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海縣法院嚴格落實“堅持將非訴訟糾紛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的要求,堅持和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通過不斷探索更多高效便捷、貼近群眾的糾紛解決方案,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用特色司法服務,繪就最美“楓”景。
創新路徑 激活多元解紛“新動能”
“一盤棋”統籌 構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不久前,在一起產品質量糾紛案件中,雙方當事人訴前就產品存在的問題一直在溝通,且都有繼續合作的意向。考慮到案件處理結果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利益,不能簡單一判了之,東海法院通過與縣工商聯出臺的《民營經濟領域糾紛訴調對接工作實施細則》,以及建立的“一商會一法官”制度,主動將案件情況反饋給縣工商聯,法官與商會調解員在現場針對列明的問題逐一查看,提出解決方案,促成雙方達成紀要,并督促雙方按期履行。
近年來,東海法院在地方黨委領導下,力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多層級工作防線構建,形成了行業性、專業性糾紛多元化解體系,更有利于矛盾糾紛在萌芽階段一站式解決、一攬子處理。其中,“一商會一法官”制度將18名法官融入全縣18個商會調解工作室,對水晶、餐飲、家政、汽車銷售、裝飾裝修等諸多民生領域糾紛進行多元化解,努力從源頭上減少上訴、申訴、再審、執行、信訪等衍生案件。
與此同時,東海法院與縣價格認定中心、縣總工會等22家單位建立“總對總”在線訴調對接機制,微解紛平臺入駐基層治理單位25家,入駐調解員143名,最大限度整合調解資源。
該院成立“東海縣非訴訟服務中心縣法院分中心”及“訴訟與非訴訟對接中心”,在訴訟服務中心搭建物業糾紛、商事糾紛、律師工作站、公證工作室等類型多樣特色工作室,構建縱向縣、鄉、村“三級聯動”、橫向“十線對接”的分調、聯調治理體系,全面推進多元解紛工作,努力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訴訟服務。
“一張網”運作 布局促推基層治理大網格
群眾的需求在哪里,人民法院的司法服務就跟進到哪里。東海法院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前哨”優勢,以縣城為中心,在東南西北各設立一個中心人民法庭,形成“以點帶面”全方位融入治理的科學空間布局。
雙店法庭地處東海縣西北部,是距縣城最遠的一個法庭。法庭針對地域特性在桃林鎮設立巡回審判點,推出“老鄉好”人民調解室,“點對點”聯系,對各類案件“搶先一步”進行調解;為了服務在外務工的農民老鄉,創新打造“午間法庭”,法官們利用午休時間進行在線調解;結合地方產業特色,與產業園管委會等合作成立“法官工作室”,為千余人提供優質司法服務,及時精準解決民營企業發展的難點、痛點、堵點及法律需求,促進民營經濟領域糾紛源頭化解、就地化解、快速化解。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鑒于各類矛盾糾紛主體和訴求不同,東海法院深入開展“審務進基層、法官進網格”活動,將全院138名干警融入全縣19個鄉鎮(街道)1062個網格,適時開展“上門調”“走訪調”“線上調”“專家調”等形式多樣的調解工作,高效化解基層矛盾糾紛。
“一站式”服務 踐行司法為民高效能
“沒想到半天時間不到,案件就了結了,還不用交訴訟費,真是太方便啦!”當事人稱贊道。
在一起群體性商品房銷售合同糾紛中,法官選取部分代表性案件作為示范案件移送審理。示范案件生效后,隨著法官和人民調解員向平行案件當事人做好群體性糾紛示范裁判機制釋明工作,272件商品房銷售合同糾紛在訴前全部化解,讓當事人不開庭就能拿到逾期交房違約金。
近年來,東海法院積極探索多形式、高效率、低成本的糾紛解決方案,辦好群眾“心頭事”,推動線上線下矛盾糾紛在線咨詢、在線評估、在線調解,搭建婚姻家庭、道路交通、物業糾紛等類型多樣的調解工作室,引入人民調解員、行業組織人員等參與調解,對涉眾型批量案件,引導村鎮(社區)調解組織、行業協會等進行溝通、調解,并通過示范訴訟、典型案例等方式,引導促進矛盾糾紛的預防和化解。
結合東海水晶產業發展,東海法院設立水晶城審務工作站,結合地方經濟特點,設立經濟開發區審務工作站,將司法服務牢牢嵌在基層社會治理生態鏈的最前端。同時,東海法院發出司法建議,促進文物保護法修改完善、嚴格禁止為未成年人訂立婚約行為、規范兒童動漫制作,讓法院司法服務從“抓末端、治已病”到“抓前端、治未病”的司法效能得以實現。
