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技術作為一種模仿人類認知和決策方式的技術工具,正逐步滲透各行各業,其中教育領域也在這場技術變革中迎來了重大轉型——當“深度求索”(DeepSeek)秒速生成論文框架,當智能系統為每個學生定制學習路徑,教育領域既要擁抱技術紅利,亦要直面深層挑戰。教師群體中,有人擔憂人工智能導致學術不端頻發,弱化獨立思考能力;也有人將其視為教學創新的“催化劑”,通過人機協同構建課堂新生態。學生層面,便捷的智能工具提升了學習效率,但“答案依賴癥”與社交疏離的隱憂隨之浮現。
“人工智能+教育”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將如何改變教與學?
——編者
▲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圖片由AI生成
教育援疆的智能躍遷
楊帆
“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始終是教育援疆的重要使命。在湖南援疆教師兩年一輪換的現實背景下,傳統師徒結對幫扶機制面臨三重結構性困境:經驗傳遞的個體依賴性、教學改進的主觀局限性、資源對接的時空制約性。如今,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正在重構授人以漁的智能范式,實現從“人才輸血”到“智能造血”的根本轉變。
課堂觀察作為教學診斷的有效利器,主要依賴援疆教師的個人經驗。新疆吐魯番市實驗中學是湖南教育援疆的窗口單位,最初每位援疆教師需要帶3名徒弟,最終因精力所限調整為一對一模式。在面臨質與量難以平衡的問題下,學校大膽引入并運用課堂教學智慧評價系統(簡稱CSMS)這一AI課堂分析系統,為解決這一問題帶來新的方案。
CSMS通過多模態感知技術,可以實現教學行為的毫秒級解析;語音識別引擎可精準分析教師語言流暢度、有效提問率;視覺算法能追蹤師生互動頻次、知識點銜接密度,依據人工智能課堂多次觀察數據生成的CSMS課堂診斷分析報告,如同一面明鏡,讓教師們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教學情況和成長軌跡。它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數據的呈現和問題的揭示,更是對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和教學方式的革新,讓教師成長也變得“可視化”。
更值得關注的是,DeepSeek模型在課堂教學中的突破性應用,不僅能快速解析手寫教案中的教學邏輯,還能通過知識圖譜技術關聯相似教學場景的改進案例。比如,當學校教師設計“凸透鏡成像規律”課程時,系統會自動推送PHET(知名開放教育軟件)的虛擬實驗,實現教學資源的智能匹配。
新時代的教育援疆,“漁技”的內涵已拓展至AI素養的培育。吐魯番援疆教研員開展“DeepSeek教學應用”專題培訓后,90%的參訓教師開始運用人工智能進行教學設計優化、智能組卷和學情分析。吐魯番市第六小學的語文教師利用人工智能進行作文輔助批改,在效率翻倍的同時,還實現了個性化反饋。人工智能的認知理解能力更開辟了教學創新的新維度。當思政課教師講解辯證法遭遇概念解析瓶頸時,模擬學生向人工智能提問,可以得到簡明扼要的回答。部分教師還創新運用人工智能扮演期刊編輯,通過雙主體對話模式指導教育案例潤色和論文撰寫,讓教學智慧的生成從單向輸出轉向人機協同。
智能工作臺正在突破傳統師徒關系的時空壁壘。一些公司研發的智能平臺通過知識萃取技術,可將援疆教師的教學智慧轉化為可交互的智能體。援疆教師在平臺上傳自己的教學設計、閱讀筆記、論文課題等資料,即便援疆結束,仍可通過數字分身為徒弟提供帶有個人特色的實時指導,形成“經驗沉淀—智能轉化—迭代升級”的良性循環。
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入,正在重塑教育援疆的價值鏈條。當教師們能自主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診斷教學、生成資源、優化策略時,“帶不走的人才隊伍”便真正扎下了根基。這場靜悄悄的教育革命,不僅改寫著邊疆教育的現狀,更孕育著教育公平的未來圖景。
(作者系湖南援疆干部、吐魯番市實驗中學校長)
防止技術的速度吞沒思考的深度
李瑞樂
這學期開學,DeepSeek成了師生討論的熱門話題。抱著試一試的念頭,我輸入了一段指令:“我是中央民族大學的研究生,正準備3月份學習計劃,請根據我的課表、性格以及薄弱項制定一份日程表,并生成ICS(一種通用的日歷文件格式)文件”。
不到5分鐘,一份詳盡的學習計劃便生成完畢:上午8點進行文獻精讀,下午3點練習Python(計算機編程語言)實操……甚至標注了自由發揮時間和釋放壓力的方式,可以直接導入日歷。看著屏幕上跳動的代碼,我心想:人工智能真像一位心思細膩的管家——不僅能規劃時間,還試圖理解“人”的節奏。
然而,這種高效也讓我隱隱不安。在“新聞傳播學倫理法規”課上,老師拋出了一個開放性問題讓大家思考。我大腦空白了兩秒,而手指已本能地在對話框里輸入了問題關鍵詞。不到3分鐘,人工智能工具就把相關新聞報道和論文摘要呈現在屏幕上。盯著密密麻麻的漢字,我驚嘆于它的整合能力,同時又有些擔憂:當知識唾手可得時,自我追問的能力是否正在流失?我們會不會被人工智能替代?
