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距今已2000多年歷史,《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起源于軒轅黃帝,后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一般認為集結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
黃帝內經
金匱真言論
原文: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譯文: 黃帝問道:自然界有八風,人的經脈病變又有五風的說法,這是怎么回事呢? 歧伯答說:自然界的八風是外部的致病邪氣,他侵犯經脈,產生經脈的風病,風邪還會繼續經脈而侵害五臟,使五臟發生病變。 一年的四個季節,有相克的關系,比如春勝夏(長夏),(長夏)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某個季節出現了克制它的季節氣候,這就是所謂四時相勝。 東風生于春季,病多發生在肝,肝的經氣輸注于頸項。南風生于夏季,病多發生于心,心的經氣輸注于胸脅。西風生于秋季,病多發生在肺,肺的經氣輸注于肩背。北風生于冬季,病多發生在腎,腎的經氣輸注于腰股。夏季和中央的方位屬于土,病多發生在脾,脾的經氣輸注于脊。 所以春季邪氣傷人,多病在頭部:夏季邪氣傷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氣傷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氣傷人,多病在四肢。 春天多發生鼽衄,夏天多發生在胸脅方面的疾患,夏季多發生腹泄等里寒證,秋天多發生風瘧,冬天多發生痹厥。 若冬天不進行按臍等擾動陽氣的活動,來年春天就不會發生鼽衄和頸項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會發生胸脅的疾患,夏季就不會發生腹泄一類的里寒病,秋天就不會發生風瘧病,冬天也不會發生痹厥、饗泄、汗出過多等病癥。
原文: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平人脈法也。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里,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譯文: 精,是人體的根本,所以陰精內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會得溫熱病。夏暑陽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熱,到秋天就會釀成風瘧病。這是診察普通人四時發病的一般律。 所以說:陰陽之中,還各有陰陽。白晝屬陽,平旦到中午,為陽中之陽。中午到黃昏,則束陽中之陰。黑夜屬陰,合夜到雞鳴,為陰中之陰。雞鳴到平旦,則屬陰中之陽。 人的情況也與此相應。就人體陰陽而論,外部屬陽,內部屬陰。就身體的部位來分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從臟腑的陰陽劃分來說,則臟屬陰,腑屬陽,肝、心、脾、肺、腎五臟都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都屬陽。 了解陰陽之中復有陰陽的道理是什麼呢?這是要分析四時疾病的在陰在陽,以作為治療的依據,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都要根據疾病的部位來施用針刺和貶石的療法。 此外,背為陽,陽中之陽為心,陽中之陰為肺。腹為陰,陰中之陰為腎,陰中之陽為肝,陰中的至陰為脾。 以上這些都是人體陰陽表里、內外雌雄相互聯系又相互對應的例證,所以人與自然界的陰陽是相應的。
原文: 帝曰: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在谿。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里,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譯文: 黃帝說:五臟除與四時相應外,它們各自還有相類的事物可以歸納起來嗎嗎? 歧伯說:有。 比如東方青色,與肝相通,肝開竅于目,經氣內藏于肝,發病常表現為驚駭,在五味為酸,與草木同類,在五蓄為雞,在五谷為麥,與四時中的春季相應,在天體為歲星,春天陽氣上升,所以其氣在頭,在五音為角,其成數為八,因肝主筋。此外,在嗅味為臊。 南方赤色,與心相通,心開竅于耳,經氣內藏與心,在五味為苦,與火同類,在五畜為羊,在五谷為黍,與四時中的夏季相應,在天體為熒惑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脈和五臟,在五音為徵,其成數為七。此外,在嗅味為焦。 中央黃色,與脾相通,脾開竅于口,經氣內藏于脾,在五味為甘,與土同類,在五畜為牛,在五谷為稷,與四時中的夏相應,在天體為鎮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為宮,其生數為五。此外,在嗅味為香。 西方白色,與肺相通,肺開竅于鼻,經氣內藏于肺,在五味為辛,與金同類,在五畜為馬,在五谷為稻,與四時中的秋季相應,在天體為太白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為商,其成數為九。此外,在嗅味為腥。 北方黑色,與腎相同,腎開竅于前后二陰,經氣內藏于腎,在五味為咸,與水同類,在五畜為豬,在五谷為豆,與四時中的冬季相應,在天體為辰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溪和骨,在五音為羽,其成數為六。此外,其嗅味為腐。 所以善于診脈的醫生,能夠謹慎細心地審查五臟六腑的變化,了解其順逆的情況,把陰陽、表里、雌雄的對應和聯系,綱目分明地加以歸納,并把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記在心中。這些理論,至為寶貴,對于那些不是真心實意地學習而又不具備一定條件的人,切勿輕易傳授,這才是愛護和珍視這門學問的正確態度。
一直以來,我對于讀書的態度都是比較隨性的,總是跟著自己的興趣走,覺得怎么開心怎么來,從來沒有太在意過讀書的方式和細節。然而,今天參加果雪兒少兒中醫經典誦讀課程之后,我的這種觀念悄然發生了變化。
直播課程一開始,雖然隔著屏幕,我依然被那種莊重而神圣的氛圍深深吸引。老師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對待經典書籍的那種尊重和敬畏之情,讓我深受觸動。老師告訴我們,“讀書就要有讀書的樣子”,讀書不僅僅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方式,更是一種修養身心的過程。在誦讀中醫經典時,我們要端正姿勢、神情專注,這樣才能盡量身心合一,真正領略到中醫經典的魅力。這看似簡單的動作要求,卻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專注與寧靜。當我挺直腰板,雙手捧書,用心去感受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時,我發現自己竟然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內容,仿佛跨越了時空與中醫圣賢面對面一樣,享受到一種久違的沉靜、喜悅。
回想起自己以前的讀書習慣,我不禁有些汗顏。我常常是躺在床上、窩在沙發里,隨心所欲地翻閱書籍,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姿勢是否會對視力、對頸椎造成不良影響,更沒有意識到讀書姿勢背后所蘊含的深意。而今天,在果雪兒少兒中醫經典誦讀課程老師的引導下,我學會了如何正確地坐直身體,如何調整呼吸,讓自己在誦讀的過程中保持專注和平靜。
當然,最讓我興奮的還是對《醫學三字經》的學習。這部中醫經典著作以簡潔明了的三字句式,闡述了中醫的基礎理論和臨床運用,讀起來朗朗上口,既易于記憶又便于理解。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字一句地誦讀,每一個音節都仿佛帶著一股神奇的力量,讓我對中醫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通過這次課程,我深刻認識到,讀書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責任,是一種修養身心的過程。作為家長,我有責任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讓他們從小就學會尊重經典、愛惜書籍。同時,我也希望在接下來的果雪兒少兒中醫經典誦讀課程中,繼續跟隨老師深入學習中醫經典,并和孩子一起探索中醫的奧秘,感受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魅力。我相信,在這條道路上,我會收獲更多的智慧與成長,也會將這份對中醫經典的尊重與珍愛傳遞給更多的人。
一位家長。
(果雪兒中醫經典誦讀工程:《醫學三字經》課程家長系列分享)
果雪兒少年兒童中醫啟蒙,依托北京師范大學課題組成果,以及依托中醫藥大學專家資源,面向幼兒園、學堂、企事業單位等機構提供系列中醫課程合作服務;面向家庭提供中醫兒童營、中醫少年營、中醫游戲班、中醫誦讀營等線上課程,以及提供走進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夏令營、中醫冬令營等。
咨詢聯系果雪兒少兒中醫啟蒙黃老師。
咨詢聯系黃老師:微信號“ guoyiqimeng ”(“國醫啟蒙”全拼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