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句話的含金量被當下家長們對學區房、課外班等一系列的投資中,一再提升。
因此當珠海科技學院近年來頻頻獲得政府、行業與海外名校的“雙向奔赴”,逐漸成為區域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地時,該校31000元/年左右的學費標準已經難以引發熱烈的討論,家長已經從從這所高校的“成長加速度”中找到了答案——與其說這是單純的教育支出,不如將其視為一份通向高質量發展的“成長投資”。
從珠海市民政局副局長帶隊深入校園調研的舉動,就能窺見地方政府對珠科的高度倚重。在健康城市建設的關鍵賽道上,民政局將破解養老政策難題、優化康養服務的期待寄托于該校健康學院的科研成果。該校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參與社區康養實踐、護理技能實訓室與虛擬仿真實驗室的硬核配置,讓課堂知識與老齡化社會的真實需求無縫對接。
這種“入學即入行”的培養模式,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積累真實的行業經驗,而政府將政策研究課題向高校傾斜的信任票,恰恰證明了學校專業建設與區域經濟脈搏的同頻共振,也為學生們謀取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更值得關注的是該校在創新創業賽道的布局,市級科技創業孵化載體的認定,標志著珠科已搭建起從創意萌芽到產業落地的完整生態鏈。當多數高校還停留在創業計劃書競賽階段時,珠科學子已在25.1萬平方米的實踐基地里打磨出2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更通過18個校外基地獲得千萬級投融資對接機會。
這種“真刀真槍”的創業孵化,不僅讓學費轉化為看得見的商業價值,更培育出敢闖會創的灣區新生代。相較動輒百萬的商海試錯成本,學校提供的免費場地、導師資源和政策扶持,早已讓學費顯得物超所值。
如果說本土化產教融合筑牢了發展根基,那么與馬來亞大學共建科研平臺的突破,則打開了通向世界的窗口。作為馬來西亞的頂尖學府,馬來亞大學選擇珠科作為合作伙伴,看中的不僅是其QS亞洲五星級大學的底蘊,更是學校在旅游管理、健康護理等特色學科上的創新基因。
學生未來有機會在吉隆坡參與跨國課題研究,或是通過雙導師制獲得國際認證的雙學位時,這種全球化教育資源的接入,正在重構人們對民辦高校價值的認知框架。
縱觀珠科的進階之路,每筆學費都在轉化為可量化的成長資產:政府將民生工程難題交給師生破解,企業把真實項目搬進實訓課堂,國際頂尖學府敞開科研合作大門。這種“校政企”三方聯動的獨特生態,使得學生尚未畢業就已站在產業鏈、創新鏈的關鍵節點。
在高等教育從“學歷導向”轉向“能力本位”的當下,珠海科技學院用實實在在的產教融合成果證明——衡量學費的價值尺度,不在于數字本身,而在于它能否兌換成改變命運的發展機遇。當越來越多的學子在這里實現從課堂到行業、從本土到全球的跨越式成長,這份投資終將在灣區發展的浪潮中收獲超額回報。
關注“高考志愿說”,獲取更多關于大學的原創解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