去年的“融媒體報道實務”課上,我深刻體會到了人工智能的“雙刃劍”特性。當時,我們策劃了一個關于飛行學員的融媒體報道,但因采訪對象分散于各地,課程時間有限,無法實地拍攝。我忽然想到,能否用人工智能工具生圖?征求采訪對象同意后,我迅速篩選了幾款生圖軟件進行測試。輸入“學員模擬艙訓練”“學員夜間理論學習”等提示詞后,不同風格的圖片瞬間生成,效率之高、風格之多令人雀躍。
然而,放大圖片細看時,問題也接踵而至:學員制服紐扣錯位、模擬艙儀表盤數字模糊;更荒誕的是,一張反映“多名學員列隊跑步”情景的圖片里,后排人物的臉部和手指嚴重扭曲變形,最終我們只能手動修正瑕疵。雖然人工智能技術降低了普通人的創作門檻,但細節仍需人類“一針一線”去縫補。
今年寒假期間,我參加了學院組織的“尋找石榴籽”民族團結主題調研。我讓DeepSeek當我的“數字向導”,出發前嘗試讓它收集調研目的地資料。它即刻匯總出相關歷史、政策資料和新聞報道。后來,在撰寫人物采訪提綱時,我也讓它生成一些問題,邏輯清晰,令人驚喜。然而,當我帶著提綱走進村莊與居民交流時發現,村民們更愿意聊吃穿住行的生活細節,而非“高大上”的問題。這讓我意識到,要做真正扎實的研究,必須靠雙腳去丈量、情感去連接才能引發情感共鳴,真正落實落地。
現在,我同時使用著多個人工智能軟件,它們扮演著學習助手、辦公助手、口語助教等角色。在與人工智能的不斷接觸中,我從開始的焦慮不安慢慢學會了與它們并肩前行,并時刻提醒自己,要防止技術的速度吞沒思考的深度,要做工具的主人而不是被馴化的對象。
未來,我想人工智能應是人類的同行者,而不是替代者。它縮短了知識的距離,幫助我們去繼續丈量文化的厚度,以工具為舟、人文為舵,共赴山海。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4級研究生)
AI賦能物理教學變革
沈健
作為一名大學物理教師,我的教學工作中存在諸多挑戰:一些學生基礎相對薄弱且學習需求差異較大;理工科專業快速發展,教師隊伍建設難以滿足需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進步,這一現狀正在逐步改變。
我們教研中心有12位教師,需要承擔全校近4000名理工科學生的理論與實驗教學任務,課堂人數常超160人。教師難以針對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進行有效互動與個性化輔導。如今,人工智能技術為大班教學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通過超星學習平臺,我們構建了大學物理知識圖譜,涵蓋300多個課程講解、習題解析的視頻資源,以及600多個在人工智能工具輔助下生成的測驗習題和其他學習資源,并進一步開發目標圖譜、思政圖譜和問題圖譜等功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AI助手實時分析其學習狀態并動態生成差異化路徑。例如,對靜電場知識理解有困難的學生,系統會推薦相關的微課視頻和習題講解,幫助他們加深理解;而對角動量知識掌握得較好的學生,系統則會推薦角動量相關的科技前沿拓展資料和更具挑戰性的研究課題,以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這種自適應模式使物理教學從統一化轉向個性化、精準化。
我們同時開發了教師形象的AI助教。該智能系統能即時解答高頻問題,將教師從重復性答疑中解放,使其更專注于課堂深度研討與個性化指導。曾有學生在深夜咨詢關于共振原理的問題,AI助教不僅完成公式推導,更結合民族樂器的共鳴箱案例解析,幫助其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這種“即時反饋+跨領域聯結”的模式,打破了傳統答疑的時空限制,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獲取幫助。
AI助教還構建了新型學習互動生態。我要求學生在每次上課后向AI助教提出未解疑問,并將問題與AI解答同步至課程討論區。此舉促使學生及時反思知識盲點,同時通過線上交流拓展認知廣度。此外,AI系統還能通過詞云等大數據反饋形式,為教學優化提供數據支撐。
針對不同專業需求差異,人工智能技術顯著提升了教學適配效率。傳統模式下,教師需耗費大量精力準備差異化內容,如今通過人工智能輔助可開發出具有不同專業特色的物理案例、實驗項目和研究課題,助力學生實現學科知識融合。
人工智能不僅是技術工具,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載體。我們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將民族高校的特色優勢融入物理教學,推動教學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合。比如,我們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幫助學生通過AI模擬分析侗族大歌多聲部和聲的物理特性,在習得知識的同時,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
當然,人工智能技術也帶來雙重挑戰。部分學生過度依賴人工智能直接獲取答案,導致獨立思考能力弱化。因此我們要求學生每次使用人工智能時,要記錄解題思路,強化自主探究意識。人工智能時代也對教師素養提出更高要求,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更加突出對學生的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需要不斷更新自身知識體系,適應人工智能時代信息快速迭代的特點,同時保持對新技術和新工具的敏銳洞察力,以便更好地將其融入教學實踐。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學電信學院教師)
大學生的認知與社交正被重塑
常進鋒
數字化時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Kimi、DeepSeek等)的爆發式發展,深刻影響了大學生的認知發展與社交行為模式。
根據中國青年報2025年3月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78.8%受訪者使用DeepSeek助力工作和生活。從學術論文撰寫到情感陪伴,人工智能技術已深度融入大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逐步重塑其成長軌跡。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創新者及首批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群體,大學生的認知發展與社會行為正受到人工智能技術的顯著影響。
