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距今已2000多年歷史,《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起源于軒轅黃帝,后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一般認為集結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
黃帝內經
六節藏象論
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應為地,見注解)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終,而天度畢矣。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愿聞氣數,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形臟四,神臟五,合為九臟以應之也。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愿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帝曰:請遂聞之。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以六六之節構成一年,地以九九制會應之,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與天地相應,這些說法已聽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答:你提的問題很高明啊!請讓我就此問題談談看法。六六之節是指用干支配合計數的六十天輪回六次為一年,用來確定天道的尺度(簡稱天度);九九制會是指用長度為九寸(漢尺)的黃鐘律管標定的乘九的長度測量天道的準度(讀注:后面還要說日晷測量),以應和萬物氣化的度數(簡稱氣數)。天度,是計算日、月的運行軌跡的。氣數,是標志萬物化生之用的。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它們的運行有一定的軌跡,其環周也有一定的度數,每一晝夜,日行一度(指太陽歷法),月行十三度有余(指月亮歷法或陰歷)。所以,大月、小月加起來三百六十五天成為一年,由于月亮運行的分度不足,節氣有盈余,于是產生了閏月(指陰陽合歷,延用至今的中國農歷是其中一種)。確定了歲首冬至日為天度年(指《內經》獨創的五運六氣歷,屬于陰陽合歷的一種)的開始,用圭表的日影確定正午的時間,隨著日月的運行而推算節氣的盈余,直到歲尾,整個天度的變化就可以完全計算出來了。 黃帝說:我已經明白了天度,我還想知道氣數是怎樣與天度配合的呢? 岐伯說:天以六六為節制,地以九九之數配合天道的準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環六次而成一個周甲,周甲重復六次而一年終了,這是三百六十日的計算方法。自古以來懂得天道的人都知曉,生命存在的根本,在于天地陰陽的變化,地的九州,人的九竅,都與天氣相通。所以說,天衍生五行,而陰陽又依盛衰消長各分為三。三氣合而成天,三氣合而成地,三氣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氣,在地分為九州,在人體分為九臟。所以說,有形的臟有四個(指:胃、大腸、小腸、膀胱),藏神的臟有五個(指:心、肝、脾、肺、腎,分別藏無形的:神、魂、意、魄、志),合成九臟,以應天地之氣。 黃帝說:我已經明白了天的六六之節,大地和人的九九制會,以及它們相互配合的道理。先生說氣的盈余積累成為閏月,我想聽您講一下是什么氣呢?請您啟發我的蒙昧,解釋我的疑惑! 岐伯說:這是上天秘而不宣的理論,先師傳授給我的。 黃帝說:就請全部講給我聽。
原文: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有也。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帝曰:有不襲乎?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于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于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太素》作少)陰,通于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太素》作太)陰,通于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譯文: 岐伯說:五日稱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稱為一氣,六氣(九十日)稱為一時,四時(三百六十日)稱為一歲,而一歲的四時,則各隨五行中的一行來主管當時的氣候變化。五運隨(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對應的溫、熱、濕、燥、寒五氣的變化而)遞相承襲,各有當旺(主氣)之時,到一年終結時,再從頭開始循環,一年分為四時,四時分布六個節氣(共二十四節氣),逐步推移,如環無端,每一節氣中再分三候(共七十二氣候),也是這樣的推移下去。所以說,不知當年所加臨的主氣、客氣什么,不知道主氣、客氣盛衰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人體虛實的原因,那就不能做醫生。 黃帝說:五種氣的運行(五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它的太過與不及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五種氣更迭主宰時令,互有克制,從而有盛衰的變化,這是正常的現象。 黃帝說:“平氣”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就是沒有太過或不及的情況。 黃帝說:太過或不及的情況怎樣呢? 岐伯說:這些情況在經書中都有記載。 黃帝說:什么叫做克制? 岐伯說:春克長夏,長夏克冬,冬克夏,夏克秋,秋克春,這就是時令根據五行規律而互相克制的情況。同時,時令又依其五運之氣的屬性來分別影響各臟。 黃帝說:怎樣知道它們之間的相克情況呢? 岐伯說:首先要推求氣候到來的時間,一般從立春日開始向下推算。如果主氣時令未到而客氣的氣候先到,稱為“太過”,太過就會使客氣侵侮其不能克制的主氣(相侮),加倍地欺凌其克制的主氣(相乘),這就叫做“氣淫”。分不出發生“氣淫”的特殊情況,致使邪氣內擾于人,醫生就不能控制了。主氣時令已到而客氣的氣候未到,稱為“不及”,不及則客氣所克制的主氣因缺乏制約而妄行,客氣所生的主氣因缺乏資助而困弱,其所不能克制的主氣則會更加受到侵迫,這就叫做“氣迫”。所說的要推求正常氣候到來的時間和氣候的太過與不及,就是要根據正常的氣候為標準來衡量季節氣候到來的早或晚。要謹慎地觀察時令氣候的變化,預測氣候到來的時間。假如實際氣候與主氣時令的正常氣候相反,又不能分辨出五運之氣,就會邪病內擾人體,醫生就不能控制了。 黃帝說:五運之氣有沒有不按照次序更替的情況呢? 岐伯說:司天的五運之氣,在四時中的分布不能沒有常規。如果五運之氣不按規律依次更替,就是反常的現象,反常就會使人發生病變。 黃帝說:反常氣候會使人發生什么樣的病變呢? 岐伯說:氣候變化劇烈就容易導致人生病,如在某一時令出現的反常氣候,為當旺的主氣所能制勝,則其病輕微;若為當旺主氣所不能制勝,則其病深重;而若同時感受其他邪氣,就會造成死亡。所以,反常氣候的出現,不在其所克制的當旺主氣的時令,病就輕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當旺主氣的時令,則病深重。 