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場總監,深耕母嬰行業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時和13歲的兒子“糖球”斗智斗勇。育兒和教育的路上,咱們一起切磋吧~
有的人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
也有一些人的童年,需要他們用一生去治愈。
01
前些日子,倪萍受邀參加了鳳凰衛視的一檔訪談節目。
節目中,倪萍聊到“母女關系”這個話題,談起了她和她母親的很多過往經歷。
講述時,倪萍面帶微笑,語氣平淡如水。然而,聽著她的故事,屏幕前的我難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
曾經的央視主持一姐的童年,實在是太慘烈了。
倪萍說,小時候,她放學后總是不愿意回家,因為回到家等待她的只有母親的冷眼。
她有一個大她兩歲的哥哥,和一個極度重男輕女的母親。
吃蘋果時,家里的好蘋果要給哥哥吃,倪萍永遠只能吃爛掉長洞的蘋果,甚至需要削掉一半才能吃。而哥哥就在她旁邊,捧著一個紅潤的大蘋果咔嚓咔嚓地咬著。
倪萍和哥哥合影 圖源鳳凰衛視訪談
家里買了蛋糕,媽媽也只給哥哥吃。倪萍想吃,媽媽就冷漠地問她:“怎么,你沒吃飽嗎?”她只能無奈地咽下這口氣。
就連洗個手帕,母親都不允許她用大塊的肥皂洗。哥哥可以用大塊肥皂,而倪萍只能用那些難用的小肥皂頭。母親冷冷地對她說:“怎么,小肥皂不是肥皂嗎?”
倪萍在節目中笑著說:
“那時候洗的哪里是手帕啊,那洗的都是仇恨。”
倪萍:在這世界上,媽媽唯有對我不好
很小的時候,母親就要求倪萍做飯。
不是教她做飯,而是直接要求她做飯。
6歲的小倪萍被要求去買面條回來煮,面對灶臺不知所措,母親卻只是到了飯點問她:“面條呢?”
家里買了魚,母親洗好后,讓倪萍去燒魚,卻從不教她怎么做。
倪萍性子倔,干脆自己摸索。她在節目中笑著說:“我就是被我媽逼的,學會了做飯。我也夠聰明的,很小就做得一手好飯。”
學會做飯后,做飯的任務便時常落在她身上,而哥哥卻很少承擔這些。
這些赤裸裸的不公與痛苦,帶來的是失望、恨意與情感上的疏離。
童年時,倪萍回到家遇到母親,總是下意識地繞開;
每天吃完飯,她就專注地學習,學習對她來說甚至是一種解脫,因為這樣她就不會注意到母親是如何寵愛哥哥的。
原本應該充滿溫情的母女關系,在倪萍的家庭中,卻因為母親對女兒的冷漠,變得滿是寒意。
02
17歲那年,山東藝術學院到倪萍的學校招生。她迫不及待地去參加考試,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
倪萍的成績很好,其實山藝并不是她能報的最好的學校。老師建議她等一等,說中央藝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也很快會來招生。
然而,倪萍卻毅然決然地說:“我一天也不能等。”
被錄取后,她迫不及待地盼望著開學。終于熬到去濟南上大學,她如愿以償地逃離了那個充滿冷漠的家。
后來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如同一部標準的大女主爽文小說情節。
那個在家里不受重視的小女孩倪萍,從山藝畢業后表現驚艷。受邀參加青島電視臺春晚時,她被節目女導演劉瑞琴選中,認為她具有主持潛力,邀請她擔任央視《人與人》節目的主持人。
《人與人》反響極好,倪萍也因此正式加入了中央電視臺。入職后,她一路打拼,主持了現象級文娛節目《綜藝大觀》,并先后主持了13次春晚。
倪萍早年主持《綜藝大觀》時的照片
圖源網絡
她成了家喻戶曉的央視門面,多年都是當之無愧的央視一姐。
無論什么節目,只要倪萍一出場,場面總是穩穩當當。觀眾們信任她、喜愛她,很多人也成了她的粉絲。
而且,倪萍似乎做什么都能成功。演電影時,她憑借在山藝求學時打下的基礎,完爆了一眾經驗豐富的演員,拿下金雞獎影后、華表獎影后,感動了無數觀眾。
倪萍主演的影視作品《美麗的大腳》
寫文章時,她文筆真摯淳樸,娓娓道來,寫的《日子》和《姥姥語錄》都成了超級暢銷書,《姥姥語錄》更是一舉榮獲散文界最高獎項冰心散文獎。
她收獲了太多的鮮花與掌聲,獎項與贊美。任誰都無法否認倪萍的成功與優秀。
然而,事業有成、譽滿全國也無法彌補母愛淡薄對倪萍造成的傷痛。
03
