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年間的隱逸文人鄧牧有一篇《雪竇游志》,收錄在他的集子《伯牙琴》里邊。“歲癸巳春暮,余游甬東,聞雪竇游勝最諸山,往觀焉……江行九折……視潮上下。”然后到達溪口,市面蕭條,登山,過御書亭,到雪竇寺,次千丈巖,觀妙高臺。文末他說:“土人云,又有為小雪竇,為板錫寺,為四明洞天。余亦興盡,不暇登陟矣。”這里可能有兩個字,應為“上”雪竇,為“杖”錫寺。
現在我們出雪竇寺右行,經西坑村繼續往上,山頂有上雪竇寺。有一條古道連通兩寺,山民稱為“十八折”,一路泉瀑山花,很是清幽。當中有鳳山橋,橫跨溪坑上。橋下的瀑布,最為奇絕,山石磊磊。瀑布被巖石分隔為兩道,這面長方的巖石上刻“清音”兩字,極為妥帖,落款“中峰”,可能是杖錫寺的中峰禪師。瀑布對面,有一方石,正對雪竇寺,刻“古雪竇”三字。瀑布下方的溪坑里,長滿菖蒲。在水流的沖刷之下,溪坑里的山石,不圓,反而顯方。撿一塊,立起來,居然像極了四明山心那塊屏風巖。
黃宗羲的《四明山志》,寫到杖錫山:“有方石高十丈,闊一丈,危舉道旁,摩崖刻‘四明山心’四大字,乃漢隸也,謂之屏風巖……北去一里為杖錫寺”。所以杖錫,也被叫作四明山心。不光黃宗羲來過,王陽明也來過,他寫有一首《杖錫道中》,“山鳥歡呼欲問名,山花含笑似相迎”,可想見他此行的心情。這便是鄧牧不暇登陟的上雪竇、杖錫寺,以及山間的形貌奇特的巖石。這些山石,一經僧俗文人品題,仿佛注入了某種歷史感與靈性,它不再是普通的山間石頭。宋代的書法家米芾愛石成癖,《梁溪漫志》記,“聞有怪石在河壖”,便“移至州治”,他“拜于庭下,曰,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他拜石兄,完全擬人,其石癖如此,被人叫作“米癲”,也不冤枉。最通靈性的,還是大荒山青梗峰那一塊巨石,上面“字跡分明,編述歷歷”,“借‘通靈’說此《石頭記》一書”,這是《紅樓夢》故事的起點,而主人公就叫賈寶玉。
在《器物有用無用》陶瓷展上,有一件王莓婷博士的作品,大約半米高,形似一方山石,除卻頂上的孤峰突起,像極了我頻頻訪問的四明山心屏風巖,以及古雪竇泉瀑之下的山石。雖然作者給它取名為《非幻不滅》,有著一個高深、近乎虛幻的題目,但在我眼里,它卻普通,不俗,又讓人倍感親切,就是我記憶中、閱讀中石頭的樣子自然生成一般。
唯一不同的一點是,它的表面黝黑中帶著褐色,仿佛經過了淬煉,有一種金屬感。作者告訴我,她來自山西,那么就好理解了,這是煤炭經過燃燒所特有的質感。山西產煤。十多年前,我去山西,見家家戶戶院門口,都堆疊碼放有煤炭,就像我們南方小時候村前屋后的稻草堆,顯得特別富足。過年的時候,山西人還會用煤炭堆起“旺火”,徹夜燃燒,來年的日子一定紅火。所以,這可能是山西人,對于石頭特有的觀感。當然,也順帶勾連起我的一些山西記憶,因為那幾年,我也會去山西過年。
《古詩十九首》寫道:“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如寄,只有山石,卻是“非幻不滅”的。
原標題:《晨讀|陳成益:新石頭記》
欄目編輯:華心怡 文字編輯:錢衛
來源:作者:陳成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