近年來,東海縣法院嚴格落實“堅持將非訴訟糾紛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的要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通過不斷探索更多高效便捷、貼近群眾的糾紛解決方案,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用特色司法服務,繪就最美“楓”景。
融合法庭 激活矛盾化解“一站通”
東海法院下設四個派出法庭,轄區面積大,人口分布多,受理案件的對象大部分是老百姓,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解決問題而非打官司。作為化解矛盾糾紛第一線,如何更加充分發揮好法庭“橋頭堡”作用,東海法院一直在創新中探索實踐。
更主動,將為民服務關口移至群眾身邊
“在融合法庭,法官和調解員解開了我們兩家的‘心結’,問題也得到實質化解。”一起土地糾紛連同一起房屋糾紛在石梁河鎮南辰村融合法庭順利解決。
東海法院立足化解矛盾糾紛第一線,把握“及時”和“就地”兩個要件,通過融合法庭的建設強化資源整合、信息融合、力量聚合,深化矛盾糾紛源頭化解,搭建法院和基層解紛力量“雙向奔赴”的交匯站,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民的司法服務。
近年來,物業糾紛矛盾呈多發頻發態勢。對此,東海法院與物業糾紛集中的社區成立物業糾紛融合法庭,打造“訴前調解+司法確認+示范裁判”的三位一體解紛模式,推進物業糾紛高效化解。
針對金融糾紛大幅增長,缺席判決率高、執行到位率低的實際情況,東海法院探索建立金融融合法庭,以保全促調解、申請電子支付令、建立預查廢證明機制、優化借款合同條款等方式,從源頭上防范和減少金融糾紛。
東海法院下轄的四個人民法庭積極與地方黨委政府對接,充分利用現有的鄉鎮綜治中心、法官工作室、審務工作站等掛牌成立融合法庭,實現人民法庭與鎮、村兩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臺相融合。
青湖法庭針對石梁河水庫養殖業和水上安全問題,設立水上巡回審判站,在葡萄、草莓等特色產業區設置特色農業巡回審判站,充分發揮王廣銀調解工作室的品牌優勢;白塔法庭結合轄區吊車企業多的特點,在工業園區、工業集散地建設融合法庭,幫助企業排憂解難;雙店法庭針對循環經濟產業園糾紛,專項開展再生資源行業類買賣合同糾紛訴源治理,打造“老鄉好”特色調解品牌;房山法庭利用融合法庭高效調解涉村土地糾紛。
更專業,讓調解貫穿矛盾糾紛化解始終
為借助基層調解力量聯合化解屬地案件,東海法院建設法庭人民調解員流動工作站,通過工作站對接政府社會綜合治理網格,打通地方綜合治理平臺,在適用委托調解、邀請調解、“1+1+1”調解模式的同時,充分發揮社會各界人士的力量,推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同時,該院將調解員深度嵌入法庭審判團隊,建立“1員額法官+1法官助理+1書記員+1調解員”的團隊,充分運用數據平臺及微信群組,開展巡回調解、巡回審判,將矛盾糾紛化解在第一線,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元、高效又便捷的解紛需求。
在“彩虹家事調解工作室”里,20起涉民生系列案通過訴調對接順利化解。因裝修公司突然“玩消失”,公司員工、業主、材料供應商心急火燎,8名業主、11名材料供應商和2名勞務人員陸續向東海法院提出訴訟。員額法官、調解員、法律工作者等多方參與調解,最終,經過近一個月的聯動調解,裝修公司同意及時退還剩余裝修款項,支付拖欠勞務費和材料款,該起批量糾紛得以一并實質化解。
配齊配強基層法庭人民調解力量,是融合法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點。近年來,東海法院以“彩虹家事調解工作室”“王廣銀訴前調解工作室”等特色調解工作室為示范,持續深入推進多元解紛,使優秀人民調解員融入基層治理的“網格”中,切實提升基層解紛水平,促進全縣訴調對接工作獲得全面突破。
更延伸,從源頭上預防減少社會矛盾
“陸法官的講座,對我們老年人幫助是很大的,以后我們對于上門推銷特效藥品、低價旅游陷阱都會提高警惕,可不能貪圖小利。”古莊村村民聽完法庭法律知識講座后感慨道。
東海法院主動延伸司法職能觸角,將司法職能融入社會治理,協調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端和疏導端發力,將法官融入鄉村、社區、網格、學校、企業、軍營,協助村居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訴前調解、法治宣傳等工作。
