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特約撰稿 牟文潔
4月1日,我國首部系統性規范公共視頻管理的行政法規《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明確規定在非公共場所安裝圖像采集設備設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權益,不得非法對外提供或者公開傳播涉及公共安全、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的視頻圖像信息。在自己門口安裝可視門鈴是否侵犯鄰居隱私的話題,再度引發熱議。
對于使用者來說,可視門鈴給其帶來了極大的便捷和安全感,但對于“被入鏡”的鄰居而言似乎并不友好。如果攝像范圍覆蓋到鄰居的出入生活,是否會構成對他人隱私權的侵犯?個人的安全、便利與他人尤其是鄰居們的隱私權保護之間的“界限”到底在哪?
孫女士與翟女士是住在同一單元的對門鄰居,翟女士稱,自從2007年起,孫女士就把自家狗放在樓道飼養,自家門口經常會出現莫名的垃圾、狗便,翟女士多次找孫女士溝通,但孫女士拒不承認。
2021年初,翟女士在自家入戶門上安裝了可視門鈴,后于2022年7月和8月在室內臨窗處和樓道各安裝了一個監控攝像頭。
孫女士認為,可視門鈴的人體紅外感應觸發功能會自動啟動錄音錄像并上傳云端,自己和家人時刻暴露在監控下,嚴重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影響了全家人的正常生活,遂將翟女士一家訴至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要求其拆除可視門鈴、室內監控以及樓道監控。
案件審理過程中,孫女士提交了可視門鈴、室內監控和樓道監控的照片以及可視門鈴說明書,證據顯示該可視門鈴具有“智能人臉識別”“180度超廣角”“自動人體偵測”“云存儲”等功能。
翟女士辯稱,自家的可視門鈴錄制視頻只有10秒左右,并非24小時拍攝。她表示,孫女士一家曾用鞋底敲打自家門鎖、用膠帶粘貼門鈴攝像頭,安裝可視門鈴是為了自身安全的“無奈之舉”,且孫女士家也同樣安裝了帶有抓拍功能的自動門鎖。
對此,孫女士表示自己家安裝的門鎖不會自動拍攝,需要手動操作才能錄制,并不會侵犯翟女士一家的隱私。對于雙方的矛盾,孫女士承認曾有過過激行為。
經法院現場勘驗,孫女士與翟女士兩家房屋戶門相對,爭議可視門鈴的拍攝范圍為門正前方區域;樓道攝像頭的拍攝范圍為門口區域和鄰接部分樓道臺階;室內攝像頭的拍攝范圍為樓外花壇區域。
法院經審理認為,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公民進出住宅的信息、訪客信息等與家庭和財產安全、私人生活習慣等高度關聯,應視為具有隱私性質的人格利益,應受法律保護。本案中,翟女士雖稱是因雙方家庭矛盾,為了自我防范而加裝可視門鈴和攝像頭,而孫女士及其家屬也確實曾有過激行為,但是可視門鈴及攝像監控系統又確實可以記錄孫女士及其家人的出行信息及家庭人員情況,讓孫女士及其家人處于一種被監控的狀態,侵害孫女士的隱私權。雖然翟女士一家的行為是出于防衛和取證的目的,但是不能作為其實施侵權行為的阻斷因素,其可通過合法手段或向小區物業公司、公安部門等尋求解決途徑。最終,法院判決翟女士一家拆除可視門鈴系統、室內監控以及樓道監控。
業主有權安裝可視門鈴嗎?
正常情況下,購買、安裝、使用可視門鈴、電子貓眼等智能設備都是可以的。業主出于保護自身財產或人身安全、防范潛在危險目的,可以在其具備所有權或使用權的物業范圍內,比如住戶門前、車庫門口等區域安裝攝像頭。不過,這些產品的安裝使用,前提是不能損害公共利益和其他人的合法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第一千零三十二條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的行為。
因此,在使用智能設備便利自己生活的同時,還要把握好邊界,切勿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相鄰住戶在家門口外的公共走廊安裝攝像頭不應超出合理界限,相鄰一方在安裝監控攝像頭以保障自身人身、財產安全時,應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盡可能就攝像頭的安裝提前與相鄰一方做好溝通,合理確定攝像頭的位置、高度、朝向和監控范圍,避免侵害他人不愿被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和私密信息。若鄰里之間對攝像頭的拍攝范圍存在爭議,應本著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換位思考,友好協商,可以通過調整攝像頭位置、遮擋部分鏡頭、調節拍攝角度等方式妥善解決爭議,共同構建和諧鄰里關系。
如何判斷是否侵犯他人隱私?
一般會根據攝像頭拍攝范圍及內容進行判斷,如果拍攝范圍及內容為不特定多數人,沒有涉及特定少數人的信息,拍攝范圍及內容不具有私密性,通常難以認定涉及他人隱私;反之,如本案中翟女士安裝的可視門鈴可以采集到孫女士家中出行人員、出行規律和訪客來往等信息,容易導致他人的行蹤軌跡被知曉甚至暴露于網絡,那么這種情況下安裝可視門鈴的行為明顯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
實施侵權行為的阻斷因素有哪些?
實踐中,安裝攝像頭阻卻侵權的理由一般有兩種:一是行為人安裝是出于重大社會公共安全或公共利益需要;二是行為人安裝攝像頭的范圍及拍攝內容事先征得了他人同意。沒有合法理由阻卻侵權的,構成對他人隱私權的侵權。
侵權人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相關規定,侵權人可能需要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此外,當行為人侵害隱私權以致受害人遭受嚴重精神損害時,被侵權人有權請求對方予以精神損害賠償。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