黃帝說:好。我聽說由于天地之氣相合而生成有形的萬物,又因為天地之氣的變化多端以至萬物形態各異,并根據各自差異來確定萬物不同的名稱。天地之間,五運之氣,陰陽的變化,它們對于萬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個少些,哪個多些,可以聽你講一講嗎? 岐伯說:問的實在詳細呀!天極其廣闊,不可測度;地極其博大,也很難計量,像您這樣偉大神靈的圣主既然發問,就請讓我陳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草木顯現五色(青、赤、黃、白、黑),而五色的變化,是看也看不盡的;草木產生五味(酸、苦、甘、辛、咸),而五味的醇美,是嘗也嘗不完的。人們對色味的嗜欲不同,而各色味是分別與五臟相通的。天供給人們以五氣(臊、香、焦、腥、腐),地供給人們以五味。五氣由鼻吸入,貯藏于心和肺,其氣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潤,聲音洪亮。五味入于口中,貯藏于腸和胃,經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內注五臟以養五臟之氣,臟氣和諧就能有生化機能,津液隨之生成,生命精氣神的活力也就自然產生了。 黃帝說:內藏外象(藏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心,是生命的根本,為神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于面部,其充養的組織在血在脈,為陽中的太陽,與夏天的氣相通。肺,是氣的根本,為魄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汗毛,其充養的組織在皮膚,為陽中之少陰,與秋天的氣相通。腎,主蟄伏,是封藏真氣的根本,為陰精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頭發,其充養的組織在骨,為陰中之太陰,與冬天的氣相通。肝,是罷極(指罷官,在此意指解除疲勞)之本,為魂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手指、腳趾的指甲,其充養的組織在筋,可以生養血氣,其味酸,其色蒼青,為陽中之少陽,與春天的氣相通。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倉廩之本,為營氣所居之處,因其功能像是盛貯食物的器皿,故稱為器,它們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糟粕,管理飲食五味的轉化、吸收和排泄,其榮華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養的組織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黃,都為至陰一類,與土氣相通。以上十臟功能的發揮,都取決于膽氣(中正之官)的升發。 所以說,人迎脈大于平時一倍,病在少陽(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大兩倍,病在太陽(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大三倍,病在陽明(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大四倍以上,為陽氣太過,陰無以通,稱為“格陽”。寸口脈大于平時一倍,病在厥陰(足厥陰肝經、手厥陰心包經);大兩倍,病在少陰(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大三倍,病在太陰(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大四倍以上,為陰氣太過,陽無以交,稱為“關陰”。若人迎脈與寸口脈俱大于常時四倍以上,為陰陽氣俱盛,不得相榮,稱為“關格”。關格之脈盈盛太過,標志著陰陽極為亢盛,不再能夠達于天地陰陽經氣平和調順的狀態,會很快死去。
一直以來,我對于讀書的態度都是比較隨性的,總是跟著自己的興趣走,覺得怎么開心怎么來,從來沒有太在意過讀書的方式和細節。然而,今天參加果雪兒少兒中醫經典誦讀課程之后,我的這種觀念悄然發生了變化。
直播課程一開始,雖然隔著屏幕,我依然被那種莊重而神圣的氛圍深深吸引。老師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對待經典書籍的那種尊重和敬畏之情,讓我深受觸動。老師告訴我們,“讀書就要有讀書的樣子”,讀書不僅僅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方式,更是一種修養身心的過程。在誦讀中醫經典時,我們要端正姿勢、神情專注,這樣才能盡量身心合一,真正領略到中醫經典的魅力。這看似簡單的動作要求,卻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專注與寧靜。當我挺直腰板,雙手捧書,用心去感受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時,我發現自己竟然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內容,仿佛跨越了時空與中醫圣賢面對面一樣,享受到一種久違的沉靜、喜悅。
回想起自己以前的讀書習慣,我不禁有些汗顏。我常常是躺在床上、窩在沙發里,隨心所欲地翻閱書籍,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姿勢是否會對視力、對頸椎造成不良影響,更沒有意識到讀書姿勢背后所蘊含的深意。而今天,在果雪兒少兒中醫經典誦讀課程老師的引導下,我學會了如何正確地坐直身體,如何調整呼吸,讓自己在誦讀的過程中保持專注和平靜。
當然,最讓我興奮的還是對《醫學三字經》的學習。這部中醫經典著作以簡潔明了的三字句式,闡述了中醫的基礎理論和臨床運用,讀起來朗朗上口,既易于記憶又便于理解。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字一句地誦讀,每一個音節都仿佛帶著一股神奇的力量,讓我對中醫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通過這次課程,我深刻認識到,讀書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責任,是一種修養身心的過程。作為家長,我有責任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讓他們從小就學會尊重經典、愛惜書籍。同時,我也希望在接下來的果雪兒少兒中醫經典誦讀課程中,繼續跟隨老師深入學習中醫經典,并和孩子一起探索中醫的奧秘,感受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魅力。我相信,在這條道路上,我會收獲更多的智慧與成長,也會將這份對中醫經典的尊重與珍愛傳遞給更多的人。
一位家長。
(果雪兒中醫經典誦讀工程:《醫學三字經》課程家長系列分享)
果雪兒少年兒童中醫啟蒙,依托北京師范大學課題組成果,以及依托中醫藥大學專家資源,面向幼兒園、學堂、企事業單位等機構提供系列中醫課程合作服務;面向家庭提供中醫兒童營、中醫少年營、中醫游戲班、中醫誦讀營等線上課程,以及提供走進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夏令營、中醫冬令營等。
咨詢聯系果雪兒少兒中醫啟蒙黃老師。
咨詢聯系黃老師:微信號“ guoyiqimeng ”(“國醫啟蒙”全拼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