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距今已2000多年歷史,《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起源于軒轅黃帝,后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一般認為集結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
黃帝內經
壹
陰陽別論
原文: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別于陽者,知病處也,別于陰者,知生死之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別于陽者,知病忌時,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 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其傳為索澤,其傳為?疝。
譯文: 黃帝問道:人有四經十二從,這是什麼意思?歧伯回答說:四經,是指與四時相應的正常脈象,十二從,是指與十二個月相應的十二經脈。 脈有陰有陽,能了解什麼是陽脈,就能知道什么是陰脈,能了解什么是陰脈,就能知道什么是陽脈。 陽脈有五種,就是春微弦,夏微鉤,長夏微緩,秋微毛,冬微石。五時各有五臟的陽脈,所以五時配合五臟,則為二十五種陽脈。 所謂陰脈,就是脈沒有胃氣,稱為真臟脈象真臟脈是胃氣已經敗壞的象征,敗象已見,就可以斷其必死。 所謂陽脈,就是指有胃氣之脈。 辨別陽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病變的所在;辨別真臟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時期。 三陽經脈的診察部位,在結喉兩旁的人迎穴,三陰經脈的診察部位,在手魚際之后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狀態之下,人迎與寸口的脈象是一致的。 辨別屬陽的胃脈,能知道時令氣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別屬陰的真臟脈,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時期。 臨證時應謹慎而熟練地辨別陰脈與陽脈,就不致疑惑不絕而眾議紛紜了。所謂脈象的陰陽,脈去為陰,脈來為陽;脈靜為陰,脈動為陽;脈數遲為陰,脈數急為陽。 凡診得無胃氣的真藏脈,例如:肝脈來的形象,如一線孤懸,似斷似絕,或者來得弦急而硬,十八日當死;心脈來時,孤懸斷絕,九日當死;肺脈來時,孤懸斷絕,十二日當死;腎脈來時,孤懸斷絕,七日當死;脾脈來時,孤懸斷絕,四日當死。 一般地說:胃腸有病,則可影響心脾,病人往往有難以告人的隱情,如果是女子就會月經不調,甚至經閉。若病久傳變,或者形體逐漸消瘦,成為“風消”,或者呼吸短促,氣息上逆,成為“息賁”,就不可治療了。 一般地說:太陽經發病,多有寒熱的癥狀,或者下部發生癰腫,或者兩足痿弱無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傳化,或為皮膚干燥而不潤澤,或變為頹疝。
原文: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萎易,四肢不舉。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陰爭于內,陽擾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結陽者,腫四支。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二陽結,謂之消。 三陽結,謂之隔。 三陰結,謂之水。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譯文: 一般的說:少陽經發病,生發之氣即減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瀉。若病久傳變,或為心虛掣痛,或為飲食不下,阻塞不通。 陽明與厥陰發病,主病驚駭,背痛,常常噯氣、呵欠,名曰風厥。 少陰和少陽發病,腹部作脹,心下滿悶,時欲嘆氣。 太陽和太陰發病,則為半身不遂的偏枯癥,或者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或者四肢不能舉動。 脈搏鼓動于指下,來時有力,去時力衰,叫做鉤脈;稍無力,來勢輕虛而浮,叫做毛脈;有力而緊張,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脈;有力而必須重按,輕按不足,叫做石脈;既非無力,又不過于有力,一來一去,脈象和緩,流通平順,叫做滑脈。 陰陽失去平衡,以致陰氣爭勝于內,陽氣擾亂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陽熏肺,發生喘鳴。 陰之所以不能生化,由于陰陽的平衡,是謂正常。 如果以剛與剛,則陽氣破散,陰氣亦必隨之消亡。 倘若陰氣獨盛,則寒濕偏勝,亦為剛柔不和,經脈氣血亦致敗絕。 屬于死陰的病,不過三日就要死;屬于生陽的病,不過四日就要死。 所謂生陽、死陰:例如肝病傳心,為木生火,得其生氣,叫做生陽;心病傳肺,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陰,肺病傳腎,以飲傳陰,無陽之候,叫做重陰;腎病傳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陰,是不治的死癥。 