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作為新中國的偉大領袖,在國內和黨內都擁有極高的地位,一般與人合影時他都是在中間位置,朱老總、周總理等人則在他的兩側。
但在1937年拍攝于延安的一張照片中,毛主席不僅沒有在中間的C位,而是被“擠”到了右邊的位置,朱老總則站在了左邊。
這張照片是在國民黨中央調查團赴延安時拍攝的,照片上的6人分別是共產黨和國民黨的代表。
如果仔細觀察,不用看上身與臉,看鞋子就能辨別出誰是國民黨,誰是共產黨。共產黨代表穿的都是很舊的布鞋,而國民黨代表穿的則是嶄新的皮鞋。
從照片上可以看到,除去兩邊的毛主席和朱老總之外,還有四個人。這四個人都是誰?占據中間C位的人,有何來頭?為什么連毛主席和朱老總都要站到邊上?
在這6人中,共產黨代表有3人,除了毛主席和朱老總外,還有站在最左邊的葉劍英元帥,當時是紅一方面軍和軍委的參謀長,此次調查團訪問延安,他與毛主席等領導人一起陪同。
站在葉帥右邊的人名叫邵華,是國民黨調查團的成員之一。
抗戰初期,邵華擔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安徽省黨部委員,也算個省部級別的大員了。
當時他主要從事抗日宣傳工作,此次隨調查團前往延安,主要是為了宣傳抗日,促進國共兩黨和談,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抗日爆發后,李宗仁等桂系人物把持了安徽省政權,不斷對中央派系的人士進行排擠,使得邵華無法在安徽立足。
無奈,南京政府只好調其到教育部工作,任督導,后一直從事教育工作。
畫面最右側的那位,留著一抹小胡子,肚子略挺,斜挎背包,手拿禮帽,站姿筆挺,看起來就像個小學生一樣。其實他是此次中央調查團副團長,名叫蕭致平。與邵華不同,蕭致平是一名軍人。
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與我黨關系友好的抗日英雄。
蕭致平將軍是江西省泰和縣人,參加過北伐戰爭。1927年,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時任永豐、臨川二縣縣長的蕭致平,是極力反對老蔣的這種做法的。
白色恐怖時期,時任36軍5師副師長兼第4旅旅長的蕭致平,在上海,保護了不少共產黨和進步人士。
長征時期,時任36軍96師師長的蕭致平,被迫追隨周渾元“圍剿”紅軍,直至大渡河。后,他因“追剿”不力,被周渾元排擠出軍隊,當上了四川省的禁煙特派員。
從1931年918事變爆發開始,蕭致平將軍一直是主張一致抗日的,因而才有了他這次延安之行。
1939年8月24日,時任江西寧都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的蕭致平,得知日軍正在轟炸吉安。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他親率部下迎戰,不幸壯烈犧牲。
站在毛主席和朱老總中間,占據照片C位,手拿演講稿,正在發表演講的人,是中央調查團的團長——涂思宗。
此人在國民黨軍界資歷很深,早年畢業于粵軍講武堂、北平陸軍大學特別班。1926年,任第一軍第三師少將副師長,后升任第二十二師中將師長。1928年,任第九軍第三師師長。1931年,升任軍政部中將高級參謀,第六十三軍副軍長。
涂思宗之所以能夠官運亨通,是因為依附于國民黨中的大佬何應欽。
當年他從陸大特別班畢業后,恰逢淞滬會戰爆發,被任命為戰地特派員。
“特派員”頭銜蠻有意思的,聽上去很有來頭,實際上你也說不清楚具體干什么工作。其實他負責收集、整理、甄別日軍情報給軍委會參謀本部。
可能是涂思宗對日情報分析這項工作做得到位,何應欽很滿意他的工作成效。不久后,何應欽又點名將他調到北平行營參謀團,任高級參謀,主要業務是監控華北日軍動態。
此次他能出任中央調查團的團長前往延安,很大程度上是南京政府想借助他超人的觀察能力,窺視紅軍在陜北情形。
否則以他的職位,斷然不夠資格前往延安,與毛主席、朱老總等人平起平坐。
與國民黨調查團心懷敵意不同,對于此次國民黨派團來延安考察,毛主席等我黨領導人,自始至終都抱著精誠團結的態度,并給予了考察團最高禮遇,因此在合影留念時,毛主席和朱老總主動讓出了中間C位。
這也體現出了共產黨員謙虛低調的優良作風,彰顯了毛主席作為一代領袖的偉岸胸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