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想想,真的有這種可能。
為何宇宙如此廣袤,充滿了無數可能孕育生命的星球,而人類卻至今未捕捉到任何外星人存在的跡象?
有一種引人深思的解釋是:外星人或許存在于高維空間,并且出于某些未知目的,刻意將我們所處空間的額外維度蜷曲起來。
依據廣義相對論,我們日常感知的三維空間并非平整如鏡,而是存在著曲率,且空間彎曲的方向超脫了我們所熟知的三維范疇,如同垂直于水平面的 “向上” 方向,與水平面上的任何方向截然不同。
弦理論則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宇宙維度的認知,提出宇宙實則是 11 維的。只不過,大部分維度極度蜷曲,使得物質的運動被局限在三維空間之中,這或許并非自然巧合,而是外星高等科技的有意為之,導致人類的認知與科學發展被禁錮于三維框架內。
這一假設似乎為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之謎提供了新線索。暗物質與暗能量占據了宇宙質量的 95%,然而,人類除了能探測到它們產生的引力效應外,用現有的任何科學手段都無法直接觀測到它們的 “真面目”。
倘若存在一個高度發達的高維文明,其科技水平達到能夠將粒子運動限制在更低維度,那么地球或許就如同他們精心打造的 “培養皿”。
隨著希格斯玻色子(又稱 “上帝粒子”)及其衰變過程被成功發現與捕獲,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已基本完善。該模型指出,宇宙中僅有 61 種基本粒子,且這些粒子不存在任何空間結構,這意味著基本粒子并非必然要在三維空間中 “安家”。同時,宇宙中只存在四種基本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電磁力以及引力。
強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范圍極其有限。
強相互作用力的力程大約僅為 10^-15 米,弱相互作用力的力程更是短于這個數值。對于高維文明而言,只需將三維空間的 “切片” 與其他物體隔開極短的距離,便能阻斷三維切片內外的強、弱相互作用力。
電磁力雖為長程力,作用距離無限遠,但其只對電荷起作用,高維文明只需避免電荷在附近出現,便可規避其影響。
然而,引力卻截然不同。引力的作用距離同樣無限遠,且只要有質量的物體就會產生引力。即便文明高度發達,想要改變引力這一基本物理定律,難度極大;亦或是他們雖有能力卻選擇不做改變,畢竟隔絕引力所需的難度與成本,相較于其他三種力要高得多。
正因如此,生活在三維空間的我們,只能探測到所謂暗物質和暗能量產生的引力,卻始終無法直接觀測到它們。
例如,星系旋轉速度的理論值與實際觀測值存在顯著偏差,這一現象也成為了支持暗物質存在的重要證據之一。
從維度差異的角度來看,三維生物與四維生物之間的差距,遠遠超過人類與小白鼠之間的差距。人類與小白鼠至少在視野和神經系統的基本構造上存在一定相似性,但三維生物的視野僅能觸及三維物體的表面,而四維生物卻能一眼看穿三維物體的內部所有細節。
以人體結構為例,人類需要借助核磁共振、CT 等復雜技術,且只能逐層觀察,而四維生物則能像人類一眼看清一幅畫的全貌一樣,毫無阻礙地洞察人體內部的全部。
若將視野類比到二維世界,二維生物的視野會被二維物體所阻擋,只能看到物體的輪廓線,這與三維生物觀察三維物體的表面極為相似。
三維生物與高維生物之間的最大差異,并非僅僅體現在視野上,神經系統的差異更為顯著。在二維空間中,由于所有神經元只能分布在平面上,軸突與軸突、軸突與血管無法相互交叉,否則會切斷連接,這極大地限制了大腦的復雜構造。
同理,在四維生物眼中,三維生物的神經系統構造也相對簡單。四維生物的神經系統復雜度遠超三維生物,其血管和神經元軸突能夠在四維空間中延伸。基于三維空間想象,四維物體的表面即為三維,細胞間交換運輸營養物質的效率相較于三維空間要高得多,這使得四維生物完全可以采用與三維生物截然不同的神經系統構建策略。由此推測,四維生物在大腦的認知能力、記憶力和計算力等方面,極有可能遠遠超越人類。
三維生物所處的宇宙是四維時空(需注意,四維空間與四維時空并非同一概念)。對于普通人而言,四維時空中的蟲洞結構猶如天書般難以理解,但在四維生物眼中,蟲洞的結構或許就如同人類眼中的下水管道一樣清晰明了。
當我們嘗試從三維視角去想象四維空間時,會發現其復雜程度超乎想象。
例如,四維空間中最簡單的幾何物體 —— 超立方體(又稱正八胞體)
在旋轉過程中,從三維視角看,似乎在不斷改變形狀,但實際上正八胞體本身并不存在形變,這與三維空間中立方體旋轉時,從某個角度看平行四邊形在不斷變形,而立方體本身不變形的原理類似。
此外,還有正 5 胞體、正 24 胞體、正 120 胞體和正 600 胞體等四維幾何體,它們分別對應著三維空間中的正四面體、正八面體、正十二面體和正二十面體。
正五胞體
正24胞體
正120胞體
正600胞體
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幾何體的形變或面與面的穿透現象,實際上只是基于三維空間認知所產生的錯覺,它們僅僅是在進行自轉而已。在四維空間中,這些幾何體已是最為簡單的存在形式,由此可見,四維生物體的構造復雜程度難以估量,他們在四維空間中創造的工具也必定遠超人類的想象。
即便是人類頂尖的數學家,也僅僅能夠理解四維空間中的部分幾何物體,對于普通人而言,想要想象四維空間都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不用說理解高維空間了。
更何況,外星文明所處的空間維度可能遠超四維,是五維甚至更高維度的存在。
多一個空間維度,帶來的不僅僅是幾何學上的巨大跨越,更是物理學領域的顛覆。在高維空間中,要使粒子擁有穩定的軌道,現有的物理學常數、力學、材料學、化學以及宇宙學等知識體系,幾乎都需要推倒重來。
目前,除了高維幾何方向的少數數學家對高維空間有所研究外,其他領域基本無人涉足,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高維空間的奧秘。據了解,除了一些非專業的 “民科” 嘗試探討外,還沒有科學家能夠準確描述五維空間(五維空間 + 一維時間)中的生物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形式。
即便像電影《星際穿越》中所展現的 “五維” 世界,實際上也只是四維空間加上一維時間,其復雜程度已讓觀眾燒腦不已。
畢竟,想要想象和理解一個事物,首先需要能夠對其進行描述,而對于高維空間中的生物,人類目前連描述都難以做到,更遑論想象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