邪氣郁結于陽經,則四肢浮腫。 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邪氣郁結于陰經,則大便下血,以陰絡傷則血下溢,初結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陰經陽經都有邪氣郁結,而偏重于陰經方面的,就會發生“石水”之病,少腹腫脹。 邪氣郁結于二陽(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則腸胃俱熱,多為消渴之癥。 邪氣郁結于三陽(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則多為上下不通的隔癥。 邪氣郁結于三陰(足太陰脾、手太陰肺),多為水腫膨脹的病。 邪氣郁結于一陰一陽(指厥陰和少陽)多為喉痹之病。 陰脈搏動有力,與陽脈有明顯的區別,這是懷孕的現象。
原文: 陰陽虛,腸澼死。 陽加于陰,謂之汗。 陰虛陽搏,謂之崩。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平旦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譯文: 陰陽脈(尺脈、寸脈)具虛而患痢疾的,是為死癥。陽脈加倍于陰脈,當有汗出。陰脈虛而陽脈搏擊,火迫血行,在婦人為血崩。三陰(指手太陰肺、足太陰脾)之脈,俱搏擊于指下,大約到二十天半夜時死亡;二陰就(指手少陰心、足少陰腎)之脈俱搏擊于指下,大約到十三天傍晚時死亡;一陰(指手厥陰心胞絡、足厥陰肝)之脈俱搏擊于指下,而鼓動過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陰三陽之脈俱搏,心腹脹滿,陰陽之氣發泄已盡,大小便不通,則五日死;三陽(指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之脈俱搏擊于指下,患有溫病的,無法治療,不過十日就要死了。
一直以來,我對于讀書的態度都是比較隨性的,總是跟著自己的興趣走,覺得怎么開心怎么來,從來沒有太在意過讀書的方式和細節。然而,今天參加果雪兒少兒中醫經典誦讀課程之后,我的這種觀念悄然發生了變化。
直播課程一開始,雖然隔著屏幕,我依然被那種莊重而神圣的氛圍深深吸引。老師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對待經典書籍的那種尊重和敬畏之情,讓我深受觸動。老師告訴我們,“讀書就要有讀書的樣子”,讀書不僅僅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方式,更是一種修養身心的過程。在誦讀中醫經典時,我們要端正姿勢、神情專注,這樣才能盡量身心合一,真正領略到中醫經典的魅力。這看似簡單的動作要求,卻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專注與寧靜。當我挺直腰板,雙手捧書,用心去感受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時,我發現自己竟然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內容,仿佛跨越了時空與中醫圣賢面對面一樣,享受到一種久違的沉靜、喜悅。
回想起自己以前的讀書習慣,我不禁有些汗顏。我常常是躺在床上、窩在沙發里,隨心所欲地翻閱書籍,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姿勢是否會對視力、對頸椎造成不良影響,更沒有意識到讀書姿勢背后所蘊含的深意。而今天,在果雪兒少兒中醫經典誦讀課程老師的引導下,我學會了如何正確地坐直身體,如何調整呼吸,讓自己在誦讀的過程中保持專注和平靜。
當然,最讓我興奮的還是對《醫學三字經》的學習。這部中醫經典著作以簡潔明了的三字句式,闡述了中醫的基礎理論和臨床運用,讀起來朗朗上口,既易于記憶又便于理解。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字一句地誦讀,每一個音節都仿佛帶著一股神奇的力量,讓我對中醫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通過這次課程,我深刻認識到,讀書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責任,是一種修養身心的過程。作為家長,我有責任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讓他們從小就學會尊重經典、愛惜書籍。同時,我也希望在接下來的果雪兒少兒中醫經典誦讀課程中,繼續跟隨老師深入學習中醫經典,并和孩子一起探索中醫的奧秘,感受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魅力。我相信,在這條道路上,我會收獲更多的智慧與成長,也會將這份對中醫經典的尊重與珍愛傳遞給更多的人。
一位家長。
(果雪兒中醫經典誦讀工程:《醫學三字經》課程家長系列分享)
果雪兒少年兒童中醫啟蒙,依托北京師范大學課題組成果,以及依托中醫藥大學專家資源,面向幼兒園、學堂、企事業單位等機構提供系列中醫課程合作服務;面向家庭提供中醫兒童營、中醫少年營、中醫游戲班、中醫誦讀營等線上課程,以及提供走進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夏令營、中醫冬令營等。
咨詢聯系果雪兒少兒中醫啟蒙黃老師。
咨詢聯系黃老師:微信號“ guoyiqimeng ”(“國醫啟蒙”全拼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