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蕾蕾,主任醫師,教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科研處副處長、心內科腫瘤心臟病亞專科主任,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
PART 01、從臨床到管理:跨界與突破
清晨七點半,程蕾蕾已經準時出現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門診。作為一位臨床經驗豐富的專家,她憑借二十多年的從醫經歷,每年接診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腫瘤心臟病患者,為這些遭受雙重打擊的病患竭盡所能排憂解難。而在她辦公室的電腦屏幕上,跳動的專利數據默默揭示了她另一重關鍵身份——醫院科研處副處長。十六載光陰荏苒,她成功將中山醫院的年專利轉化量從寥寥數項提升至每年超過100項的壯觀規模,實現了創新思維“來自臨床、再回歸臨床”的華麗轉型。
回顧2009年,程蕾蕾接手這項科研管理任務時,這家中國人自己創建的大型醫院全部有效專利僅80項、轉化工作幾乎從零起步。“臨床醫生的創新火花不應被繁瑣流程所束縛,”她堅定地開啟雙線作戰模式,憑借臨床與管理并行的獨特視角,積極探索破局之路。
PART 02、專業防線:鑄就質量管控堅盾
醫療領域是專利非正常申請的重災區,但憑借卓越的前瞻性,在醫院黨政領導的支持與指點下,程蕾蕾帶領團隊早在十多年前便為中山醫院構建起堅實的專利質量防線:醫院與多家代理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通過"三年一考核、授權率定去留"的競爭模式,有效杜絕了非正常專利申請率。"專業的事必須交給專業的人做",她強調,"我院給到代理機構合理利潤空間,請他們為醫院守住質量底線"。
PART 03、專利趕集:激活構建自由創新生態
在構建醫院創新生態的過程中,程蕾蕾將“興趣驅動”的理念延伸至管理實踐。這種管理智慧,源自她作為母親的深刻反思。“我曾犯過典型的實用主義錯誤”,她提及孩子初中選修第二外語的經歷時,眼中流露出遺憾。當時,女兒因喜歡動漫想學日語,卻被引導選擇了“應用更廣”的法語,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很大打擊。“如果重來一次,我一定會支持她追隨興趣,讓她充分自由選擇。就像專利轉化,真正的內驅力永遠源于熱愛而非功利。”
這種認知深刻影響著她的管理哲學——醫院每周三的“專利趕集”日,她堅持打造零門檻的開放平臺,努力為所有人創造自由探索的空間,“讓創新者像孩童般保持好奇,我們負責將繁瑣的流程變成順滑的軌道。”在這里,醫務人員帶著靈光乍現時緊急記下的手繪草圖、自制的手術器械原型,與來自社會的企業人員、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展開熱烈的思維碰撞。堅持“零考核、全開放”原則,程蕾蕾帶領團隊持續打造超過八個、規模接近3000人的專利社群,通過實時播報轉化動態,用“隔壁科室成功案例”點燃群體創新熱情。這種“滾雪球”效應使中山醫院專利轉化量實現不斷增長,2023年和2024年轉化項目更是突破百項。
PART 04、流程革命:為臨床生產力松綁
程蕾蕾帶領團隊主導的專利轉化流程改革,精準靶向醫護人員的痛點,致力于簡化冗繁流程,使醫護人員能夠將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臨床工作與創新思考中。其提供的保姆式服務最令人稱道:醫院直接統一支付專利申請及維護費用,發明人無需再經歷繁瑣的報銷流程;她將專利申請簡化為"填一頁紙、拍一張圖"的極簡流程,由醫院簽約合作專業機構24小時響應發明人需求,并提供全方位的制圖協助、查新協助、價值評估等全流程配套服務,盡可能地為醫護人員的創新之路掃清障礙。
PART 05、價值平衡:專利價值的“量子坍塌”理論
程蕾蕾提出一個獨到見解,認為專利的價值猶如“量子坍塌”,即在你關注它時,其價值得以顯現;而當你忽視它時,則其價值束之高閣。針對醫療專利這一國有資產定價的棘手問題,她設計了靈活且富有創新的應對策略。
首先,構建科學的評估體系。一方面,全面量化研發成本,涵蓋人力、設備等各項細化指標,以此作為談判的堅實依據,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另一方面,通過供需雙方自主協商細節,形成契合市場規律的轉化價格,借助市場無形之手促成轉化。
其次,打造市場化協作網絡。大膽開放與全國第三方轉化機構的合作,堅持“貢獻決定分成”的原則,只要對專利轉化有所貢獻,即按貢獻大小給予合理回報,此舉極大激發了外部資源與渠道的積極參與,有力推動了專利轉化的實現。
PART 06、知識共享:泛起臨床到行業的漣漪
程蕾蕾的跨界實踐不僅活躍于知識產權領域,更致力于將自身的專業醫學知識從臨床一線傳遞至更廣闊的社會層面。她精心打造了超過1500個醫學答疑短視頻,微博平臺粉絲數突破30萬,抖音平臺粉絲數超過10萬。此外,她利用業余時間撰寫并出版了心血管科普故事書《說句心里話》系列等,其作品憑借其深遠的社會影響力,榮獲“健康中國十大杰出科普作品”等多項殊榮。同時,《我在中山管專利》一書也已順利完成,擬于今年正式出版,全面分享了充滿創新活力的專利生態管理經驗。
PART 07、結語啟示:系統創新照亮醫療創新之路
如今的中山醫院科研處,創新實踐已深植于日常運營的各個層面。這些耀眼數字的背后,蘊藏著更為深刻的變革——當臨床需求通過系統化的渠道精準對接產業資源,醫療創新正從偶然走向必然,成為推動醫學進步的持續動力。優秀的機制能讓正確的事自然發生。程蕾蕾的實踐為醫療行業帶來了三重寶貴啟示:
專業的事專業做:借助代理機構前置過濾、信息化系統賦能等手段,構建起堅固的合規防線,確保專利質量與管理效率的雙重提升。
讓臨床回歸臨床:通過極簡流程與全周期服務,切實釋放醫護人員的創新潛能,使他們能夠心無旁騖地專注于臨床工作與科研創新。
生態大于個體:開放協作網絡,打破醫院圍墻,實現需求與能力的精準對接,匯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動醫療創新。
這位依然堅守每周出診的臨床專家,正帶著“中山經驗”向更廣闊的領域邁進,她牽頭組建并開設華東地區首個腫瘤心臟病學多學科聯合門診。在程蕾蕾看來,中國醫療創新的未來,正蘊藏在每一個診室中尚未被充分發掘的臨床需求之中,等待著被挖掘、被實現,為人類健康事業帶來更多的希望與可能。
來源: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