技術的廣泛普及雖顯著提升了學習與工作效率,但也引發了關于學術誠信、思維惰性及社交模式變革的深入探討。理性審視人工智能環境下大學生的認知發展及其對社交變遷的潛在影響,已成為當前重要議題。
當前,人工智能正深刻改變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可促進跨學科合作與交流。學生借助人工智能工具,能快速生成PPT模板完成小組展示,將更多精力投入內容討論與凝練;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學習需求特征提供定制化資源,既提升效率又增強自主學習能力;結合模擬與虛擬現實技術,學生可在多模態安全實驗環境中探索問題,嘗試提出解決方案并預測結果。
然而,人工智能技術也在重塑大學生社交模式,可能加劇社交疏離。若大學生過度依賴工具完成學術作業和論文撰寫,傳統學習模式中強調的人際互動環節——如小組討論、師生探究、導師答疑等,將面臨弱化風險。當師生互動簡化為“學生與AI教師對話”時,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可能被技術堆砌所取代。長此以往,大學生或深陷“人機對話”舒適區,導致現實社交能力與創新思維退化,對其長期認知發展形成潛在威脅。
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單一禁止措施已不具現實性。多所高校通過“負面清單”劃定AI使用邊界,如限制生成內容占比不超過40%、明確禁用人工智能工具范圍、構建論文圖像庫檢測學術造假等。但僅依賴禁令難以維持治理長效性,需與提升學生技術素養并行推進。在此過程中,應引導大學生認識到,人工智能可替代重復性勞動,卻無法取代人類固有的創新思維與情感共鳴。
人工智能浪潮不可逆轉,其終極價值在于擴展人類邊界而非替代人類。我們需以開放與批判的態度關注大學生成長進程,引導其合理運用技術,應對技術變革所帶來的挑戰,確保其健康成長成才。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副教授)
變革浪潮下的挑戰
孫鑒
作為一名人工智能領域的高校教師,我長期致力于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培養其創新能力。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嘗試將其引入教學實踐,特別是在“專業素質拓展”實驗課和“人工智能職業倫理”必修課中進行多樣化應用。這些嘗試一方面提升了教學效率,另一方面也讓我深刻認識到人工智能在教學應用中的挑戰。
在“專業素質拓展”實驗課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帶來了教學模式的革新。通過智能教學系統,我能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理解能力,為其定制個性化的學習路徑。系統實時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快速識別薄弱環節,并提供針對性輔導。這種精準化教學不僅提高了效率,還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權,增強了他們的學習動力和成就感。借助人工智能進行程序分析和修改,學生能夠更快定位問題、優化代碼,從而提升編程速度和問題解決能力。
然而,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的應用并非無虞。特別是在學生利用人工智能完成課堂作業方面,我遇到了一些挑戰。由于人工智能能夠自動生成代碼和答案,部分學生借此逃避學習和思考,直接抄襲或復制粘貼生成內容。
在“人工智能職業倫理”課程中,雖然人工智能可以提供豐富的倫理案例和模擬困境,幫助學生理解和應用倫理原則,但部分學生可能會過度依賴其分析和建議,忽視自身的判斷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
大學生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邏輯分析和創新能力,作業和論文是鍛煉這些能力的重要途徑。以上這些行為,長此以往,不僅違背學術誠信,還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的機會,對其學習成長產生負面影響,違背了高等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初衷,還可能在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埋下道德風險。
除了學生濫用人工智能完成作業的弊端,人工智能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盡管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和豐富資源,但它無法完全替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在“人工智能職業倫理”課上,我深刻體會到師生間的深入討論和思想碰撞,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至關重要。然而,人工智能在這一方面表現尚顯不足,無法像人類教師那樣敏銳捕捉學生的情感變化,并給予及時反饋。
人工智能無疑提高了教學效率,但也伴隨著問題和挑戰。因此,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到這些挑戰,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式,確保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發揮更大作用。同時,也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教育,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使他們真正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作者系大連民族大學計算機學院教師)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 |王珍 周宛霖
制作 |石建杭
來源 |中國民族報
覺得有用,點亮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