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
北京老照片研究界,
有位大神級別的人物,
他盤點了北京所有城門的老照片,
他寫的文章被當成索引,
他做出的判斷往往就是結論。
然而,
他卻不是一位專業文史研究者,
而是氣象工作者,
他的名字叫楊波,您可能沒聽說過,
但說起網名卻響當當,
他就是陶然野佬!
陶然野佬(楊波),北京人,生長于北京宣武區(今西城區)牛街。1977年畢業于北京六十六中,1982 年畢業于南京氣象學院(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早年從事天氣預報工作,曾援藏工作兩年半。工作之余大量翻閱北京史籍,尤對北京城沿革情有獨鐘。
他,歷時十余年,以“搶救歷史”的執念,整理散落全球的老照片、影集、書籍雜志、明信片,搜集1860年至于20世紀60年代北京城門、城墻珍貴影像上千幅,精選450余幅呈現,展現內城九門、外城七門及皇城城垣的滄桑變遷。
從《京城全圖》《明實錄》,到《宸垣識略》《帝京景物略》,他細心考證,讓民間記憶與學術嚴謹性共存。
他,以影像串聯正陽門數度焚毀與重建、西直門駝隊舊影、永定門的拆除與復建,見證磚瓦間的時代烙印。
本書既有1900年走過西安門大街的婚禮隊伍,也有庚子之變后的斷壁殘垣,還有駝隊、人力車夫、街道商鋪……留存城墻與人的共生圖景。
精彩書摘
歷代封建王朝在規劃營造宮闕時,都建有宮廷廣場,以顯示皇權至上的氣派。金代以前的宮廷廣場呈不封閉、半封閉狀態,建在宮城與皇城之間,并極力突出宮門的明顯地位,同時也是商旅云集之地。從宋代起,宮廷廣場就筑有了千步廊。北京之為帝都,建千步廊的歷史約始于金代,且在千步廊北端向東西兩翼略有伸展。到了元代,宮廷廣場從宮城前移至皇城前,從不封閉、半封閉發展到全封閉。至此,宮廷廣場就完全成為皇家禁地。整個宮廷廣場處在森嚴、幽深、神秘的布局之中,成為朝廷禮法所系之地,是封建帝王皇權至尊思想的集中體現。由于南京宮殿和明中都宮殿北面都有鎮山,于是用挖筒子河的土,在元故宮延春閣的位置堆筑起了萬歲山(就是現在的景山),作為宮城鎮山和北京城的中心基點,同時亦作為壓制蒙元王氣之術法。
入民國以后,先是把西苑南海的寶月樓改造成了大門,將皇城南墻扒開,修成八字墻與寶月樓兩端銜接。后來皇城南墻上還開了南長街、南池子和南河沿豁口。中華民國成立后,大清門是不能再繼續稱呼下去了,于是袁世凱決定在辛亥革命一周年之際,將大清門改名中華門。換匾也很簡單,就是將門匾上的字換掉。原來大清門匾是塊橫式石匾,用青金石鑲琢成字,嵌在石板中。大清門石匾被卸下來后,覺得石匾材質尚佳,于是想繼續使用,可接下來發現的一幕,讓眾人都蒙了。原來石匾背后還刻著“大明門”呢,敢情270年前大清改名時用的就是明朝原匾啊!再使用原匾已無可能,就重新制作了一塊木匾,也是橫式的,像京城老字號門臉上掛的金漆牌匾,由京兆尹王治馨題寫“中華門”三字,黑底金字,也算氣派。當時改名雖然引起了保皇派的激烈反對,但得到了隆裕太后的認可。
1915~1916年京城中軸線及故宮周邊有過較大規模的改造。千步廊東、西廊房全部拆除,只留了皇城紅墻,沿墻兩內側植滿紫白相間的丁香樹。千步廊兩掖南墻開豁口,千步廊兩側的公安街(戶部街)和西皮市街北端直抵長安街;正陽門拆除甕城,城樓兩側開辟雙券洞,道路南端繞過箭樓會于正陽橋。使進出內外城的行人車輛不用再走中央御道穿過諸道門,就可從長安街直達前門大街。原千步廊宮廷廣場也更加開闊,真正成了步行街和國民廣場。
故宮前朝和原太廟作為國家博物院的古物陳列所;原社稷壇辟為了中央公園;西苑的北海,以及景山也作為公園對國民開放。1949年以后,千步廊廣場的格局沒變,但是獲得了進一步的擴大。天安門東西兩側長安街上的長安左門、長安右門于1952年拆除(東、西長安街“三座門”先于1951年被拆除),僅留下了“長安”之名。阻礙廣場向東、西擴展的千步廊皇城墻拆了,公安街和西皮市街北段消失在了擴大的廣場之中。阻礙向南拓展的中華門于1959年被拆除。再后來,1976年拆除了公安街和西皮市街南段,毛主席紀念堂建在了原中華門和棋盤街的遺址上,公安街、西皮市街和棋盤街完全融入了廣場。
——《幽燕雪鴻·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及中華門節選》
書名:《幽燕雪鴻——老北京城門城垣影志》
作者:楊波(陶然野佬)
出版社:北京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本書展現了北京內城、外城和皇城自1860 年北京首次有照片資料到20世紀60 年代的圖片資料,本書精選了450+幅圖,呈現了這一百年間老北京城門城垣較清晰的舊影。通過這些影像的拍攝者和傳播者,使我們如今得以領略關于這片土地的記憶——老北京的城池建筑和風貌。紫禁城榮幸留存至今,暫不在此書之列。
本書以歷史影像作為時間軸線,加以敘述北京城門、城垣演變和消失的過程。每座城門搭配小傳和影像注釋,是作者翻閱大量關于北京的史料、民俗典故,以及考證判定后所擬,力求通過不同的視角來還原這座古城不同時代的舊影,展現北京城的變遷、繁榮、和平和戰亂,帶給讀者充實而豐富的體驗。
每一幅影像都是凝固的歲月切片,或許讀者還能在書頁中與那些消逝的城門、湮滅的市井喧囂發生共鳴。這不是一本冰冷的圖集,而是一部帶著情感和熱愛的民間記憶檔案,也是一位普通北京人對故土最深沉的告白。
圖文 | 摘選自楊波《幽燕雪鴻——老北京城門城垣影志》
編輯 | 黃加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