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馬丁曾回憶,童年時在超市見過一個年輕人:他蓬頭垢面,將免費試吃品當正餐,吃飽后用手背抹嘴揚長而去。年幼的馬丁想效仿,卻被母親一把拉住:“學他,你這輩子就窮定了。”
多年后馬丁頓悟:“窮一時是運,窮一世是命。”
這個“命”,不是玄學里的天定,而是藏在三觀、認知、心態(tài)中的慣性。
就像《了凡四訓》所言:“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一個人內心世界的貧瘠,遠比物質的匱乏更可怕。
01
三觀窮
貪小利者失大謀
作家胡安焉初到北京送快遞時,有位同事用站點漏洞私占兩輛三輪車。
他每天花3小時偷偷充電,只為省下幾元電費。
胡安焉勸他:“有這時間不如多送幾單”,同事卻嗤笑:“不占便宜才是傻子!”
十年后,胡安焉通過讀書寫作逆襲為暢銷書作家,那位同事仍在原地算計蠅頭小利。
《醒世恒言》有訓:“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
貪小利者看似精明,實則被“占便宜”的思維困在底層。
社會學家謝宇在扶貧項目中發(fā)現(xiàn):許多村民領到牲畜立刻吃掉,生怕“養(yǎng)久了領不到下一批”——這種短視的三觀,恰如曾國藩所言:“人若無恒,終身一無所成” 。
02
認知窮
看不見的玻璃天花板
知乎上有個刺痛人心的故事:
網友想創(chuàng)業(yè)開洗衣店,父親連夜阻止所有親戚借錢;2015年他想湊首付買房,父親冷嘲:“農村人配在城里安家?”
如今洗衣行業(yè)年入百萬,房價早已高不可攀,而父親仍在田里重復著“勤勞致富”的謊言。
這印證了曾國藩的警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
認知的貧窮比金錢短缺更致命,就像《了凡四訓》中那個“安于自是”的書生,一日不改認知,便一日困在“窮忙”的迷宮 。
B站UP主小崔曾與同學考入同一所大學,但因家庭認知差異,對方畢業(yè)進常青藤深造,他卻在求職市場屢屢碰壁——“你過去是個窮人,若延續(xù)舊認知,怎會變成有錢人?”
03
心態(tài)窮
自我設限的囚徒困境
自媒體人張琦的朋友,把一套高檔餐具塵封閣樓六年,理由是:“窮人不配用這么好的東西。”
這種“自我貶低”的心態(tài),恰如李筱懿曾錯失的機遇:某公司領導邀她任秘書,她卻因“學歷不夠、身高不足”婉拒。
五年后公司上市,新任秘書早已年薪百萬。
心理學家榮格說:“人總被內心意識指引,卻稱其為命運。”
《了凡四訓》中的改命秘訣,第一條便是“發(fā)恥心”:“有羞恥心則成圣賢,無羞恥心則墮禽獸” 。
心態(tài)貧窮的人,就像背著隱形的枷鎖,即便機會敲門,也會主動退縮。
04
斷窮根:逆天改命的三大心法
① 破三觀:以勤養(yǎng)德,以厚載物
《醒世恒言》說:“富貴本無根,盡從勤里得” 。
東晉名將陶侃任廣州刺史時,每日搬磚百塊磨煉心志。
真正的富人思維,不是算計眼前得失,而是像胡安焉那樣,用讀書寫作打破“體力勞動”的宿命。
② 拓認知:與高人對話,與經典同行
曾國藩提出“專”字訣:“集中力量打殲滅戰(zhàn)” 。
正如那位逆襲常青藤的同學,其父身為大學教授,早為他規(guī)劃發(fā)論文、考雅思的路徑。
普通人雖無家學淵源,但可讀《了凡四訓》《曾國藩家書》,用先賢智慧重塑認知。
③ 修心態(tài):以圣賢為鏡,敢配得上榮光
《了凡四訓》教人“念念謙虛,塵塵方便” 。
李筱懿后來調整心態(tài)主動爭取,終成知名作家;張琦的朋友若肯擺出塵封的餐具,或許會明白:“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 。
窮命可改,在己不在天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箴言里,藏著改命的終極答案:“目前貧富非為準,久后窮通未可知” 。
馬丁母親當年那句“窮命”的警告,實則是振聾發(fā)聵的棒喝。
貧窮或許會暫時困住我們的身體,但若三觀不貪、認知不舊、心態(tài)不卑,便能如《周易》所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你的習慣,就是你的風水;你的心念,就是你的命運。
干啥都可以佛系,唯獨賺錢要盡力。我是『源頭日記券叔』(全網同名),分享個人成長、副業(yè)指導,也分享『源頭日記』的健康食材和源頭好貨,讓大家健康收益均得~記得星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