南中夷人恨我如仇,陛下去了必成俎上魚肉!”再搬出“天命論”:“魏代漢乃天意,降了還能當安樂公!”最后放出殺手锏:“若魏國食言,老臣愿孤身赴洛陽死諫!”
這套組合拳打得劉禪啞口無言,卻暴露了益州士族的千年生存法則——誰坐龍椅不重要,保住家族田產才是真。
從劉璋迎劉備入川開始,譙周們就在玩同一套把戲:當初他們賣劉璋換爵位,如今賣劉禪換平安。
益州士族,但求門閥不墜,何惜君王更替?
劍閣前線,姜維正與鐘會十萬大軍對峙。
當他聽聞鄧艾偷渡陰平攻破成都,劉禪舉眾投降時,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只能拔劍砍石仰嘆息——不是怕死,而是早看透朝堂真相。
五丈原秋風中的諸葛亮,尚能令楊儀、魏延不敢造次;可姜維在沓中屯田時,連糧草都遭黃皓克扣。更要命的是,當鄧艾奇襲的消息傳來,成都竟無人通知前線主帥!
等姜維意圖星夜回援時,譙周早已讓人帶著降書出城迎接鄧艾。
后世常譏諷劉禪“樂不思蜀”,卻鮮有人問:若朝中盡是譙周之流,縱有十個姜維,又豈能力挽狂瀾?
翻開三國志,從劉表的蒯越、劉璋的張松,到劉禪的譙周,這些“帶投大哥”驚人相似:他們均是本土派、地頭蛇,都排斥戰爭、只重自身利益,誰是主子并不重要。
每當亂世來臨,他們總能第一時間算出“最優解”——用舊主的臣服,換新朝的官帽。
可笑的是,譙周被司馬昭封為“陽城亭侯”,還被司馬炎稱贊為:篤志好古,服膺儒義。
蜀漢之亡,亡于朝堂而非戰場。
很多人喜歡蜀漢,很大程度上是因其浪漫主義色彩,也即理想主義。
然而,當理想主義的火種被現實主義的冰水澆滅,當忠臣良將困死于利益集團的羅網,再險峻的劍閣天險,也擋不住人心的潰敗。
那些高喊“天命”的投降派,何嘗不是另一種“亂世操盤手”?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華陽國志》)
你怎么看蜀漢的“投降派”?是迫于現實,還是精致利己?
歡迎評論區暢所欲言,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