倪萍最火的時候,她曾經帶媽媽去書店做簽售。書店擠得人山人海,都快塌了,書店老板也被擠到了地上。
倪萍的媽媽看到這些極為震驚:她的女兒竟然如此受歡迎。
倪萍自己猜測,當時她媽媽心里大概認為她挺厲害、挺優秀的。
盡管如此,陪媽媽回到家中,倪萍的媽媽只是淡淡地和倪萍說了一句:“那你吃了飯再走吧。”絲毫沒有夸她的意思。
成名這么多年,倪萍沒有虧待過家里。她給家里安電話、買電視機,給媽媽錢。媽媽身體不好后,她也把媽媽接來了身邊,盡職盡責地照顧。
“每天問她吃的怎么樣,大便怎么樣,睡得怎么樣,血糖高不高,全是這些。”
但是,做得再好,她好像始終等不來媽媽的一句夸獎。
同樣,她也收不到媽媽對童年傷害她的行為的一句道歉。
倪萍在節目里提到,她媽媽從來不覺得自己有錯,也不覺得自己偏心,更不覺得自己對倪萍冷漠。
她說:“我不想自己擰巴。我一直在努力地和解。”
然而,她又一次次發現,她好像做不到。
60歲那年春節回家,倪萍第一次和媽媽睡在一張床上。
因為媽媽在旁邊,她躺在床上一整晚,根本睡不著,更別提和媽媽靠近一些,有一些更親密的接觸。
媽媽晚年得了青光眼,雙目失明。某次倪萍出差回來,媽媽摸著她的臉和她說:“你可回來了,這兩天可想你了。”
倪萍和母親合影 圖源網絡
倪萍笑著和主持人說,當時她第一反應不是感動,而是雞皮疙瘩起了一身。她也覺得這樣不好,但是她就是不由自主地會陷入這種狀態。
說這話時,倪萍甚至有點自責的意思。但是我覺得,她的反應完全可以接受。
母親在倪萍人生前幾十年的冷漠,已經消磨了倪萍作為女兒對媽媽的愛與信任。倪萍過去在媽媽身上收到過無數次的負面反饋,她已經不敢再對母親投射太多感情。她沒有錯,只是在下意識地保護自己別再受傷而已。
持續幾十年的傷害,絕不是現在一句“想你了”就能找補回來的。
04
近些年,倪萍出現在鏡頭前,給人留下的印象大多是凌厲、毒舌,就像一塊特別堅韌的石頭。她也多次在鏡頭前強調,自己內心很強大,很少哭,很能承受生活的苦難。
這個性格很令人佩服,但是恐怕很大程度上,這種性格的養成和她缺乏母愛的童年息息相關。
如果年幼時得到了充足的來自媽媽的愛,倪萍的性格底色本可以再添幾分柔軟。
2020年,倪萍畫了一幅畫,是一個孩子和媽媽一起去海邊玩。
在視頻里,倪萍笑的特別開心地指著她畫的這幅畫和大家說:“我無數次地幻想,有一天我媽媽,扯著我的手去海邊,去玩。”
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明明只是簡單的愿望。對倪萍來說,卻只能是幻想和奢望。
她說的越淡然,笑的越開心,我就越感到心酸與心疼。
即便到了現在,和倪萍有類似經歷的女性還是有很多。
在互聯網平臺搜索“重男輕女”時,我在評論區看到很多女孩子讓人無比心痛的控訴。
我有一個關系很好的閨蜜,也和評論的這些女孩一樣,父母極度偏心哥哥。我閨蜜的爹媽把家里的所有房子早早地都寫成了她哥哥的名字。
我是獨生子女家庭出身,我家里也只有糖球這一個孩子。對于那些“一碗水端不平”的家長,我既氣憤,又感到很不理解。
作為一名媽媽,我不理解為什么都是自己生的孩子卻有這么大的差別。都是自己懷胎十月辛苦生下的孩子,為什么要分伯仲?又憑什么要分個伯仲?不被愛的孩子做錯了什么?
為人父母,我們至少要盡力做到公平對待,給到每個孩子充足的愛。
像倪萍媽媽那樣的養育方式,往往結局會是毀掉家里所有的小孩——被寵愛的孩子恃寵而驕、不懂孝順和感恩;缺愛的孩子性格敏感,在童年就被刻下一生難以愈合的傷痕。
孩子并沒有自己選擇他們的出生,是我們希望有孩子的陪伴,把他們帶到了這個世界。
愛孩子,平等地對每個孩子負責,是家長該做到的底線,也是當父母年老時,能夠收獲孩子毫無保留的愛與孝順的根本。
也請大家相信,如果你對孩子真誠以待,生活不會虧欠你。在未來收獲到的愛,會讓一切努力都值得。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來治愈。請不要讓你的孩子的幸福在未來因為你而缺席。
你可能還喜歡讀
原創不易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多多點贊、在看、轉發支持
給予每個孩子充足的愛
未來才會收獲子女真誠的愛與回饋
美好的親子關系
是一場盛大的雙向奔赴?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她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