融合法庭著重抓好各種舉措銜接,實現法治宣傳常態化,從源頭上加強普法。干警們時常與村民面對面,通過生動的案例現場釋法,聽聽村民們的法律需求,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
與此同時,東海法院出臺一系列制度確保從源頭上化解矛盾糾紛。該院主動融入黨委領導的社會治理體系,與縣委政法委聯合出臺《關于將萬人起訴率納入依法治縣考核指標的實施意見》,與公安局、司法局、信訪局、民政局、縣婦聯等8家單位聯合出臺《關于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實現非訴訟與訴訟對接、深化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打造“無訟村居”的實施方案》,積極參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臺建設,形成訴訟與非訴訟糾紛解決銜接體系,壓降民事案件萬人起訴率。
數字賦能 激活社會治理“智細胞”
近年來,東海縣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數字化模式,應用“江蘇微解紛”“數字微法庭”等平臺,將法院工作“觸角”延伸到社會治理末端,激活多元解紛、訴訟服務的“智細胞”,推動基層社會治理不斷提質增效。
從分散到融合 讓矛盾化解在家門口
2024年7月,一起建房施工合同糾紛通過“江蘇微解紛”平臺將案件分流至桃林鎮各莊村。調解組織線上人民調解員流動工作站接收信息后,法官和兩名村干部便通過電話交流了案情。次日下午,法官、各莊村黨支部書記、人民調解員一同前往施工現場。近三個小時的調解后,雙方當事人解開心結。
建房施工合同糾紛在農村常有發生,以往的調解方式處理流程繁瑣、耗費時間長,如今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兩日便實現案結事了。
為充分整合多元解紛資源,東海法院應用“江蘇微解紛”平臺,聯合鄉鎮綜治中心、法官工作室、審務工作站、人民調解員,將矛盾糾紛化解在人民群眾家門口,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該院將鄉鎮及街道的政法委員、村、社區書記和網格員錄入“江蘇微解紛”平臺,充分運用鎮村綜治網格工作群、居民微信服務群,建立線上人民調解員流動工作站,24小時接收群眾訴求信息、咨詢事項等內容,實現數據信息共享、糾紛網格推送、難點集中解決。同時,該院建立融合商會調解、律師調解等多元化解和分層過濾機制,推動糾紛化解向“協商共治”轉變,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
從線下到云端 跨網高效庭審暖人心
“真方便!身在千里之外也能參加庭審,還讓我節省了不少路費呢。”近日,東海法院青湖法庭利用“數字微法庭”平臺成功調解一起跨國離婚糾紛,身在澳大利亞的當事人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
東海法院努力滿足人民群眾“低成本”“高效率”“零距離”的需求,應用“數字微法庭”平臺,支持調解、證據交換、詢問、庭審等環節線上進行,隨時隨地為當事人、律師、法官搭建“云端”法庭,有效解決偏遠地區人民群眾辦事遠、成本高、不方便等問題。
截至2025年4月,東海法院通過“數字微法庭”平臺處理案件近3000件,充分利用互聯網跑出審判工作加速度,有效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從傳統到創新 開啟指尖普法新模式
近年來,東海法院順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利用互聯網擴大宣傳力度,主動融入基層社會治理格局,突破傳統單調普法模式,打造“互聯網+普法”,推動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方位普法格局。
東海法院向人民群眾問需求,從田間地頭找素材,通過短視頻、微電影、直播等形式,打破普法工作時間、空間的限制,讓法律知識走到群眾身邊;利用短視頻對普法內容再包裝,打造“互聯網+”普法宣傳陣地,開啟“指尖普法”模式;選擇有典型意義的案件,如道路交通、校園欺凌等案件,以微電影的形式情景再現,以案說法;在抖音、微信視頻號開展“少兒模擬法庭”“線下巡回審理+線上網絡直播”;在微信公眾號開設法律服務專欄,打造數字普法等多樣化欄目,讓更多群眾足不出戶學到法律知識。
來源:江蘇法治報
記者:王曉紅
通訊員:李思宇、陸大娟、劉康樂
編輯:王瑞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